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0 22: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青铜器的功能、制作工艺及特点。
2.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3.区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并掌握历史学习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
4.认识到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学习目标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生活之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2)商朝甲骨文中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日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异常天象。夏代,我国已经很重视天象的观察。据《尚书·夏书》记载,夏代仲康时期,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羲和失职,没能及时预告日食,以致当这次日食现象出现时,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怪异的事变,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1.天文
(3)《诗经》中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摘自《诗经·十月之交》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云雾状的小天体,有很长的尾巴,俗称扫帚星。中国古代还有孛里、妖星等几十种称谓。在周期彗星中有颗很明亮的慧星,叫“哈雷彗星”,每75年就出现一次,因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它的运行轨道而得名。实际在我国早就发现了这颗星。据《春秋》一书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人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距今已有2637年,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西方对这颗彗星的记录最早是公元66年,比我国要晚670余年。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鲁文公十四年》
(4)《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被人类记录的周期彗星,是猎户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古代中国称其为“扫帚星”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更为确切的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左传》中的记载,也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哈雷彗星
任务:根据课本P46页,自主归纳先秦天文发展概况。
2.历法
时期 成果
夏朝 相传有了历法
商朝 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立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年。
战国 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中国历法是历史上由中国先民自己创制出来的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各种法则,对中国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历法中包含节气,用于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医学
任务:根据课本P46-47页,自主归纳先秦医学发展概况,填写下表。
时期 相关代表 主要内容
远古时期    
战国    
   
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神农
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扁鹊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
扁鹊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他曾周游列国,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名闻天下”。他用望、闻、问、切4 种诊断方法诊病,兼通内、妇、五官、小儿等各科。《扁鹊内经》9卷,可能是他的医疗经验的总结,今已亡佚。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他本人享有华夏医祖的称号。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共18卷162篇,由《素问》和《灵枢》组成。这本书托名“黄帝”,真实作者不详,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书中基本本内容约成于战国后期,到西汉时一直有增补修订。《黄帝内经》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等,都作了说明,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明之光——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甲骨文
刻有文字的兽骨
刻有文字的龟甲
刻有文字的兽骨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1.含义
2.发现
1899年秋天,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犯疟疾,请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药拿回家后,王懿荣无意间发现上面刻有非常古朴的文字,王懿荣对金石学颇有造诣,经过认真研究,他初步断定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
 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因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重见天日,王懿荣也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据统计,目前出
土的带字的甲骨已有16万多片,所见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和甲骨文的首位发现者。生性耿直,号称“东怪”。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
观察下图,结合教材,归纳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商王武丁命妻子妇好征伐宿敌羌国)
占卜祭祀祖先的当天是否下雨
东方领地是否会有好收成。
占卜是否要用一头牛来祭祀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内容




象形
会意
形声
指事
转注
假借
六书
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象形




4.造字方法








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
把两个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的字。




假借
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
任务:尝试辨认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





汉字演变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繁到简。
也许,我们无法知道它们的读音,但能够知道它们的意思。正因为不是拼音文字,当时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部落或国家,才有可能迅速接受殷商文明,中华文明也得以延续三千多年不中断。 ——《中华文明史》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对我国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5.地位及价值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4000年就已经出现。
发展: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三、青铜器
1.含义
2.发展情况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容器碎片
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
3.制作过程
1.制作模具、雕刻纹饰
2.翻制泥范,高温焙烧
3.加工金属至液态,并浇入模具
4.等待凝固,脱模
5.最后修整加工
泥范铸造法
4.用途

鬲(lì)
簋(guǐ)


食器
酒器
兵器
乐器
生产生活工具
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后来逐步由食器转变为礼器。
(1)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róng)
——《左传》
观察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你有什么发现?
5.特点
食器
酒器
兵器
乐器





编钟
(2)数量多、种类丰富、用途广泛
(3)制作工艺高超、生产规模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司母戊(wù)鼎
133
cm
116cm
79cm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口宽79厘米,重达832.84千克。殷代熔铜的坩锅每个只能熔铜12.7公斤,铸造该鼎需要60多个坩埚同时拌熔,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蕉叶形,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羊角
精美的纹路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6.代表作品
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蒸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闲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悲挂在长7.48米,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而钟和了件镈钟。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缩号、记来、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城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铭文。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
西周利簋
西周的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件。
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
何尊及铭文拓片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7.文字
何尊,从此有了中国
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青铜器不仅可以作为礼器,而且,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我们探寻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
青铜人像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铜器以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为装饰,三星堆青铜器怪异的人头像则凸显出了古蜀国的风韵。
动物造型青铜杖首
出土于鄂尔多斯高原
多样性与民族性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体现了青铜文化的什么特点?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由江泽民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世纪宝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学之源——《诗经》与“楚辞”
(1)地位:
(2)内容:
(3)意义: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①共有300多篇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②《诗经》关注现实,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诗经》。
四、《诗经》
材料研读: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社会战乱不休,表现出秦国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英勇杀敌。
阅读上述《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1)代表人物:
(2)概念:
(3)意义:
屈原、宋玉等
吸取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想象创作出的一种新诗体。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五、楚辞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 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天文、历法和医学
诗经
历法
天文
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观察和记录;
商周时期日食、月食记载。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诗经》和“楚辞”
医学
楚辞
不断完备
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战国扁鹊、《黄帝内经》
甲骨文
青铜器
含义、发现、内容、地位
发展情况、功能、文字、遗址
地位
意义
代表人物、概念
意义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2024·宿迁)“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上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青铜器种类单一 B.器表上文字是甲骨文
C.青铜器功能多样 D.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2 . (2024·宁夏)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3.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
B
B
4.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趋于成熟 B.催生了农时观念
C.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 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5 . 编钟,作为西周王室王权的一种象征,是礼制最好的体现。按照西周王室对雅乐的正规要求,编钟必须具有宫、商、角、徵、羽这五个正声。可是,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编钟却打破这传统,出现没有角音的乐器,而且这种乐器的音调正与当时山西地方的民族歌调相对应,为地方歌调的一种体现。这一变化( )
A.弱化了尊贵卑贱的等级差别 B.得益于国民艺术素养提升
C.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的趋势 D.反映了礼器的世俗化倾向
6 .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C
D
A
7 . 《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8 . 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博物馆陈列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为普及推广甲骨文,由安阳师范学院原创“甲骨文广播体操”,使用19个甲骨文,将古文字、音乐、舞蹈、体育等多学科融合创新开发,通过广播体操的形式给古老的甲骨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说出图一的名称和历史地位。
(2)图二是在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文,说出它的历史地位。
司母戊鼎;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