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勖(xù) 仇雠:仇人 忽微:微小的事
B.沮(jù) 逸豫:安乐 仓皇:匆忙的样子
C.襟(jīnɡ) 凯旋:胜利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D.伶(línɡ) 遗恨:留下的仇恨 自然:大自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5.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6.下列各组句子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此三者,吾遗恨也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虽九死其犹未悔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数十伶人困之
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要务
B.有 ……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下属 秦人开关延敌 延:迎击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抗争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8.下列句中加粗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0.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梁,吾仇也 ④请其矢,盛以锦囊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
A.①④⑤/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语言表达
11.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12.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
13.《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在行文上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4.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②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18.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四、写作
19.作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
请从加引号三句中选择一句进行理解,然后自己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例句中的“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再比对四个选项:
A.“以”,介词,用。
B.“以”,介词,把。
C.“以”,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D.“以”,介词,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2.【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其他三项均为顺承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答案】A
【解析】【分析】A无误;B.“沮”应读“jǔ”;
C.“襟”应读“jīn”;
D.自然:理所当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词语的含义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
4.【答案】B
【解析】【分析】B项,爱:吝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5.【答案】B
【解析】【分析】A.与:介词,和;
B.与:动词,给;
C.与:介词,和;
D.与:介词,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6.【答案】D
【解析】【分析】A.于:介词,被/于:介词,在;
B.也:表判断/也:用于句中,表语气停顿;
C.虽:虽然/虽:即使;
D.两个“之”都为代词,代庄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7.【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务:致力于,专力从事。句意:专力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B.属,类、辈、指某一类人。句意:有甯越……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
C.抗,匹敌、相当。句意:也不能和九国的军队抗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8.【答案】D
【解析】【分析】A.“成败”古今都指成功失败。
B.“小弱”指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是古今异义词。
C.“区区”古今都指很小。
D.“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之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把握能力。文言中古今异义现象,一般指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语,而在文言文中只是两个字偶然地组合在一起,各是各的意思,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理解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9.【答案】C
【解析】【分析】A.“于”,介词,被。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B.“于”,介词,被。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C.“于”,介词,在。以“于”为标志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夫祸患常于忽微积。
D.“隳”,此处为被毁灭的意思。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10.【答案】A
【解析】【分析】①状语后置句,“以组”作“系燕父子”的状语,后置了。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父子。
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三个人,是我到死也感到遗憾的。
③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梁王,是我的仇人。
④状语后置句,“以锦囊”作“盛”的状语,后置了。句意: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
⑤状语后置句,“以成功”作“告”的状语,后置了。句意: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把成功的事情告诉他。
⑥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⑦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智勇的人往往被自己溺爱的人或物困住。
故①④⑤状语后置句,②③判断句,⑥⑦被动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11.【答案】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的假想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书时,一见到文与可的《筼筜谷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和“哭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乐”的醉人、“悲”的痛心。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第一句文言文大意为: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第二句大意为: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失笑喷饭”四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文与可看到苏轼信件后的动作,体现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默契。苏轼本在晾书,看到文与可的画作后“废卷”“哭失声”,这两个动词写出苏轼因思念文与可内心的悲痛之情,表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故答案为: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的假想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书时,--见到文与可的《筼筜谷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和“哭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乐”的醉人、“悲”的痛心。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12.【答案】①内容:画面以一座老房子为中心,左边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墙上写着“拆”字,右边有一个工作人员正在挂“文物保护”的牌子。老房子的背后是一排高楼大厦。
②寓意:揭示了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既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又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矛盾。
【解析】【分析】漫画上各种文字、人物、人物干的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分析,不要遗漏。画面中有房子、两名人员,一个在墙上涂写“拆”字,一个举着文物保护的牌子。另外还要说明各个要素的关系,例如本题中房子在中间,左右各有一人。
回答寓意时,首先重点关注漫画中变形或夸张的地方,此幅图中,两名人员一“拆”一“护”同时出现在画面里,且集中在同一座房子上,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再联系画面远处的高楼大厦和漫画题目“各忙各的”,联系社会现实进行解读,即可理解漫画的寓意为揭示城市建设中的对待文物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的矛盾现象。
故答案为: ①内容:画面以一座老房子为中心,左边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墙上写着“拆”字,右边有一个工作人员正在挂“文物保护”的牌子。老房子的背后是一排高楼大厦。
②寓意:揭示了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既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又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矛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漫画类。解答漫画类题时,首先读画面,注意漫画中的主要要素,如人物、事物、文字等,并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着重关注漫画中变形或夸张的地方,并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漫画中能对应的部分,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注意表达的准确、连贯以及字数限制。
13.【答案】《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掌握先扬后抑手法的能力。《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故答案为:《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点评】本题考查掌握先扬后抑手法的能力。先扬后抑,顾名思义,即指先压抑再发扬,后多指写作手法。
【答案】14.DFH
15.C
16.A
17.①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②(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18.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来馈赠给吴国的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送美女给吴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力量疲敝;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迫使他们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说:“太好了!”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彩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王您。幸好有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财物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常高,站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越国于是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大悦。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材料二: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14.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是结构完整的句子,“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做“闻”的宾语,结构完整,其后D处要断开;再看 “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FH处断开。
句意: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
故答案为:DFH。
15.A项词语解说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句意:使吴国的力量疲敝。/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B项词语解说正确。句意:多余的财物就拜两拜敬献给大王您。/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C项词语解说“意思不同”错误。都是通假字,通“悦”,高兴。句意:吴王非常高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高兴吗?
