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1.(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下列膜电位的示意图中,神经纤维表现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2.(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是( )
①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 ②小白鼠可用于科学研究 ③种植水稻供人类食用
④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⑤尚未清楚的野生生物的价值
⑥古人创作出很多首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
A.①④ B.②③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
3.(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在人体内,下列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糖尿病 ②白化病 ③夜盲症 ④侏儒症 ⑤呆小症 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⑥
4.(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促进果实成熟,可用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处理?( )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5.(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应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B.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选用传至10~50代左右的细胞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6.(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 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在本年度洞庭湖湿地公园观鸟节中,对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殖
D.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7.(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B.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C.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
D.生态位受环境资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8.(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对富营养化的水体,采取充氧、投放鲢鱼、鳙鱼、安装植物浮床等手段进行治理,对预防水华的发生有较好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华的发生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量下降
B.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需氧微生物相对含量较高
C.投放鲢鱼、鳙鱼能有效预防浮游植物爆发性增长
D.植物浮床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
9.(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血管紧张素是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血管紧张素能升高血压,可用于治疗低血压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血管紧张素的结构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C.血管紧张素原在肝细胞中合成、加工和运输需多种细胞器直接参与
D.低血压症患者口服适量血管紧张素可缓解症状
10.(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泡菜古称葅,是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古法制作用瓷坛密封,安全卫生。泡菜制作时使用5~20%的盐水,只要乳酸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使产品隔绝空气,就可以达到久贮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菌不具有耐盐特性,制作泡菜时尽量少放食盐
B.泡菜坛使用前需要清洗干净,并用70%酒精进行灭菌处理
C.正常乳酸发酵时,会有部分醋酸菌繁殖,以致发酵液pH下降
D.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可以将糖类氧化成乳酸,无气体产生
11.(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大多数情况下,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D.自主神经系统既有脑神经又有脊神经,只有传出神经没有传入神经
12.(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
B.演替过程中各种群一定不断进化
C.演替的方向受人类活动影响
D.演替使该地区对各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13.(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长度有AB+BC=CD的关系;乙是突触的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
B.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的膜电位变化
C.兴奋从E传递到F,会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14.(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关于泡菜、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和果酒需要全程无氧环境,制作果醋需要通入氧气
B.泡菜、果酒的制作过程中,蔬菜和水果都要充分的消毒
C.制作果醋所需要的温度比制作果酒所需要的温度高
D.制作果酒和果醋所需要的酶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15.(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如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②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循环方向③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有三个营养级④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⑤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6.(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X为有关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新冠肺炎”病毒侵入机体后,有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B.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X物质,X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T细胞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和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出现坏死
17.(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一种能够同时结合两种抗原的抗体。CD19和CD47是淋巴瘤细胞广泛表达的表面标记物,CD19在B细胞表面普遍存在,CD47在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研究人员将两种产生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双杂交瘤细胞,最终得到了能同时结合CD19和CD47的BsAb,它可以结合同一靶细胞上两种不同的抗原,通过这种“双靶向”模式增强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可显著杀伤淋巴瘤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得BsAb的过程中,筛选双杂交瘤细胞的依据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同时注射两种抗原后提取B细胞,获得大量同时分泌两种抗体的单个浆细胞
C.若BsAb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降低
D.使用BsAb治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小于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
18.(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分别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的是( )
A.2、1、5 B.5、3、2 C.3、4、2 D.1、2、3
19.(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某研究小组构建了能表达ACTA1-GFP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F1和F2表示上游引物,R1和R2表示下游引物
A.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调控ACTA1基因和GFP基因的表达
B.仅用F2和R1一对引物,即可确定ACTA1基因插入方向是否正确
C.ACTA1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a链,引物F1与a链的部分序列相同
D.若用引物F2和R2进行PCR,能更好地区分ACTA1-GFP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
20.(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我国科学家成功地用iPS细胞克隆出了活体小鼠,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Kdm4d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TSA为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蛋白脱乙酰化和去甲基化有利于重构胚后续的胚胎发育过程
B.用电刺激、Ca2+载体等方法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C.③过程中使用有活性的病毒处理的目的是诱导细胞融合
D.图示流程运用了重组DNA、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
21.(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如图所示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
(1)由A、B两种细胞人工融合成C细胞的过程中,常用 作为诱导剂融合过程包括 和 两方面。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降解掉了 ,这种酶可能是 酶,由此处理A和B细胞生成的结构称为 。
(3)若由D细胞培育成植株,可用 技术,这一培养过程要经过 和 两个阶段。
(4)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B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 细胞,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 过程。
22.(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CO2排放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请回答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
(2)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其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碳汇(选填“增加”、“降低”)。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的最主要过程是 。
(3)海洋贝类一方面利用海水中的HCO3-形成贝壳,其主要成分为CaCO3,另一方面通过滤食水体中悬浮的有机碳颗粒,实现个体软组织生长,从而固定水体中的碳。据此判断,贝类养殖 碳汇(选填“属于”、“不属于”)。
(4)研究者测算了2010~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的碳排放量及碳汇量,结果如图:
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 。
②截止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尚未达到碳中和状态。理由是 。
23.(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1992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转基因抗虫棉。Bt基因的两端存在EcoRI、BamHI的酶切位点,如图甲所示;质粒表达载体如图乙所示,其中AmpR为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为启动子,箭头所指之处表示酶切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切割图甲中Bt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选用的酶最好是 ,原因是 。
