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单元教学规划1.3 《鸟类》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单元教学规划1.3 《鸟类》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0 22: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物大家族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动物大家族”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探索动物世界的多样性、相似性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生物多样性:理解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分类:能够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动物器官与功能:了解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如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感知和适应环境。 学习内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列举并描述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 学业要求:能够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够使用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四课,采用由总到分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动物分类,再分别深入探究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教材注重动手实践和观察描述,通过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名称及主要特征,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学概念。进入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具备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动物多样性的观念,认识到每种动物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科学思维: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动物特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察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态度责任: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态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了解动物园的分类方式。 - 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如活动区域、有无脊椎等)给动物分类。- 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2. 活动二:研究鱼类 观察并描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探究鱼鳍、鳃等器官的作用,了解鱼类如何感知和适应环境 3.活动三:探索鸟类 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如羽毛、喙等。- 探究鸟类如何通过羽毛保持体温和飞行。 4. 活动四:认识哺乳类 观察并描述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如恒温、胎生等。- 探究哺乳动物多样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练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动物分类、脊椎作用、各类动物共同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科学探究能力评价: 观察学生在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3.科学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事实依据意识等。 4.综合评价: 结合以上各项评价,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三课时《鸟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鸟类的基本特征,如喙、羽毛、翅膀、爪子等,理解这些特征如何帮助鸟类适应环境。
2.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记录、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3. 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4.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分类等逻辑思维方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鸟类的基本特征,理解这些特征的功能及其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区分鸟类与其他动物(如昆虫、哺乳动物)的显著差异,以及理解鸟类在不同生态位中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如播放清晨公园中鸟鸣声的音频,或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斓的鸟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声音和图片中的主角是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的导入旨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鸟类,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观察与记录 活动:分组发放鸟类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鸟类的主要特征。 探究活动二:比较与分析 活动:引导学生将鸟类与其他动物(如昆虫、哺乳动物)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鸟类的独特性,同时训练其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 探究活动三:模拟实验 活动: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如使用纸张制作翅膀模型,比较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翅膀对飞行的影响。 通过直接观察,加深学生对鸟类特征的认识,培养其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鸟类的独特性,同时训练其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 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鸟类飞行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生活应用 讨论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鸟类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作为观赏动物的价值、以及鸟类迁徙对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等。 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鸟类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其保护鸟类、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鸟类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以及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反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鸟类都能飞翔。
答案:错误
2、所有鸟类的喙都一样。
答案:错误
3、企鹅不会飞翔,所以不属于鸟类。
答案:错误
4、鸟类都是无脊椎动物。
答案:错误
(二)、填空题
1、鸟类在外形上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明显的特征是:______。
答案:体表有羽毛
2、紧贴鸟的身体,生长在正羽下方的羽毛叫______,它的特点是细小而______。
答案:绒羽,柔软
3、鸟类和鱼类都用______繁殖后代,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为______。
答案:卵,卵生
4、鸟类用______取食,除了少数鸟类外,绝大多数鸟类都会______。
答案:喙,飞行
、简答题
1、简述鸽子羽毛的特点及其对鸽子的作用。
答案:
鸽子的羽毛主要分为正羽和绒羽两种,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正羽:
特点:正羽是覆盖在鸽子身体上的大型羽片,外形优美,比较宽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羽轴。正羽的表面光滑,且羽根内部是中空的。这种中空结构不仅减轻了羽毛的重量,还有利于飞行。此外,正羽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能够防水,防止羽毛被水沾湿,影响飞行。
作用:正羽在鸽子的飞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散布在鸽子的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使鸽子身体呈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特别是翅膀和尾部的正羽,更是鸽子飞行时产生升力和控制方向的关键。
绒羽:
特点:绒羽紧贴在鸽子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触感温暖。它们生长在正羽的下面,为鸽子提供了良好的保温层。
作用:绒羽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鸽子的体温,减少热量散失,使鸽子在高空飞行或寒冷环境中能够保持体温稳定。同时,绒羽还增加了鸽子身体的柔软度和舒适度,有助于其在休息时保持放松状态。
2、鸟类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案:
鸟类作为脊椎动物中的一大类,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首先,鸟类的体表都覆盖着羽毛,这是鸟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羽毛不仅能为鸟类提供保护,还能在飞行时产生升力,帮助鸟类在空中飞翔。其次,鸟类通常具有喙,即鸟嘴,用于取食。喙的形状各异,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此外,鸟类还有翅膀和足,翅膀是鸟类飞行的关键器官,而足则帮助鸟类在地面上行走、站立或捕猎。最后,鸟类都是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的方式繁衍后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