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1 14: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及设计说明】
本单元由三篇新闻通讯《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两首古诗《芣苢》《插秧歌》组成。单元的主体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人文主题为“劳动光荣”,旨在通过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培养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精神。
学习本单元,需要整合多种文体的学习资源,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抓住典型事件、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精神。同时,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辨析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在此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认识劳动的伟大,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围绕“评选你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这一核心任务,设置了“学习劳动事迹,感受人物精神”“模拟颁奖典礼,礼赞劳动精神”“学写新闻评论,深化劳动内涵”三个学习任务。通过推荐候选人物的活动学习三篇通讯、两首古诗,了解人物事迹,概括人物品质,体会劳动之美,感受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精神;借助拟写颁奖词及模拟颁奖的活动认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加深对劳动者贡献与品质的理解和对劳动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利用为本次活动写新闻评论的契机,学习拟写新闻评论标题,掌握新闻评论文体结构,认识其文体特点。课后的学习测评要求学生立足课堂,认真参与、完成生物技术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也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认识更多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劳动者,在思考、实践与书写中加深对劳动精神、意义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分析文本,挖掘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代表——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认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讴歌劳动者,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人物通讯以细节和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作者的立场与态度,理解人物精神意义。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学习评论角度和方法,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针对具体事件或人物进行评论,发展逻辑思维。在想象、联想两首古诗中的劳动场面和劳动者形象以及书写劳动场面、劳动者形象的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不同角度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真理,认识坚守与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笃行不怠的劳动观念。
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示意:
谁是最美劳动者 学习任务1 学习劳动事迹,感受人物精神。
学习任务2 模拟颁奖典礼,礼赞劳动精神
学习任务3 学写新闻评论,深化劳动内涵
学习测评 必做:完成生物技术实践,谈收获、感受和启发。
选做:1.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写短评。2.观察你身边的劳动,描写劳动情景。3.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写思考认识。
【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打磨几块冷石,生起一团热火,告别茹毛饮血,迈向新的生活。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路,作舟以行水”,用汗水与智慧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本单元的六篇文章介绍了不同时期在不同岗位上辛勤耕耘、奋力创造的劳动者,呈现了朴实、真切、生动的劳动画面。现在,让我们跟随文字穿越时空,走近他们,聆听劳动之歌、感受劳动之美,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个人或群体。
学习任务一:
学习劳动事迹,感受人物精神
活动1.细读本单元第4课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人物事迹(具体事件)、人物精神、表现手法和作者立场。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表现手法 作者立场
活动2.学习《芣苢》《插秧歌》,倾听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认识穿梭在历史中的劳动者。
1.细读《芣苢》,阅读闻一多、方玉润对《芣苢》的解析语段,合理想象采摘芣苢的劳动者的形象,还原劳动场景,描述诗歌呈现的劳动画面,300字左右。
方法指导:
(1)细究六个动词,还原劳动场面;
(2)感知《弹歌》中描写的劳动场景和氛围,模仿《弹歌》句式修改《芣苢》。诵读中对比改编前后的《芣苢》,在对比中感受不同,以此把握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和篇章特点产生的效果,感受诗歌画面,体会劳动的欢乐。
2.细读《插秧歌》,选择其中的某一人物,为其写一段心灵独白。
方法指导:
(1)把握诗歌内容:对比分析《芣苢》《插秧歌》两首诗中劳动场面、劳动者形象的不同;
(2)选择人物形象,如田夫、田妇、大儿、小儿、晌者;
(3)分析人物特点;
(4)结合诗歌情境。
设计意图:
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人物通讯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作者的立场与态度,理解人物精神意义,学习优秀劳动者的事迹和品质,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感情。通过具体的鉴赏和写作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认识辛勤劳动的古代劳动人民,体会劳动之美,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美好情感的体验。并通过鉴赏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的方法指导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多角度认识诗文中呈现、讴歌的劳动者个人或群体,感受劳动精神,为下一个学习任务的开展做铺垫。
学习任务二:模拟颁奖典礼,礼赞劳动精神。
活动1.阅读《劳动成就梦想——劳动精神评述》(源自《光明日报》)《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源自《光明日报》),再次细读第4、5课的三篇通讯和一篇新闻评论,依据文中具体文句、语段及人物精神,以关键词的形式,写下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2.阅读《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新华社20210524新华评述),观看《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张秉贵》(“国家记忆”系列节目)《钟扬:播种未来的追梦人》(“时代楷模”发布视频),结合诗文内容,在全面深入了解人物事迹、感受人物精神、认识劳动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明确颁奖词含义,参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以小组为单位为小组选定的“最美劳动者”拟写颁奖词。
要求:颁奖词中有人物事迹,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体现其精神品质的时代价值和意义,100字左右。
活动3.班级内模拟颁奖典礼,小组选派代表宣读“最美劳动者”简介及颁奖词。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符合人物精神、气质的颁奖背景音乐,准备相关图片或视频以丰富视觉体验,增强现场感染力。
设计意图:
掌握文章内容,在筛选、解读关键语句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认识、理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深对劳动者精神、品质的认识。颁奖词是对人物精神品质、时代价值意义的高度总结概括,有助于学生理解传承、弘扬劳动精神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的拟写、讨论、修改及模拟颁奖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小组内可依据组员的爱好、特长等进行任务分工,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习任务三:学写新闻评论,深化劳动内涵。
为扩大此次“评选我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活动的影响,宣传评选“最美劳动者”的重要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我们需要借助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力量。请同学们细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分析其标题、思路结构,掌握新闻评论特点,并以新闻评论员的身份为此次活动写一则新闻短评。
活动1.分析、解读标题“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浏览报纸或者新闻网站收集“以”字结构标题,并分析此类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活动2.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思路结构,掌握新闻评论一般文体结构和特点。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提出观点,明确话题 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
深入探讨,论证观点 阐释特点,揭示本质,强调作用。
辩证分析,廊清偏见,深化认识。
探讨内涵,指出问题,倡导践行。
总结观点,深化论述 强调时代意义,辩证分析作用。
活动3.以新闻评论员的身份,为本次活动撰写一则新闻短评,需拟定标题,明确观点与评论角度,小组内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解读、分析标题的目的是掌握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文体知识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将思维可视化,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撰写新闻评论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理解新闻评论所依据的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之间的关系,增强文体意识,理解评论的舆论引导性作用,有意识地提升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评述中加深对劳动精神内涵的理解。在以读与写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习测评】
(一)必做题: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认真完成生物学必修一课程《分子与细胞》中的“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利用废物制作生物膜”实验,综合运用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与老师、同学分享你的实验成果。要求详细记录不断实践、反思和改进的实验过程,写下实验过程中及实验成功时的体验、感受,谈一谈这样的学习实践带给你的收获和启发。
(二)选做题: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
1.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结合片中的介绍,完成一篇题为《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的短评。
2.认责观察你城市里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劳动,合理展开想象、联想,描写你观察到的劳动情景。
3.阅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体现对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践行当代劳动观的思考与认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认真参与劳动,关注、记录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以及收获劳动成果时候的感受,体会实践与创新的成功与乐趣,以此加深对劳动意义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实现学科融合。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视野,认识更多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劳动者,在思考与书写中加深对劳动者贡献与品质的理解和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