(2)基因工程所用的限制酶主要从 中分离纯化出来,限制酶作用的化学键是 。
(3)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是 。我国科学家将图乙所示表达载体导入棉花细胞所采用的方法是 。
(4)我国新疆棉区大规模种植抗虫棉的农场都种植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庇护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 。
24.(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甲图为有亲缘关系的五个物种(H、G、W、Q、X)进化系统树。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乙图。(注: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
1. 五个物种中,推测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是 。
2.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原因是 。现代进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其主要观点是 。(写出两点)
3. 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 。
4. 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存在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
5. 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分析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
A. 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渐变的环境 B. 环境导致果蝇基因产生定向的突变
C. 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 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6. 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2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40000只。那么,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情况是 。
25.(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序号表示) 。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的电位变化是 ,图中 点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 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相接而形成突触。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 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导致神经纤维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即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到适宜强度和适宜种类刺激时,神经纤维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导致钠离子内流,从而使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即兴奋状态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结构。
2、兴奋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上进行传递,到达轴突末梢,电信号转变成以神经递质作为载体的化学信号,包裹着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组织液,神经递质再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
3、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①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②小白鼠可用于科学研究,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③种植水稻供人类食用,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④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⑤尚未清楚的野生生物的价值,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⑥古人创作出很多首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有文艺创作的非实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综上所述,①④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②③⑥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⑤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作为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旅游观赏等,与人有关。
(2)间接价值: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3.【答案】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①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对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分泌过少会得糖尿病,①正确;
②白化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属于遗传病,②错误;
③夜盲症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③错误;
④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④正确;
⑤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⑤正确;
⑥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⑥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固醇类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2、主要激素的功能及异常症
(1)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与分泌相应的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时表现为对应腺体分泌的激素缺乏症。
(2)促(甲状腺、性腺等)激素: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应腺体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缺乏时表现为对应腺体分泌的激素缺乏症。
(3)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幼年时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导致肢端肥大症。
(4)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异常症包括:甲亢(分泌过多)、呆小症(胎儿分泌不足)、粘液性水肿(成年时分泌不足)、大脖子病(饮食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
(5)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促进糖类的氧化分解,抑制非糖尿病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
(6)胰高血糖素:调节糖类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过多→高血糖;过少→低血糖。
(7)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增强机体的应激机能。缺乏时,应激机能减弱。
4.【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
D、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可使未成熟的菠萝尽快成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1、生长素
合成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子房壁发育及不定根和侧根的形成、促进形成顶端优势、抑制花和果实的脱落等。
作用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浓度在较低时促进生长,在较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即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运输方式: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非极性运输:通过输导组织进行(成熟组织中)
2、赤霉素
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3、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4、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5、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5.【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解析】【解答】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应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A正确;
B、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B正确;
C、传代培养的细胞10代以内可以保持正常的核型,故一般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目的是获得细胞和细胞产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2、原理:细胞增殖。
3、培养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各类营养物质,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等天然成分,因为血清中含有多种未知的促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质;适宜的温度、pH;95%的空气,其中氧气为细胞代谢所必需的;5%的二氧化碳,用以维持培养液的pH。
6.【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黄河口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较少,故调查黑嘴鸥种群的数量时常采用逐个计数法而不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上述调查数据只显示了该区域黑嘴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变化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错误;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C错误;
D、在黑嘴鸥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说明黑嘴鸥捕食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因此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调查种群密度时用逐个计数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二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7.【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即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该物种的食物、天敌、栖息地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通常是不同的,这是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然而,对于同一种群中的不同个体来说,它们的生态位可能是相同的。因为同一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生态需求,它们在群落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是相似的,B错误。
C、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C正确;
D、生态位受环境资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8.【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水华发生时,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A正确;
B、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故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需氧微生物相对含量较低,B错误;
