理想人物的化身——杜少卿 《儒林外史》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文本,梳理《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相关情节。
2. 聚集文本,探讨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通过杜少卿在书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回顾文本,梳理《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相关情节。
2. 聚集文本,探讨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通过杜少卿在书中所寄托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第一届“儒林真贤交流会”即将召开。作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小林需要筛选适合的参会人员,请你帮他一起筛选。
师:请问他们是合适的人选吗 为什么?
匡超人:道德败坏、虚伪自私 严贡生:吝啬贪婪、霸道无赖
周进:热衷功名、迂腐不堪 马纯上:沉迷八股、醉心举业
王惠:虚伪庸俗、毫无立场
《儒林外史》前30回,描绘了一副士林群丑图。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些反面人物分为5大类。通过分析,这些人物都不能被称为儒林真贤,无法通过申请。
2. 回归文本,概括情节
这时你收到了一位名叫杜少卿的申请,你听说过他的相关事迹,于是你打算收集有关他的人物经历,看看是否合适。请同学一起整理一下。
3. 对比阅读,探讨形象
这时有人对杜少卿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请大家齐读,看看收到了什么意见?
杜慎卿:“他是个书呆子······纹银九七,他都不认得,又好做大老官。 ——第三十一回
韦四老爷:“慎卿虽是雅人,我还嫌他带这些姑娘气,少卿是个豪杰。” ——第三十一回
高翰林:“这杜少卿是他家第一个败类!” ——第三十四回
迟衡山:“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第三十四回
你是如何评价杜少卿,为什么?(需结合具体事例)请同学看到研学案的,写一下你对他的评价。
明确杜少卿的人物形象:淡泊功名、傲视权贵、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尊重女性、讲究孝道。
4. 知人论世,主旨探究
师:杜少卿和前面的反面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为何会塑造杜少卿这个人物呢?请同学们齐读有关吴敬梓的资料,思考作者和杜少卿之间的共同点。
吴氏世望族,科第仕宦,名于全椒。敬梓生颖异,读书寓目不遗忘。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金二万余。素不习治生术,性复豪侠,遇贫即施,与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亦不再应乡举,家益贫。乃移居金陵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应和。 ——金天翮hé《吴敬梓传》
明确:两者的共同点有,门第出身、博览群书、拒绝科考、晚年困顿、生活窘迫。杜少卿即作者吴敬梓的原型。
明确:作者吴敬梓塑造的杜少卿实际上是自己的化身。他借这一正面形象对当时读书人一味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
5 阅读资料,推荐人物
到这里为止,我们都一致赞同通过杜少卿的申请。《儒林外史》中还有其他的真儒贤人,请你选择其中一位推荐入会,并写清推荐理由。
链接材料
王冕
片段一:
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然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回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却是起动头翁,上覆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照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
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作官。初时不在意里,后来渐渐说的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中。——(选自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片段二:
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见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那官与他施礼,秦老让到草堂坐下;那官问道:“王冕先生就在这庄上么?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秦老道:“他虽是这里人,只是久已不知去向了。”秦老献过了茶,领那官员走到王冕家,推开了门,见□蛸满室,蓬莴蔽径,知是果然去得久了。那官咨嗟叹息了一回,仍旧捧诏回旨去了。