D项词语解说正确。句意:夜晚还诵述到天亮。/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故答案为:C。
16.A项“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概述错误。从文本来看,文种所献九术勾践行其四、五、七三术。
故答案为:A。
17.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书”,名词动用,起草文件;“晦”,夜晚;“竟旦”,到天亮;“死臣数万”,定语后置句,“数万死臣”;“死臣”,敢死之士。
②“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于忽微积”;“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勇敢的人;“困于所溺”,被动句;“所溺”,所溺爱的人或事。
故答案为:
①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②(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18.本题注意结合原文相关句子进行分析作答:
①由“逸豫可以亡身”“遂受之而起姑胥台”“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可知,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由“忧劳可以兴国”“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可知,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故答案为:
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19.【答案】【参考例文】
在逆境中拼搏,在顺境里坚守
欧阳修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题记
昙花一现,蜉蝣朝生暮死都有过最美的一瞬,人的一生相对于万物的永恒来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人生一世,须臾百年,如潺潺流水,匆匆而过。纵使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如何改变生命的宽度?须保持一种信念:“在逆境中拼搏,在顺境里坚守。”
人就像三类鱼:养在鱼缸里的鱼,娇淑华贵,衣食不虞却无灵魂;养在池塘里的鱼,囿于方寸之间,宽窄自如,却不知生死无常;而生在海里的鱼,一贯畅游在广阔天地间,迎风逐浪,在激流险滩中绽放生命,生死无憾。三种养在不同容器的鱼对应着三种人:不上进之人、不懂得上进之人和逆境中拼搏之人。这让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开历史的长卷,一个个故事背后,仿佛浮现出一幕幕王朝盛衰迭起,贞元会合的历史画面,那些踩着历史的尘土,奔腾而来的无数仁人志士冲我咆哮,却又带着哀怨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横扫六合,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事千秋都在掌握之中。修长城,建骊陵,阿房宫雄伟至极。只可惜秦朝二世而亡,阿房火数日不熄。
忧劳兴邦,安乐祸国。
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就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文王入狱成《周易》;仲尼失意作《论语》;屈原流放谱《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韩非囚秦写《说难》;子长宫刑完《史记》。这些英雄们为了江山社稷,朝乾夕惕,孜孜不倦,负重前行,终铸成历史丰碑,名垂千古。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孟子的醒世之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纵观千古,英雄们正是迎逆境而披荆斩棘,才终使自己的生命发光发亮,熠熠于历史的长河中。
《顺流逆流》歌词中说:“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唯有在逆境中拼搏,在顺境里坚守,方可用每一串汗水,换取每一个成就。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要记住,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要相信,拼搏与坚守始终会以另一种姿态开出美丽的花朵,即使不在今天,也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璀璨绽放,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所有的远方都能到达。
【解析】【分析】本题为名句启示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借《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阐述了其中对于我们人生、社会的诸多启示。比如,第一句“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中,作者通过将 “天命”与“人事”对举,先宾后主,突出“人事”在“盛衰”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造成诸多历史变化的或许有天时或天灾,或许有地利或地质灾害,但其实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比如某些朝代君主昏庸,那么现实条件再好,也终究会被挥霍一空。而对我们的人生来说,也是如此。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必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能过于依赖外物。
第二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劳可以使个人成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堕落、国家灭亡。忧劳和逸豫为对立关系。从个人的发展、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的角度看,公民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助推国家的兴盛发展。
第三句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意思是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强调的是小的事情不注意会酿成大的祸患。由此可见,这里是批判了“玩物丧志”的危害,告诫、提醒那些醉心于享乐的人,不要因此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
写作任务要求任选一句进行写作。若选择第一句,则可从客观条件与内在努力的思辨性角度出发,指出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过分依赖外在条件,或遭遇挫折时不能过分归因于外在因素,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改变现状。若选择第二句,则可借此倡导要艰苦奋斗,有忧患意识。可以说,个人在自身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中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度的安乐,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创造更大的价值。针对第三句,可以完全否定“玩物丧志”的危害,也可辩证思考,最终得出有自制力者才不会让外物消磨掉进取之心,才能在“玩物”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最终驾驭好外物,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结论。
参考立意:
①尽人事后才能听天命。
②居安思危,方能长远。
③“玩物”要有度,也要有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