C、投放鲢鱼、鳙鱼能捕食浮游藻类和植物,能减少藻类对水华的影响,能有效预防浮游植物爆发性增长,C正确;
D、植物浮床通过根系进行主动运输,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
9.【答案】D
【知识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血管紧张素原本质为蛋白质,血管紧张素为多肽类激素,二者都含有肽键,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
B、血管紧张素为多肽类激素,为大分子化合物,其结构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
C、血管紧张素原为分泌蛋白,其在肝细胞中合成、加工和运输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直接参与,C正确;
D、血管紧张素为多肽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酶分解,不能缓解症状,因此不能口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形成的多聚体,因此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以碳链为骨架的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10.【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泡菜制作时食盐浓度过低,可能导致杂菌大量繁殖,故泡菜制作时使用5~20%的盐水为宜,A错误;
B、泡菜坛使用前需要清洗干净,并用70%酒精进行消毒处理,B错误;
C、泡菜制作时需要密封隔绝空气,而醋酸菌属于好氧菌,故正常乳酸发酵时不会有醋酸菌繁殖,C错误;
D、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糖类氧化成乳酸,该过程无气体产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泡菜制作利用的是传统发酵技术,菌种来源是植物体表面天然存在的乳酸菌,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每次取样用具要洗净,要迅速封口、盐水煮沸后要冷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和杀灭盐水中的杂菌。
②要严格控制无氧条件,如要在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同时要在发酵过程中经常补水。
③要控制适宜的温度。
11.【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但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B正确;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植物神经系统,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一部分从大脑向外延伸,属于脑神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从脊髓向外延伸,属于脊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系统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事实上,自主神经系统应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但习惯上仅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仍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增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12.【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即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A错误;
B、生物进化过程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故演替过程生物不一定都发生进化,B错误;
C、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演替有可能使该地区某种生物种群的容纳量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本质上是一种优势取代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的演替。
3、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3.【答案】D
【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由于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故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增强,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速度较慢,故刺激C处,A处先检测到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的膜电位变化,B错误;
C、兴奋不能从E传递到F,因为E为突触后神经元,F为突触前神经元,C错误;
D、③的内容物通过胞吐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流动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形成内正外负;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形成内负外正。
2、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14.【答案】C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所以制作泡菜的过程须全程持续保持无氧环境,而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要先通过有氧呼吸大量增殖,之后需保持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制作果醋需要有氧环境,A错误;
B、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在泡菜、果酒的制作过程中蔬菜和水果都不需要充分消毒,但需要对容器进行消毒,B错误;
C、果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温度是18~25℃,果醋制作过程中的发酵温度是30~35℃,因此制作果醋所需要的温度比制作果酒所需要的温度高,C正确;
D、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要先通过有氧呼吸大量增殖,之后需保持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因此制作果酒的酶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果醋制作的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果酒的发酵就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原理,适宜的发酵温度为18~30℃;乳酸菌是厌氧性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常用于泡菜的制作;醋酸菌是好氧性微生物,常用于果醋的制作,适宜的发酵温度为30℃~35℃。
15.【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①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生物群落,不是生态系统,①错误;
②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而能量不能循环,②错误;
③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蝗虫→青蛙→蛇”不是一条食物链,缺乏生产者,③错误;
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④错误;
⑤青蛙捕食蜘蛛,同时青蛙和蜘蛛竞争捕食蝗虫,故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⑤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单向性,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100%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是10%~20%。
16.【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周期;细胞的凋亡;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17.【答案】B
【知识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应用
【解析】【解答】A、获得BsAb的过程中,筛选双杂交瘤细胞的依据是其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
B、浆细胞不能大量增殖,故不可能同时大量获得分泌两种抗体的单个浆细胞,B错误;
C、若BsAb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对癌细胞识别能力减弱,可能会出现治疗效果降低的情况,C正确;
D、CD19在B细胞表面普遍存在,CD47在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使用BsAb可识别同时具有CD19和CD47的淋巴瘤细胞,而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能杀伤淋巴瘤细胞的同时也可杀伤B淋巴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使用BsAb治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小于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
2、步骤
①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③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④将抗体检测成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18.【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综合
【解析】【解答】北极海域的特点是温度较低,盐度较高,由分析可知2适合在该水域中生存,热带湖泊温度较高,盐分较低,由分析可知,1适合生活的该水域中,由图可知,5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都能很好的生长,故5可在全球的水域中生长,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冬季的水温低;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
(2)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 m以下的水温变化更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19.【答案】C
【知识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ACTA1基因和GFP基因位于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因此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调控ACTA1基因和GFP基因的表达,A正确;
B、据图可知,引物F2与R1结合部位包含ACTA1基因的碱基序列,因此推测为了确定ACTA1基因连接到质粒中且插入方向正确,进行PCR检测时,若仅用一对引物,应选择图甲中的引物F2和R1,B正确;
C、ACTA1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a链,引物F1与b链均可以和a链互补配对,二者部分序列相同,C错误;
D、若用引物F2和R2进行PCR,可根据电泳条带数目能更好地区分ACTA1-GFP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工程的步骤: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人工合成,包括利用mRNA合成cDNA和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利用PCR技术获取和扩增。
3、PCR技术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技术,是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
条件:
(1)DNA母链:提供DNA复制的模板;
(2)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3)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4)原料: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20.【答案】B
【知识点】胚胎移植;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据图,重构胚在加入中Kdm4d的mRNA和TSA之后发育成克隆鼠,而Kdm4d可以使组蛋白去甲基化,因为其mRNA表达产物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TSA为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的作用从而保持组蛋白乙酰化,即组蛋白乙酰化和去甲基化有利于重构胚后续的胚胎发育过程,A错误;
B、在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要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需要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如电脉冲、钙离子载体、乙醇、蛋白质合成酶抑制剂等)激活重构胚,B正确;
C、③为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所用的是灭活的病毒来诱导动物细胞发生融合,C错误;