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是年,秦老亦寿终于家。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选自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庄绍光
片段三:
庄征君出了勤政殿,太监又笼了马来,一直送出午门。徐侍郎接着,同出朝门。徐侍郎别过去了。庄征君到了下处,除下头巾,见里面有一个蝎子。庄征君笑道:“臧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次日起来,焚香盥手,自己揲了一个蓍,筮得“天山逐”。庄征君道:“是了。”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自此以后,九卿六部的官,无一个不来拜望请教。庄征君会的不耐烦,只得各衙门去回拜。大学土太保公向徐侍郎道:“南京来的庄年兄,皇上颇有大用之意,老先生何不邀他来学生这里走走?我欲收之门墙,以为桃李。”侍郎不好唐突,把这话婉婉向庄征君说了。庄征君道:“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况太保公屡主礼闱,翰苑门生不知多少,何取晚生这一个野人?这就不敢领教了。”侍郎就把这话回了太保。太保不悦。
又过了几天,天子坐便殿,问太保道:“庄尚志所上的十策,朕细看,学问渊深。这人可用为辅弼么?”太保奏道:“庄尚志果系出群之才,蒙皇上旷典殊恩,朝野胥悦。但不由进士出身,骤跻卿贰,我朝祖宗无此法度,且开天下以幸进之心。伏侯圣裁。”天子叹息了一回,随教大学士传旨:庄尚志允令还山,赐内帑银五百两,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传出圣旨来,庄征君又到午门谢了思,辞别徐侍郎,收拾行李回南。满朝官员都来饯送,庄征君都辞了,依旧叫了一辆车,出彰仪门来。——(选自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片段四:
庄征君独自在门外徘徊,心里懊悔道:“‘吉凶悔吝生乎动’,我若坐在家里,不出来走这一番,今日也不得受这一场虚惊!”又想道:“生死亦是常事,我到底义理不深,故此害怕。”定了神,坐在车子上。一直等到天色大亮。那走的尸也倒了,一间屋里只横着两个尸首。庄征君感伤道:“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我虽则在此一宿,我不殡葬他,谁人殡葬?”因叫小厮、车夫,前去寻了一个市井,庄征君拿几十两银子来买了棺木,市上雇了些人拾到这里,把两人殓了。又寻了一块地,也是左近人家的,庄征君拿出银子去买。买了,看着掩埋了这两个老人家。掩埋已毕,庄征君买了些牲醴纸钱,又做了一篇文。庄征君洒泪祭奠了。一市上的人,都来罗拜在地下,谢庄征君。——(选自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虞育德
片段五:
恰好常熟有一位大老康大人放了山东巡抚,便约了虞博士一同出京,住在衙门里,代做些诗文,甚是相得。衙门里同事有一位姓尤,名滋,字资深,见虞博士文章品行,就愿拜为弟子,和虞博士一房同住,朝夕请教。那时正直天子求贤,康大人也要想荐一个人。尤资深道:“而今朝廷大典,门生意思要求康大人荐了老师去。”虞博士笑道:“这征辟之事,我也不敢当。况大人要荐人,但凭大人的主意。我们若去求他,这就不是品行了。”尤资深道:“老师就是不愿,等他荐到皇上面前去,老师或是见皇上,或是不见皇上,辞了官爵回来,更见得老师的高处。”虞博士道:“你这话又说错了。我又求他荐我,荐我到皇上面前,我又辞了官不做。这便求他荐不是真心,辞官又不是真心。这叫做甚么?”说罢,哈哈大笑,在山东过了两年多,看看又进京会试。又不曾中。就上船回江南来,依旧馆。
又过了三年,虞博士五十岁了,借了杨家一个姓严的管家跟着,再进京去会试。这科就中了进士,殿试在二甲,朝廷要将他选做翰林。那知这些进士,也有五十岁的,也有六十岁的,履历上多写的不是实在年纪。只有他写的是实在年庚五十岁。天子看见,说道:“这虞育德年纪老了,着他去做一个闲官罢。”当下就补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虞博士欢喜道:“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我此番去,把妻儿老小接在一处,团集着,强如做个穷翰林。”当下就去辞别了房师、座师和同乡这几位大老。翰林院侍读有位王老先生,托道:“老先生到南京去,国子监有位贵门人,姓武,名书,字正字,这人事母至孝,极有才情。老先生到彼,照顾照顾他。”虞博士应诺了。收拾行李,来南京到任。打发门斗到常熟接家眷。此时公子虞感祁已经十八岁了,跟随母亲一同到南京。——(选自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片段六:
说着,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选自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