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面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部著作的部分目录。该著作的这一章节主要描述的是( )
第三章英法联手了,美俄提着篮子来了/54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54 广州开打了,英国议会开吵了/56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61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64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如表为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作品 内容摘要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
姚莹 《康輜纪行》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A.知识分子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B.民族危机推动经世思潮发展
C.改革政治制度呼声日渐高涨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3.魏源《海国图志 序》:“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中国人民开始全方位学习西方
C.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从此中国的军事走向了近代化
4.有学者认为太平军的地方行政主要充当了估税和征税单位的角色,而农村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重要氏族的势力和资源,尚未被以城市为基地的太平军所渗透和控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基层政权( )
A.主要职能是征收赋税
B.主要依靠氏族势力实施统治
C.具有显著的城市属性
D.缺乏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5.据1913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记载,无锡农业总户数142134户,其中养蚕户142005户,占99%。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整个近代,无锡的蚕桑业为“江苏全省之冠”,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近代无锡( )
A.家庭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C.乡村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纺织业成为政府支柱产业
6.如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畬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清政府彻底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B.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C.开明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7.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后呼吁:“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陈独秀也认为:“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也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制则一也。”二者都认为( )
A.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 B.思想启蒙势在必行
C.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 D.共和制优于立宪制
8.如表所示为1873—19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及所占出口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该时期中国( )
年份 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农产品出口总值/千元 农产品所占比例
1873 148449 2866 2.6%
1893 181713 28423 15.6%
1903 333961 89496 26.8%
1910 593337 231957 39.1%
A.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B.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C.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D.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9.如表为晚清财政收入中关税厘金(厘金主要面向工商业群体征收)变化情况。
年份 数额(万两) 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
1891 3711 41.08
1903 5340 50.90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近代经济转型进程艰难
B.政府陷入严重财政危机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对外经济依附程度提高
10.有学者称“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以下最能够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C.康有为主持百日维新 D.孙中山宣传三民主义
11.以下两幅图片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两部书的书影,这说明这一时期( )
1844年成书,介绍世界五大洲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8年编纂,系统介绍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A.晚清政府鼓励官员翻译外国的书籍
B.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初步提出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主张
D.仿效西方国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2.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林则徐将《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他;一些开明人士也纷纷出手相助,或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或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由此可见,当时( )
A.国人迫切寻求强国之策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二.材料题(共2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 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共12题)
1.下面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部著作的部分目录。该著作的这一章节主要描述的是( )
第三章英法联手了,美俄提着篮子来了/54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54 广州开打了,英国议会开吵了/56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61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64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A
2.如表为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作品 内容摘要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
姚莹 《康輜纪行》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A.知识分子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B.民族危机推动经世思潮发展
C.改革政治制度呼声日渐高涨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3.魏源《海国图志 序》:“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中国人民开始全方位学习西方
C.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从此中国的军事走向了近代化
【答案】C
4.有学者认为太平军的地方行政主要充当了估税和征税单位的角色,而农村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重要氏族的势力和资源,尚未被以城市为基地的太平军所渗透和控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基层政权( )
A.主要职能是征收赋税
B.主要依靠氏族势力实施统治
C.具有显著的城市属性
D.缺乏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答案】D
5.据1913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记载,无锡农业总户数142134户,其中养蚕户142005户,占99%。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整个近代,无锡的蚕桑业为“江苏全省之冠”,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近代无锡( )
A.家庭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C.乡村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纺织业成为政府支柱产业
【答案】C
6.如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畬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清政府彻底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B.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C.开明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答案】C
7.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后呼吁:“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陈独秀也认为:“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也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制则一也。”二者都认为( )
A.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 B.思想启蒙势在必行
C.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 D.共和制优于立宪制
【答案】B
8.如表所示为1873—19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及所占出口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该时期中国( )
年份 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农产品出口总值/千元 农产品所占比例
1873 148449 2866 2.6%
1893 181713 28423 15.6%
1903 333961 89496 26.8%
1910 593337 231957 39.1%
A.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B.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C.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D.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答案】D
9.如表为晚清财政收入中关税厘金(厘金主要面向工商业群体征收)变化情况。
年份 数额(万两) 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
1891 3711 41.08
1903 5340 50.90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近代经济转型进程艰难
B.政府陷入严重财政危机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对外经济依附程度提高
【答案】A
10.有学者称“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以下最能够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C.康有为主持百日维新 D.孙中山宣传三民主义
【答案】A
11.以下两幅图片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两部书的书影,这说明这一时期( )
1844年成书,介绍世界五大洲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8年编纂,系统介绍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A.晚清政府鼓励官员翻译外国的书籍
B.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初步提出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主张
D.仿效西方国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12.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林则徐将《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他;一些开明人士也纷纷出手相助,或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或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由此可见,当时( )
A.国人迫切寻求强国之策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答案】A
二.材料题(共2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答案】(1)特点:内外结合;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立法保障;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2)历史背景: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
评价:是先进中国人发起的一次民族自救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囿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 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同时包含广州反入城斗争或不履行条约拒绝修约,清政府消极外交、天朝观念等态度。
评:该观点是错误的。或该观点片面/不完全正确。
析:广州民众抗入城斗争是因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暴行和在通商口岸的诸多纠纷,并非盲目排外,表现出反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情怀。修约是英国对华侵略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清政府不接受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英国政府在华获得全面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其总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他们将不惜捏造任何借口是为新一轮侵略。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政府为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就会制造超越条约特权的侵略战争;该学者观点是孤立的看待问题的表象,忽视了西方侵华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示例二:
观点: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
评:此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这两个原因都是表面的,如认为是根本原因,则有违历史事实。
析:广州民众反入城斗争是有其发生条件的。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暴行和战后多起英国人恃强作恶的中外纠纷,是造成广州民众仇外情绪的一个基本原因。要求修约,则是西方列强企图从中国攫取更多权益的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虽从中国取得了许多特权。他们还要求获得在中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全境通商、北京设立使馆等特权。谋求在华全面经济与政治利益,这是西方列强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达不到,新的一场侵略战争迟早爆发,问题在于发动战争的时机和借口而已。
总结:事实证明,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列强要求越过条约特权在中国谋求更大利益。然而,这位学者却抛开这一点,孤立片面强调清应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列强正面冲突,似乎只要清遵守条约,就能避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