D、图示流程运用了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并未运用重组 DNA技术,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这种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以下是对表观遗传的详细解释:
1.可遗传性:表观遗传的改变可以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表观遗传改变具有可逆性,即基因表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改变。
3.无DNA序列改变:表观遗传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表观遗传的主要机制包括:
1.DNA修饰:如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充分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DNA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沉默相关联,正常的甲基化对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而异常的DNA甲基化则会引发疾病(如肿瘤)。
2.组蛋白修饰:真核生物DNA被组蛋白组成的核小体紧密包绕,组蛋白上的许多位点都可以被修饰,尤其是赖氨酸。组蛋白修饰可影响组蛋白与DNA双链的亲和性,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疏松和凝集状态,进而影响转录因子等调节蛋白与染色质的结合,影响基因表达。
3.非编码RNA调控:非编码RNA指不能翻译为蛋白质的,具有调控作用的功能性RNA分子,在调控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4.染色质重塑: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一系列以染色质上核小体变化为基本特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21.【答案】PEG(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膜融合;核融合;细胞壁;纤维素酶和果胶;原生质体;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再分化;杂交瘤;克隆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细胞融合的方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1)由A、B两种细胞人工融合成C细胞的过程中,常用PEG(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融合过程包括膜融合和核融合两方面。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降解掉了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这种酶可能是纤维素酶和果胶,因此处理A和B细胞生成的结构称为原生质体。
(3)若由D细胞培育成植株,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一培养过程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4)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单一抗体。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克隆过程。
【分析】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
2、步骤
①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③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④将抗体检测成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利用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意义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22.【答案】(1)有机物;全球性
(2)增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3)属于
(4)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碳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均大于碳汇量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说明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其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因此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碳汇;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会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碳汇的最主要过程。
(3)由图可知, 海洋贝类通过滤食水体中悬浮的有机碳颗粒,实现个体软组织生长,从而固定水体中的碳,因此属于碳汇。
(4)由图可知,在研究期内,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而碳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截止2018年,由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均大于碳汇量,我国海洋渔业尚未达到碳中和状态。
【分析】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单向性,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100%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是10%~20%。
二、碳中和:
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1)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说明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其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因此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碳汇;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会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碳汇的最主要过程。
(3)贝类养殖可以固定水体中的碳,因此属于碳汇。
(4)由图可知,在研究期内,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而碳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截止2018年,由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均大于碳汇量,我国海洋渔业尚未达到碳中和状态。
23.【答案】(1)EcoR I和BamH I;防止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
(2)原核生物;磷酸二酯键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转化法
(4)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详细);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1)如果只用EcoR I这一种限制酶切割图甲中Bt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可能会发生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因此切割图甲中B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选用的酶最好是EcoR I和BamH I,这样可以防止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
(2)基因工程中所用的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棉花细胞是植物细胞,故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棉花细胞所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4)种植抗虫棉的农场都种植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庇护所,这是应对棉铃虫出现抗性所采取的庇护所策略,在Bt作物附近种植非转基因作物,作为棉铃虫的庇护所来保持棉铃虫的敏感性,因此来延缓棉铃虫(害虫)对Bt抗虫蛋白产生抗性。
【分析】1、基因工程的步骤: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人工合成,包括利用mRNA合成cDNA和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利用PCR技术获取和扩增。
3、基因工程中会涉及三种基本工具:
①限制酶,其功能是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②DNA连接酶,其功能是能够修复被限制酶切开的磷酸二酯键。
③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其功能是能够运载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常见的运载体是质粒、动植物病毒等。
(1)如果只用EcoRI这一种限制酶切割图甲中Bt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可能会发生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因此切割图甲中B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选用的酶最好是EcoRI和BamHI,这样可以防止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
(2)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棉花细胞是植物细胞,故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棉花细胞所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4)种植抗虫棉的农场都种植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庇护所,这是应对棉铃虫出现抗性所采取的庇护所策略,在Bt作物附近种植非转基因作物,作为棉铃虫的庇护所来保持棉铃虫的敏感性,延缓棉铃虫(害虫)对Bt抗虫蛋白产生抗性。
24.【答案】X与Q;(存在)生存斗争;进化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遗传变异本质是基因突变、隔离是产生新物质的必要条件;(一个果蝇)种群;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导致基因不能交流;ACD;甲地大于戊地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种群的概念
【解析】【解答】(1)基因库相似程度越高的生物应是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故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是X与Q。
(2)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由于自然界空间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生存斗争剧烈,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3)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
(4)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导致基因不能交流,是不同物种,存在物种多样性。
(5)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渐变的环境,这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生物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C正确;
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D正确。
故答案为:ACD。
(6)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2、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所有生物均可发生;
随机性:从发生时间上看,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从发生部位上看,任何细胞的任何DNA分子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低频性:DNA分子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5.【答案】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由外正内负成为内正外负;abcde;cde;胞体或树突;双向;单向的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为神经中枢,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①→②→③→④→⑤。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以后,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局部电流,从而产生兴奋;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点受刺激则abcde点都能产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cde点可产生兴奋。
