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1 0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不能反映
A.唐宋两朝中央都曾设置政事堂 B.宋代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C.宋代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大权 D.唐宋中央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于
A.上京临潢府 B.兴庆府 C.澶州城 D.中都
3.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各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提举刑狱司 B.实行察举制 C.强化“四监司” D.设置枢密使
4.与唐朝相比,宋代家训中关于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明显增多。《袁氏世范》载:“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传统观念发生动摇
C.四民结构出现异变 D.世家大族日益崛起
5.宋神宗时期,画家崔白被世人推崇。下图是他所画的《双喜图》,画中描绘了两只喜鹊发现威胁向野兔预警,树下野兔惊吓之余的蓦然回首。据此可知,此作品( )
A.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 B.受到了心学思想的影响
C.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 D.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
6.“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二也。”“朕”当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7.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材料旨在说明宋朝
A.文官政治发达 B.监察体系完备 C.中央集权加强 D.皇权相权冲突
8.唐代有不少描写“奉养器服之盛”的“富贵诗”,沈括认为这些诗“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反对奢靡之风 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诗歌进入衰落时期 D.总结前代科技成果
9.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度研究》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形成了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10.宋代,“富民”又称“富家”“富户”“富人”“富姓”。宋人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朱熹说:“佃户既赖田主(富户)给佃生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叶朱二人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C.富民群体影响加强 D.重农思想发生动摇
11.北宋苏州籍人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有“刈(割)麦种禾,一岁再熟”的记述,而在同时期同一地区任职的苏轼却在书中写道“浙中无麦,须七月初间见新谷”。从这一矛盾的记述可以推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作物传播 B.复种制度推广存在差异
C.历史事实记述难辨真伪 D.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滞后
12.《中国经济史考证》载:当时(宋代)都市制度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不用说,这种变化是都市人口的增加、交通商业的繁盛、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这表明,宋代( )
A.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B.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生活
C.管理理念非常先进 D.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
13.北宋时期,政府对私田转为官田有严格限制,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增加官田时,通常是出库钱购置。一般私田,只有在本户人丁长期逃亡在外或死亡净尽、无人继承的情况下,才被国家转化为官田,而且转化后亦多再出售给民户。这表明( )
A.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D.政府支持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4.辽、西夏、金、元、清五个政权,分别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族 B.党项、契丹、蒙古、女真、满族
C.女真、契丹、党项、满族、蒙古 D.党项、契丹、满族、女真、蒙古
15.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为有效的统治。《元书·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材料表明元朝的边疆管理( )
A.呈现出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
C.通过设置羁縻府州来维护统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6.辽上京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上京城在都城形态上虽也具有类似唐长安城的三重格局,但皇城与汉城南北二城平行设置,整体呈“日”字形格局。上京城的城市形态反映了辽朝
A.因俗而治 B.全面汉化 C.等级森严 D.民族压迫
17.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
A. B.
C. D.
18.元朝时,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抵达中国。他称赞某个城市:“该城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海港。”这个城市是
A.广州 B.苏州 C.杭州 D.泉州
19.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其他民族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A.回纥 B.回鹘 C.畏兀儿 D.回回
20.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B.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二、材料分析题
21.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
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即位后曾改元“崇宁”,试图继父兄之志,将改革事业发扬光大。然而激烈的党争和蔡京等权臣弄权,使宋徽宗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转而寄意丹青、娱情花石。他自少酷好艺术,志趣与众不同,即位前“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宋徽宗擅长书法,其正楷学唐朝薛曜的风格而略变其体,成为形体方正、笔画细腻的“瘦金体”。宋徽宗的画受端王府知客吴元瑜的熏陶而自成一家,“元瑜者,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宋徽宗的画注重写生,以精致、逼真著称。
靖康二年(1127年)春,他和宋钦宗、宗室、妃嫔等约三千人被金兵俘虏,即“靖康之变”。元人修《宋史》时总结说:“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在元朝人看来,宋徽宗玩物丧志,纵欲败度,终致以艺术亡国(指北宋)。
——摘编自滕新才《宋徽宗评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徽宗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元人关于宋徽宗“以艺术亡国”的观点。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宋朝立国的320年间,不是没有昏君奸臣,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那么,历代王朝,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语其大者,盖在于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是也。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仁宗天圣五年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辑稿·食货》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C
6.B
7.A
8.B
9.D
10.C
11.B
12.B
13.D
14.A
15.A
16.A
17.C
18.D
19.D
20.B
21.(1)笔记:司马光《沫水记闻》,王明清《玉照新志》;官修史书:正史《宋史》;档案:《宋会要》。
(2)疑点1:《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王嗣宗是975年进士,两人不可能夺状元。疑点2: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疑点3: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且大力提倡文治,是否通过手搏选取状元较为可疑。
22.(1)原因:宋徽宗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后寄情书画;宋徽宗具有艺术兴趣和天赋;借鉴和吸收了前代和他人的书画艺术成果;北宋封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文化昌盛。
(2)简评:“以艺术亡国”只是历史的表象,北宋灭亡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必然结果。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造成了将帅无权、国防废弛的后果;国防战略上,守内虚外,在遭遇辽、金军事进攻上陷入被动;王朝内部朋党纷争、权臣弄权,朝政陷入混乱。
23.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出路”是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宋朝完善了科举制,实行殿试,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为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打开了项社会上层晋升的通道,形成向学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稳定。“活路”表现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宋朝较好的处理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因此宋朝国内社会稳定,没有亡于内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