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丑小鸭
1.会认14个字,会写4个字、4个词语。
2.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了解丑小鸭的经历,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揭示童话的教育意义。
多媒体。
一课时
一、导入
1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还有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呢!(板书课题:丑小鸭)
2 简介作者。
安徒生 丹麦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贫困生活使他创作的童话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他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如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等已成为欧洲文学中的典故。他一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作品被译成150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指名认读生字,小组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3 游戏巩固识字。
4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厌”“壳”。
三、再读课文,研究探讨
1 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的处境是怎样的?
(又大又丑、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受欺负)
3 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
树林里———芦苇里———农夫家———湖边
4 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学生自由发言)
5 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6 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就是在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深读课文,重点剖析
1 自读第3自然段。
(1)重点理解“欺负”一词,并说说为什么大家都欺负它。
(2)画出具体描写大家欺负丑小鸭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孤单、可怜)
(3)指名读本段,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 合作探究4~7自然段。
(1)学生带着“丑小鸭出走对不对”这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丑小鸭的经历,体会它离家出走对或不对的理由。
(2)全班交流探讨以上问题。
①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它一出生就受到欺负,在家里非常孤单、痛苦,不如离家出走,没想到后来还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师引导学生读第2、3、7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孤单与痛苦,读出一年后变成漂亮天鹅的兴奋、高兴的心情。是啊,丑小鸭在家受人欺负,实在是太孤单了,要是他不离开那个家,一定很痛苦,难以生活下去,可是他离开家后的生活好吗?(引出第二种观点)
②离家出走不对。引导学生从第4自然段中体会丑小鸭在树木躲着过日子,害怕小鸟的讥笑,猎狗追赶。从第5自然段中体会丑小鸭在湖边悄悄过日子,羡慕天上飞过的天鹅。从第6自然段中体会丑小鸭被
冻僵,差点连命都没了。这些都说明丑小鸭离家出走的生活更悲惨,连命都差点保不住。指导朗读第4~6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悲惨、可怜。
(3)学生带着惊奇、欣喜的语气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丑小鸭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4)写一两句话送给丑小鸭或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也可以送给自己和自己的朋友。
五、总结就是说,领悟寓意
1 丑小鸭受尽欺负,历经磨难,所幸的是它碰到了一位好心的农夫,最后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从丑小鸭的经历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学生说自己的感悟,师总结: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不断追求,幸福就会属于你!同时,大家要记住,任何时候都要像农夫那样,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3 拓展想象:丑小鸭后来为什么能变成天鹅?(鸭妈妈孵的是一只天鹅蛋)
六、作业布置
把你想对丑小鸭说的话写下来。
1.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上我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烘托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每次读后注意朗读评议,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个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这种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是要尊重
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独特感受,将爱心和传统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3.重视语言文字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为今后的作文教学都做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