(4)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3个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分析】1、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形成内正外负;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形成内负外正。
2、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1 / 1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1.(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下列膜电位的示意图中,神经纤维表现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导致神经纤维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即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到适宜强度和适宜种类刺激时,神经纤维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导致钠离子内流,从而使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即兴奋状态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结构。
2、兴奋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上进行传递,到达轴突末梢,电信号转变成以神经递质作为载体的化学信号,包裹着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组织液,神经递质再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
3、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2.(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是( )
①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 ②小白鼠可用于科学研究 ③种植水稻供人类食用
④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⑤尚未清楚的野生生物的价值
⑥古人创作出很多首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
A.①④ B.②③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①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②小白鼠可用于科学研究,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③种植水稻供人类食用,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④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⑤尚未清楚的野生生物的价值,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⑥古人创作出很多首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有文艺创作的非实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综上所述,①④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②③⑥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⑤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作为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旅游观赏等,与人有关。
(2)间接价值: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3.(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在人体内,下列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糖尿病 ②白化病 ③夜盲症 ④侏儒症 ⑤呆小症 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⑥
【答案】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①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对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分泌过少会得糖尿病,①正确;
②白化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属于遗传病,②错误;
③夜盲症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③错误;
④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④正确;
⑤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⑤正确;
⑥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⑥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固醇类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2、主要激素的功能及异常症
(1)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与分泌相应的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时表现为对应腺体分泌的激素缺乏症。
(2)促(甲状腺、性腺等)激素: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应腺体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缺乏时表现为对应腺体分泌的激素缺乏症。
(3)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幼年时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导致肢端肥大症。
(4)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异常症包括:甲亢(分泌过多)、呆小症(胎儿分泌不足)、粘液性水肿(成年时分泌不足)、大脖子病(饮食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
(5)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促进糖类的氧化分解,抑制非糖尿病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
(6)胰高血糖素:调节糖类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过多→高血糖;过少→低血糖。
(7)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增强机体的应激机能。缺乏时,应激机能减弱。
4.(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促进果实成熟,可用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处理?( )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
D、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可使未成熟的菠萝尽快成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1、生长素
合成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子房壁发育及不定根和侧根的形成、促进形成顶端优势、抑制花和果实的脱落等。
作用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浓度在较低时促进生长,在较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即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运输方式: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非极性运输:通过输导组织进行(成熟组织中)
2、赤霉素
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3、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4、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5、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5.(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应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B.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选用传至10~50代左右的细胞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解析】【解答】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应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A正确;
B、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B正确;
C、传代培养的细胞10代以内可以保持正常的核型,故一般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目的是获得细胞和细胞产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2、原理:细胞增殖。
3、培养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各类营养物质,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等天然成分,因为血清中含有多种未知的促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质;适宜的温度、pH;95%的空气,其中氧气为细胞代谢所必需的;5%的二氧化碳,用以维持培养液的pH。
6.(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 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在本年度洞庭湖湿地公园观鸟节中,对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殖
D.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黄河口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较少,故调查黑嘴鸥种群的数量时常采用逐个计数法而不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上述调查数据只显示了该区域黑嘴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变化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错误;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C错误;
D、在黑嘴鸥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说明黑嘴鸥捕食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因此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调查种群密度时用逐个计数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二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7.(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B.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C.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
D.生态位受环境资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即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该物种的食物、天敌、栖息地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通常是不同的,这是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然而,对于同一种群中的不同个体来说,它们的生态位可能是相同的。因为同一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生态需求,它们在群落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是相似的,B错误。
C、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C正确;
D、生态位受环境资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8.(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对富营养化的水体,采取充氧、投放鲢鱼、鳙鱼、安装植物浮床等手段进行治理,对预防水华的发生有较好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华的发生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量下降
B.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需氧微生物相对含量较高
C.投放鲢鱼、鳙鱼能有效预防浮游植物爆发性增长
D.植物浮床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水华发生时,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A正确;
