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东周后期被称为_______时期。晋国被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_____取代。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______转变为______。
2._______变法成效最大。____________年,________任用______主持变法。确立______,由国君_____________治理。鼓励_______,生产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奖励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法使秦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根本改变,__________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一跃成为________________,为以后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_______社会。
3.蜀郡郡守_____在成都附近的______上修建________,________成为沃野
战国
韩、赵、魏
田氏
齐楚燕韩赵魏秦
争霸
兼并
商鞅
公元前356
秦孝公
商鞅
县制
直接派官吏
耕织
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
综合国力
军队的战斗
最强盛的诸侯国
秦统一中国
封建
李冰
岷江
都江堰
成都平原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百
争
鸣
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一框:老子和《道德经》
第二框: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三框:百家争鸣
1.老子和《道德经》
简介 主张 ① 思想
② 哲学
③处世
④政治
地位 著作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影响巨大。——托尔斯泰
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行事。
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安于柔弱,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老子》)
1.老子和《道德经》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一说老子的主张。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应该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孔子和儒家学说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年
前479年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个人简介
快来把我也介绍一下
2.孔子和儒家学说
主张 ① 思想
② 政治
③ 教育
著作 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儒家学派创始人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弟子整理
至圣 先师
2.孔子和儒家学说
结合材料,说一说孔子的主张。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格。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爱护百姓,体现民本思想
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时常温习
端正学习态度
学思结合
谦虚好问
诚实求学……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曲
阜
三
孔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
子
学
院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韩国
启示:①有利于构建和谐公平社会;②有利于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影响
3.百家争鸣
原因
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含义
百家
争鸣
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百”是泛指,数量多。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政治
经济
思想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儒家
孟子
荀子
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③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孟子》
《荀子》
孟子
荀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亚圣
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孙武(春秋末)
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③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兼爱、非攻、选贤举能、提倡节俭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吴起、孙斌(战国)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孙子兵法》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你会认同谁的主张?
3.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说:我仁;
说:我义;
说:我以柔克刚;
说:我顺其自然;
说:我热爱和平;
说:把他们全抓了;
说:战场上见高低。
孔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老子
孙武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稷下学宫
3.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借鉴?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光盘行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法治国
有教无类
提倡节俭
人与自然
民贵君轻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课堂小结
源于春秋
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
老子
孔子
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
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教育家
思想家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政治思想: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礼治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课堂小练
1.《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2.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
3.春秋战国时期,倡导树立君主权威,强调以法治国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C
B
C
A
思维导图
时期 学派 代表 主要成就 代表作
春秋时期 道家 (创始人) 老子 思想上:①核心是道;②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上: 主张无为而治;处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道德经》
儒家 (创始人) 孔子 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上: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五经
弟子整理《论语》
战国时期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墨子》
儒家 孟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正义之战 《孟子》
荀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 《荀子》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兵家 《孙子兵法》
写到纸上,粘/钉到课本第7课大标题处
孙武(春秋末) 吴起、孙膑(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