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物大家族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动物大家族”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探索动物世界的多样性、相似性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生物多样性:理解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分类:能够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动物器官与功能:了解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如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感知和适应环境。 学习内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生活环境。列举并描述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 学业要求:能够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够使用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四课,采用由总到分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动物分类,再分别深入探究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教材注重动手实践和观察描述,通过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名称及主要特征,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学概念。进入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具备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动物多样性的观念,认识到每种动物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科学思维: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动物特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察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态度责任: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态度。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了解动物园的分类方式。 - 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如活动区域、有无脊椎等)给动物分类。- 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2. 活动二:研究鱼类 观察并描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探究鱼鳍、鳃等器官的作用,了解鱼类如何感知和适应环境 3.活动三:探索鸟类 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如羽毛、喙等。- 探究鸟类如何通过羽毛保持体温和飞行。 4. 活动四:认识哺乳类 观察并描述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如恒温、胎生等。- 探究哺乳动物多样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练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动物分类、脊椎作用、各类动物共同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科学探究能力评价: 观察学生在制作脊椎模型、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3.科学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事实依据意识等。 4.综合评价: 结合以上各项评价,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四课时《哺乳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素养: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证意识。
2. 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分类等思维方法,分析哺乳类动物与其他动物类别的异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 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哺乳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培养生态伦理观念。
4. 技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增强学生信息检索、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哺乳、有毛发覆盖身体、恒温等),理解哺乳类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归纳出哺乳类动物的特征,并准确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分类中;同时,深入理解哺乳类动物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及其保护意义。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以一段生动的动物世界纪录片片段作为开场,展示不同种类的哺乳类动物,如狮子捕食、海豚跳跃、大熊猫吃竹子等场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哺乳类?”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对哺乳类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过渡到新课主题,为后续的学习活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特征寻找与归纳 步骤:分小组发放哺乳类动物和非哺乳类动物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各自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二:分类游戏 步骤:设计一个“动物分类大赛”游戏,将混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多种动物的图片随机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哺乳类动物的特征进行快速分类。 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加深对哺乳类动物特征的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哺乳类动物特征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反应速度。
(三)生活应用 活动:“我与哺乳类动物的日常” 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哺乳类动物(如宠物狗、猫,动物园中的动物等),讨论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正面与负面),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意识。
(四)知识总结 总结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哺乳、有毛发覆盖身体、恒温等。 强调哺乳类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回顾人类与哺乳类动物的关系,以及保护哺乳类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系统的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加深对哺乳类动物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强化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奠定基础。
四、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哺乳动物的体温始终保持绝对稳定。
答案: 错误。
2、哺乳动物的脂肪有降温的作用。
答案: 错误
3、鲸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特殊哺乳动物。
答案: 正确
(二)填空题
1、“动物油脂绑手指挑战冰水”的实验结果说明脂肪具有________作用。
答案: 保温
2、哺乳动物的脂肪有________的作用。
答案: 保温
3.哺乳动物是一类________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________。
答案: 有、稳定
4、哺乳动物的身体一般分为头、颈、________、________和尾几个部分;身体表面有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有发达的________和________;绝大多数种类为胎生。
答案: 躯干、四肢、大脑、感觉器官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脂肪对哺乳动物有重要作用?请通过实验进行说明。
答案:
脂肪对哺乳动物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温和提供能量两个方面。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脂肪对哺乳动物的保温作用:
实验材料: 动物油脂、冰水、细线、两个相同的杯子。
实验步骤:
(1)将一块动物油脂用细线绑在一只手的食指上,确保油脂不会滑落。
(2)将左右手的两根食指同时放入盛有冰水的杯子中,确保两根手指在冰水中的深度相同。
(3)在冰水中保持1至2分钟,然后取出手指,感受两根手指的不同感觉。
实验现象:
未绑动物油脂的手指会明显感觉更冷,而绑有动物油脂的手指则相对温暖。
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了脂肪对哺乳动物具有保温作用。脂肪层能够有效地减缓热量的散失,使得哺乳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能够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种保温作用对于哺乳动物在野外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2、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答案:
哺乳动物是一类高度发达的脊椎动物,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表面有毛:哺乳动物的体表通常覆盖着浓密的毛发,这些毛发具有保护和保温的作用。例如,猫和兔子都是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毛发,这有助于它们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2)胎生和哺乳: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即幼崽在母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出生。出生后,幼崽通过吸吮母体的乳汁来获取营养。这种繁殖和喂养方式使得哺乳动物的后代能够获得较高的存活率。例如,猫和兔子都是胎生动物,它们的幼崽出生后会依靠母乳长大。
(3)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具有高效的产热和散热机制,能够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种恒温特性使得哺乳动物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4)有发达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哺乳动物的大脑和感觉器官相对发达,能够感知并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这使得它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