B、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故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需氧微生物相对含量较低,B错误;
C、投放鲢鱼、鳙鱼能捕食浮游藻类和植物,能减少藻类对水华的影响,能有效预防浮游植物爆发性增长,C正确;
D、植物浮床通过根系进行主动运输,吸收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
9.(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血管紧张素是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血管紧张素能升高血压,可用于治疗低血压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血管紧张素的结构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C.血管紧张素原在肝细胞中合成、加工和运输需多种细胞器直接参与
D.低血压症患者口服适量血管紧张素可缓解症状
【答案】D
【知识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血管紧张素原本质为蛋白质,血管紧张素为多肽类激素,二者都含有肽键,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
B、血管紧张素为多肽类激素,为大分子化合物,其结构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
C、血管紧张素原为分泌蛋白,其在肝细胞中合成、加工和运输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直接参与,C正确;
D、血管紧张素为多肽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酶分解,不能缓解症状,因此不能口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形成的多聚体,因此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以碳链为骨架的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10.(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泡菜古称葅,是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古法制作用瓷坛密封,安全卫生。泡菜制作时使用5~20%的盐水,只要乳酸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使产品隔绝空气,就可以达到久贮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菌不具有耐盐特性,制作泡菜时尽量少放食盐
B.泡菜坛使用前需要清洗干净,并用70%酒精进行灭菌处理
C.正常乳酸发酵时,会有部分醋酸菌繁殖,以致发酵液pH下降
D.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可以将糖类氧化成乳酸,无气体产生
【答案】D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泡菜制作时食盐浓度过低,可能导致杂菌大量繁殖,故泡菜制作时使用5~20%的盐水为宜,A错误;
B、泡菜坛使用前需要清洗干净,并用70%酒精进行消毒处理,B错误;
C、泡菜制作时需要密封隔绝空气,而醋酸菌属于好氧菌,故正常乳酸发酵时不会有醋酸菌繁殖,C错误;
D、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糖类氧化成乳酸,该过程无气体产生,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泡菜制作利用的是传统发酵技术,菌种来源是植物体表面天然存在的乳酸菌,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每次取样用具要洗净,要迅速封口、盐水煮沸后要冷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和杀灭盐水中的杂菌。
②要严格控制无氧条件,如要在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同时要在发酵过程中经常补水。
③要控制适宜的温度。
11.(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B.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大多数情况下,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D.自主神经系统既有脑神经又有脊神经,只有传出神经没有传入神经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但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B正确;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植物神经系统,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一部分从大脑向外延伸,属于脑神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从脊髓向外延伸,属于脊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系统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事实上,自主神经系统应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但习惯上仅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仍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增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12.(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
B.演替过程中各种群一定不断进化
C.演替的方向受人类活动影响
D.演替使该地区对各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即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A错误;
B、生物进化过程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故演替过程生物不一定都发生进化,B错误;
C、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演替有可能使该地区某种生物种群的容纳量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本质上是一种优势取代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的演替。
3、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3.(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长度有AB+BC=CD的关系;乙是突触的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
B.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的膜电位变化
C.兴奋从E传递到F,会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由于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故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增强,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速度较慢,故刺激C处,A处先检测到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的膜电位变化,B错误;
C、兴奋不能从E传递到F,因为E为突触后神经元,F为突触前神经元,C错误;
D、③的内容物通过胞吐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流动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形成内正外负;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形成内负外正。
2、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14.(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关于泡菜、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和果酒需要全程无氧环境,制作果醋需要通入氧气
B.泡菜、果酒的制作过程中,蔬菜和水果都要充分的消毒
C.制作果醋所需要的温度比制作果酒所需要的温度高
D.制作果酒和果醋所需要的酶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答案】C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所以制作泡菜的过程须全程持续保持无氧环境,而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要先通过有氧呼吸大量增殖,之后需保持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制作果醋需要有氧环境,A错误;
B、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在泡菜、果酒的制作过程中蔬菜和水果都不需要充分消毒,但需要对容器进行消毒,B错误;
C、果酒制作过程中的发酵温度是18~25℃,果醋制作过程中的发酵温度是30~35℃,因此制作果醋所需要的温度比制作果酒所需要的温度高,C正确;
D、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要先通过有氧呼吸大量增殖,之后需保持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因此制作果酒的酶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果醋制作的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果酒的发酵就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原理,适宜的发酵温度为18~30℃;乳酸菌是厌氧性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常用于泡菜的制作;醋酸菌是好氧性微生物,常用于果醋的制作,适宜的发酵温度为30℃~35℃。
15.(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如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②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循环方向③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有三个营养级④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⑤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①所有生物构成了该地区的生物群落,不是生态系统,①错误;
②箭头表示捕食关系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而能量不能循环,②错误;
③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蝗虫→青蛙→蛇”不是一条食物链,缺乏生产者,③错误;
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④错误;
⑤青蛙捕食蜘蛛,同时青蛙和蜘蛛竞争捕食蝗虫,故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⑤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单向性,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100%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是10%~20%。
16.(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X为有关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新冠肺炎”病毒侵入机体后,有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B.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X物质,X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T细胞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和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出现坏死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周期;细胞的凋亡;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17.(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一种能够同时结合两种抗原的抗体。CD19和CD47是淋巴瘤细胞广泛表达的表面标记物,CD19在B细胞表面普遍存在,CD47在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研究人员将两种产生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双杂交瘤细胞,最终得到了能同时结合CD19和CD47的BsAb,它可以结合同一靶细胞上两种不同的抗原,通过这种“双靶向”模式增强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可显著杀伤淋巴瘤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得BsAb的过程中,筛选双杂交瘤细胞的依据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同时注射两种抗原后提取B细胞,获得大量同时分泌两种抗体的单个浆细胞
C.若BsAb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降低
