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程标准:运用案例去理解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一、 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导与学过程:
㈠ 情景设置:
桂林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喀斯特地貌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山水向以“山清、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
㈡认识喀斯特地貌
阅读P70—71教材,结合图3-3-2,思考:
1、“喀斯特”一词的由来
2、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及其分类?
3、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4、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类型:
5、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分别所体现的化学过程是:
札记
6、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㈢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阅读P72教材,图3-3-4,思考: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典例分析:
1、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区是( )
A石灰岩分布区 B玄武岩分布区 C大理岩石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
解析: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而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
答案A
2、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包括( )。
①岩石条件②气候条件③生物条件④地形条件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此外,地形条件也十分有利于桂林山水的形成(详见教材P72)
答案:D
四、系统归纳与整理: 札记
信息反馈: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还有什么疑虑和困惑?高一年级地理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3.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4.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
重点、难点: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2.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任务一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阅读教材P57-58三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自然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 类型命名。
3.对照课本图3-1-2与图2-4-1,试着寻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完成下面两幅图的填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任务二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教材P59-61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分异规律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分布
水平地域分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补充:垂直自然带的一般规律:
①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且随纬度的升高其海拔降低。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海拔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雪线与降水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图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阅读教材P60完成下列内容
(1)某些地区因受 、 和 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2)分布实例
影响因素 分布实例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
水分异常
任务三 随堂巩固
下图为“一组地理事象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处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常年在甲控制下形成 气候,对应“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的 (填字母),其气候特点是 。
(2)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C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 __________带。
(3)模式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递变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⑤⑥⑦的地域分异,主要受 条件影响而形成。
(4)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N
S
基带
S
N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
图3高一年级地理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及其途径。
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
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任务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教材P63-65完成下列内容。
1.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由 、 、
、 、 等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 、 ,并不
断进行 和 ,推动地理
环境的发展变化。
2.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举例:秘鲁渔场的成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影响有:
① ②
(3)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其他区域。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出现 。
任务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能量交换的意义: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也是联系 、 、水圈和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例析:
(1)海洋为大气输送 ,大气为海洋提供 。
(2)大气圈与水圈还存在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能的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会 ,当气压下降时,海平面会 。
任务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理环境 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体现:
(1)光合作用:植物从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中吸收 ,从土壤中和水圈中吸收 ,制造 ,同时释放出 。
(2)呼吸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 ,释放出 。
(3)分解作用:分解 ,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任务四、随堂巩固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米,库区水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大。据此回答1~2题。
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这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2.上述资料说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独立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4.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5.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 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6.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地形的变化
7.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联系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图7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8.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上升 B.植被遭毁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9.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