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24·唐山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
A.礼法结合 B.体系完备
C.历史传承 D.司法公正
3.宋代继承了唐代编敕的传统,使之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宋史·刑法志》中说:“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这种编敕类活动的开展( )
A.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B.开创了刑律编纂新体例
C.完善了唐宋法律体系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4.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唯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 )
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 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
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 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
5.(2024·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
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6.(2024·宁波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7.南宋初期,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 )
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
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
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
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
8.(2024·大连模拟)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
9.(2023·大同高三调研)《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10.(2024·常州模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11.(2024·大连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12.(2024·北京门头沟区高三月考)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 )
项目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
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
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若于宽闲之处者,不坐。
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园、圃,加一等。——摘自《唐律疏议·户婚律》
材料二 《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制定该法律条文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立法对今天法治建设的启示。(8分)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 B
2.(2024·唐山月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
A.礼法结合 B.体系完备
C.历史传承 D.司法公正
答案 C
3.宋代继承了唐代编敕的传统,使之成为经常性的立法活动。《宋史·刑法志》中说:“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这种编敕类活动的开展( )
A.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B.开创了刑律编纂新体例
C.完善了唐宋法律体系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 D
4.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唯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 )
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 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
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 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
答案 B
5.(2024·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
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答案 C
6.(2024·宁波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答案 B
7.南宋初期,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 )
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
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
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
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
答案 D
8.(2024·大连模拟)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 C
9.(2023·大同高三调研)《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答案 A
10.(2024·常州模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答案 B
11.(2024·大连二模)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答案 D
12.(2024·北京门头沟区高三月考)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 )
项目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
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
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若于宽闲之处者,不坐。
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园、圃,加一等。——摘自《唐律疏议·户婚律》
材料二 《唐律疏议》被视为中国法制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太宗总结汉代以来的统治经验,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执法者因缘舞弊;还特别强调保持法律的稳定。唐太宗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一条,强调依法断罪量刑。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监督法律的贯彻执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制定该法律条文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立法对今天法治建设的启示。(8分)
答案 (1)目的: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均田制;保证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答缓和社会矛盾亦可)。
(2)启示:法律的制定要适应具体情况;要借鉴以往的法律经验;要注意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法律条文应该简约;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答依法断罪量刑亦可);对法律的贯彻执行应进行监督;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