D.使用BsAb治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小于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
【答案】B
【知识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应用
【解析】【解答】A、获得BsAb的过程中,筛选双杂交瘤细胞的依据是其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
B、浆细胞不能大量增殖,故不可能同时大量获得分泌两种抗体的单个浆细胞,B错误;
C、若BsAb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对癌细胞识别能力减弱,可能会出现治疗效果降低的情况,C正确;
D、CD19在B细胞表面普遍存在,CD47在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使用BsAb可识别同时具有CD19和CD47的淋巴瘤细胞,而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能杀伤淋巴瘤细胞的同时也可杀伤B淋巴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使用BsAb治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小于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
2、步骤
①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③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④将抗体检测成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18.(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分别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的是( )
A.2、1、5 B.5、3、2 C.3、4、2 D.1、2、3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综合
【解析】【解答】北极海域的特点是温度较低,盐度较高,由分析可知2适合在该水域中生存,热带湖泊温度较高,盐分较低,由分析可知,1适合生活的该水域中,由图可知,5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都能很好的生长,故5可在全球的水域中生长,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冬季的水温低;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
(2)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 m以下的水温变化更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19.(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某研究小组构建了能表达ACTA1-GFP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F1和F2表示上游引物,R1和R2表示下游引物
A.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调控ACTA1基因和GFP基因的表达
B.仅用F2和R1一对引物,即可确定ACTA1基因插入方向是否正确
C.ACTA1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a链,引物F1与a链的部分序列相同
D.若用引物F2和R2进行PCR,能更好地区分ACTA1-GFP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
【答案】C
【知识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ACTA1基因和GFP基因位于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因此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调控ACTA1基因和GFP基因的表达,A正确;
B、据图可知,引物F2与R1结合部位包含ACTA1基因的碱基序列,因此推测为了确定ACTA1基因连接到质粒中且插入方向正确,进行PCR检测时,若仅用一对引物,应选择图甲中的引物F2和R1,B正确;
C、ACTA1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a链,引物F1与b链均可以和a链互补配对,二者部分序列相同,C错误;
D、若用引物F2和R2进行PCR,可根据电泳条带数目能更好地区分ACTA1-GFP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工程的步骤: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人工合成,包括利用mRNA合成cDNA和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利用PCR技术获取和扩增。
3、PCR技术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技术,是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
条件:
(1)DNA母链:提供DNA复制的模板;
(2)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3)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4)原料: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20.(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我国科学家成功地用iPS细胞克隆出了活体小鼠,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Kdm4d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TSA为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蛋白脱乙酰化和去甲基化有利于重构胚后续的胚胎发育过程
B.用电刺激、Ca2+载体等方法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C.③过程中使用有活性的病毒处理的目的是诱导细胞融合
D.图示流程运用了重组DNA、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
【答案】B
【知识点】胚胎移植;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据图,重构胚在加入中Kdm4d的mRNA和TSA之后发育成克隆鼠,而Kdm4d可以使组蛋白去甲基化,因为其mRNA表达产物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TSA为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的作用从而保持组蛋白乙酰化,即组蛋白乙酰化和去甲基化有利于重构胚后续的胚胎发育过程,A错误;
B、在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要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需要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如电脉冲、钙离子载体、乙醇、蛋白质合成酶抑制剂等)激活重构胚,B正确;
C、③为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所用的是灭活的病毒来诱导动物细胞发生融合,C错误;
D、图示流程运用了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并未运用重组 DNA技术,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这种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以下是对表观遗传的详细解释:
1.可遗传性:表观遗传的改变可以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表观遗传改变具有可逆性,即基因表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改变。
3.无DNA序列改变:表观遗传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表观遗传的主要机制包括:
1.DNA修饰:如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充分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DNA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沉默相关联,正常的甲基化对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而异常的DNA甲基化则会引发疾病(如肿瘤)。
2.组蛋白修饰:真核生物DNA被组蛋白组成的核小体紧密包绕,组蛋白上的许多位点都可以被修饰,尤其是赖氨酸。组蛋白修饰可影响组蛋白与DNA双链的亲和性,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疏松和凝集状态,进而影响转录因子等调节蛋白与染色质的结合,影响基因表达。
3.非编码RNA调控:非编码RNA指不能翻译为蛋白质的,具有调控作用的功能性RNA分子,在调控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4.染色质重塑: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一系列以染色质上核小体变化为基本特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21.(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如图所示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
(1)由A、B两种细胞人工融合成C细胞的过程中,常用 作为诱导剂融合过程包括 和 两方面。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降解掉了 ,这种酶可能是 酶,由此处理A和B细胞生成的结构称为 。
(3)若由D细胞培育成植株,可用 技术,这一培养过程要经过 和 两个阶段。
(4)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B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 细胞,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 过程。
【答案】PEG(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膜融合;核融合;细胞壁;纤维素酶和果胶;原生质体;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再分化;杂交瘤;克隆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细胞融合的方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1)由A、B两种细胞人工融合成C细胞的过程中,常用PEG(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融合过程包括膜融合和核融合两方面。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降解掉了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这种酶可能是纤维素酶和果胶,因此处理A和B细胞生成的结构称为原生质体。
(3)若由D细胞培育成植株,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一培养过程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4)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单一抗体。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克隆过程。
【分析】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
2、步骤
①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③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④将抗体检测成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利用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意义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22.(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CO2排放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请回答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
(2)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其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碳汇(选填“增加”、“降低”)。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的最主要过程是 。
(3)海洋贝类一方面利用海水中的HCO3-形成贝壳,其主要成分为CaCO3,另一方面通过滤食水体中悬浮的有机碳颗粒,实现个体软组织生长,从而固定水体中的碳。据此判断,贝类养殖 碳汇(选填“属于”、“不属于”)。
(4)研究者测算了2010~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的碳排放量及碳汇量,结果如图:
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 。
②截止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尚未达到碳中和状态。理由是 。
【答案】(1)有机物;全球性
(2)增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3)属于
