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5 15:2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百年回首话辛亥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那场革命运动。
孙中山的坎坷起义路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惠州起义失败。
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失败。
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
1907年9月,防城起义,失败。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 ,失败。
1908年3月,钦康上思起义,失败。
1908年4月,河口起义,失败。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
第一幕: 山雨欲来
视角一: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1911年5月,长沙税务司伟克非
视角二:民众眼中的中国
辽阳今何在,二四旗不古,天下谁是谁,一省各有主;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头戴小馍盘,身穿一裹园,宣统作了帝,不过二三年。
——清末民谣
第一幕:山雨欲来
视角三:改良者眼中的中国
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夫革命党所持之主义,吾所极不表同情也,谓其主义之可以亡中国也。……其曷为迷信此可以亡国之主义 有激而逼之者也。激而逼之者谁 政府也。以如是之政府,非底于亡国不止。
——梁启超 《现政府与革命党 》
政治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得人心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准备:
组织准备:
军事准备:
有利时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一系列武装起义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川保路运动,清廷调兵镇压,使武汉兵力空虚
第一幕:山雨欲来
必然性
可能性
偶然性
武昌篇:惊天一枪
第二幕:惊风密雨
观看视频回答:
起义爆发的有利时机是什么?
起义对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1911年10月12日上午11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的孙中山在当地的一张报纸上看见了中国武昌发生起义的标题新闻。
1911年12月25日,已经十六年没有踏上祖国土地的漂泊者孙中山,终于归来了。
1912年1月1日晚上,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礼炮21响,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宣布了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路
南京篇:改天换日
民国成立(1912.1.1)
《临时约法》(1912﹒3﹒11)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 , 1912年
第二幕:惊风密雨
共和制——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何谓共和制?
第二幕:惊风密雨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合作探究1: ①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
②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③第三、四、五、六章中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④综合上述材料,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进步意义?
⑤《临时约法》是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翻版吗?为什么?
清政府
被迫重用
帝国主义列强
支持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压
妥协退让
逼宫
辛亥革命期间各方力量的关系
北京篇:花落袁家
清帝退位:1912.2.12
袁氏上台:1912.3.10
第二幕:惊风密雨




山雨欲来(背景)
惊风密雨(过程)
☆必然性
☆可能性
☆偶然性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 1913年3月10日袁世凯上台
☆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孙中山的中国梦
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要“舍政事,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内筑20万里之线”,认为“凡立国铁路愈多,其国必强而富”。当时,他曾对袁世凯提出:“未来十年,你练百万精兵,我修20万里铁路,何愁不国强民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政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多维视角观辛亥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思想:弘扬民主共和观念
第一眼辛亥:历史在这里拐弯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经济: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中华民国之建立,风声影响,颇及于吾国。吾国民气大振。 ——越南民族革命领袖潘佩珠
对外:影响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多维视角观辛亥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进士出身的湖南军政府的民政部长谭延闿, 对“民国”概念茫然无知,发布文告时认为秘书署“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民政部”是误书,大笔一勾,改成“中华国民”,张贴全城,造成大笑话.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集
民国有名无实
思想解放有限
多维视角观辛亥
第二眼辛亥:涛声依旧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及其他。
——摘自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7期
民国初期工厂里的童工
贫民窟
对农村影响有限,民生依然凋敝。
多维视角观辛亥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伦敦《泰晤士报》的社论
第三眼辛亥:智慧的中国
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辛亥革命实在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这场革命不但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代学者马勇
多维视角观辛亥
较小的代价推动专制走向民主;和平统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