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师
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
作者介绍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写作背景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解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通授,传授
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转折连词
指示代词,那些
求学的人
用来……
疑难
介词,在
介词,比
以之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取独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从师的风尚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承接连词
低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于
以…为耻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指书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指示代词,那些
宾前,不知句读
有的
通否
小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
不屑与之同列
竟
这
低下的人
势盛位高的人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2 于其子 于其身 3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愚益愚”
“圣益圣”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
第二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这类人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代词,此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他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圣人无常师
三、作《师说》缘由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纵比)
课堂总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1、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2、…的原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小的方面学到。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小学而大遗: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跟随 并且。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古)所说的。
(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师不必贤于弟子: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句读之不知:
圣人无常师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 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年十七,好古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不如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则耻师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形容词作名词,卑,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
5、巫医乐师百工
6、齐师伐我
师
名,老师
名作动,学习
意动,以…为师
名作动,从师
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军队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6 、策之不以其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规律
道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代,子
代,这类
助,取消独立性
助,提宾标志
代,代“六艺经传”
代,我
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到、往
之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6.吾其还也
代,他。
代,那些。
代,指圣人。
语气,大概。
前指士大夫,
后指“真是”。
语气,还是。
其
判断句
被动句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文言句式
①不拘于时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而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学于余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①吾从(之)而师之
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