(4)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碳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均大于碳汇量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说明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其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因此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碳汇;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会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碳汇的最主要过程。
(3)由图可知, 海洋贝类通过滤食水体中悬浮的有机碳颗粒,实现个体软组织生长,从而固定水体中的碳,因此属于碳汇。
(4)由图可知,在研究期内,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而碳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截止2018年,由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均大于碳汇量,我国海洋渔业尚未达到碳中和状态。
【分析】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单向性,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100%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是10%~20%。
二、碳中和:
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1)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说明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其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因此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碳汇;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会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碳汇的最主要过程。
(3)贝类养殖可以固定水体中的碳,因此属于碳汇。
(4)由图可知,在研究期内,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呈下降趋势,而碳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截止2018年,由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均大于碳汇量,我国海洋渔业尚未达到碳中和状态。
23.(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1992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转基因抗虫棉。Bt基因的两端存在EcoRI、BamHI的酶切位点,如图甲所示;质粒表达载体如图乙所示,其中AmpR为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为启动子,箭头所指之处表示酶切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切割图甲中Bt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选用的酶最好是 ,原因是 。
(2)基因工程所用的限制酶主要从 中分离纯化出来,限制酶作用的化学键是 。
(3)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是 。我国科学家将图乙所示表达载体导入棉花细胞所采用的方法是 。
(4)我国新疆棉区大规模种植抗虫棉的农场都种植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庇护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 。
【答案】(1)EcoR I和BamH I;防止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
(2)原核生物;磷酸二酯键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转化法
(4)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详细);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1)如果只用EcoR I这一种限制酶切割图甲中Bt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可能会发生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因此切割图甲中B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选用的酶最好是EcoR I和BamH I,这样可以防止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
(2)基因工程中所用的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棉花细胞是植物细胞,故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棉花细胞所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4)种植抗虫棉的农场都种植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庇护所,这是应对棉铃虫出现抗性所采取的庇护所策略,在Bt作物附近种植非转基因作物,作为棉铃虫的庇护所来保持棉铃虫的敏感性,因此来延缓棉铃虫(害虫)对Bt抗虫蛋白产生抗性。
【分析】1、基因工程的步骤: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人工合成,包括利用mRNA合成cDNA和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利用PCR技术获取和扩增。
3、基因工程中会涉及三种基本工具:
①限制酶,其功能是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②DNA连接酶,其功能是能够修复被限制酶切开的磷酸二酯键。
③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其功能是能够运载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常见的运载体是质粒、动植物病毒等。
(1)如果只用EcoRI这一种限制酶切割图甲中Bt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可能会发生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因此切割图甲中B基因和图乙中的运载体选用的酶最好是EcoRI和BamHI,这样可以防止Bt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以及Bt基因与运载体的反向连接。
(2)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棉花细胞是植物细胞,故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棉花细胞所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4)种植抗虫棉的农场都种植了非抗虫棉作为棉铃虫庇护所,这是应对棉铃虫出现抗性所采取的庇护所策略,在Bt作物附近种植非转基因作物,作为棉铃虫的庇护所来保持棉铃虫的敏感性,延缓棉铃虫(害虫)对Bt抗虫蛋白产生抗性。
24.(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甲图为有亲缘关系的五个物种(H、G、W、Q、X)进化系统树。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乙图。(注: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
1. 五个物种中,推测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是 。
2.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原因是 。现代进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其主要观点是 。(写出两点)
3. 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 。
4. 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存在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
5. 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分析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
A. 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渐变的环境 B. 环境导致果蝇基因产生定向的突变
C. 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 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6. 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2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40000只。那么,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情况是 。
【答案】X与Q;(存在)生存斗争;进化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遗传变异本质是基因突变、隔离是产生新物质的必要条件;(一个果蝇)种群;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导致基因不能交流;ACD;甲地大于戊地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种群的概念
【解析】【解答】(1)基因库相似程度越高的生物应是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故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是X与Q。
(2)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由于自然界空间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生存斗争剧烈,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3)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
(4)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导致基因不能交流,是不同物种,存在物种多样性。
(5)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渐变的环境,这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对生物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C正确;
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D正确。
故答案为:ACD。
(6)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2、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所有生物均可发生;
随机性:从发生时间上看,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从发生部位上看,任何细胞的任何DNA分子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低频性:DNA分子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5.(2024高二下·衡阳期末)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序号表示) 。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的电位变化是 ,图中 点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 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相接而形成突触。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 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的。
【答案】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由外正内负成为内正外负;abcde;cde;胞体或树突;双向;单向的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为神经中枢,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①→②→③→④→⑤。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以后,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局部电流,从而产生兴奋;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点受刺激则abcde点都能产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cde点可产生兴奋。
(4)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3个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分析】1、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形成内正外负;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形成内负外正。
2、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