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5 10:34:32

文档简介

19.《在山的那边》
王 家 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的朗读水平
2、体会诗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叶芝文集》。
三、检测预习
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隐秘(mì) 铁青 一瞬(shùn)间
痴(chī)想 :发呆的想
诱惑(huò):吸引,招引
喧腾(xuān):喧闹,沸腾。喧,声音大而嘈杂。
凝成:凝结而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4、“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朗读诗的第一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明确:小时候,理解的“山”和“海”是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山”和“海”,今天,“海”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而“山”则是“我”在追寻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道道阻碍。长的后,我经过了成长的风雨,“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代表理想,对理想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六、精读品析
1、怎样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和“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枯干的心灵······”
小结:在探寻理想的途中经手的磨难和信念以及理想给“我”的动力。表明“我”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情感?
小结:诗人以“山”和“海”为喻,形象的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地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3、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主题归纳: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七、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被诗歌打动着。诗歌是我国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在灿烂的文化中光彩夺目,在诗歌中都经常会出现智慧的火花,启迪哲理,点亮人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有那些哲理性的诗句呢?将你喜欢的的诗读出来,与同学们一块分享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相关课外阅读
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0年离开北京《诗刊》社。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在山的那边》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语句】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解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领悟到诗人对“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参考答案〗 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解析〗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的含义,是在长大之后,那么诗人是怎样领悟到的呢?如果我们诵读下面两节诗的内容,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了。
    〖参考答案〗 “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结论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解析〗 结尾表达的信念,正是诗的中心所在。要转换成议论语言,必须要注意将其与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形象性区别开来。      
【重点难点讲解】
  《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诗人取“意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象征理想,用群山象征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山的那边》写作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经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
19.《在山的那边》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课件32张PPT。在山的那边 王 家 新——山那边是什么?一、新课导入山里孩子的向往
在山的那边
作者 王家新二、认识作者 王家新,当代诗人,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现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主要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三、预习检测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发呆地想。隐藏,不外现。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
时发青的脸色。凝结而成。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
事;吸引,招引。喧闹,沸腾。一眨眼之间。mìchīnínghuòxuānshùn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品味语言
联系生活 感悟人生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天真、充满向往好奇)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母亲慈祥和蔼的语气)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示例: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语调降轻。)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重读)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轻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语气上要上扬)
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稍作停顿)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音量从高到平缓)
初读感知 标题是“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那仅仅是一片海吗?是什么样的海? 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全新的世界”! 寓指着人生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或奋斗目标。 追求与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艰难险阻和困难。 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风顺?山!五、合作探究
1、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经历多次失望
面对很多困难
始终不放弃不灰心
寻读:找出相应的词句喧腾
夜夜奔来
漫湿
理想在不断激励着、鼓舞着我,滋润我的心灵,使我不懈奋斗不停地翻过一次次战胜百折不挠地追寻自己的理想,理想终将实现。终会攀上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六、精读品析研读赏析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将山拟人化,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研读赏析范例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后来“我”不懈努力: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
日积月累。 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比喻信念研读赏析范例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强调失望次数多。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在山的那边群山:象征重重的艰难险阻.大海:象征理想境界痴想沮丧诱惑坚信理解寓意和作者的感情变化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
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
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
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诗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你觉得作者小时候为什么那么想见山那边的大海?他是不是嫌山区太穷、不美?你对大海还有好奇吗?为什么?你觉得诗中寻海的孩子有什么特点?成年之后的他,是真的在寻找海吗?你觉得作者找到那个海了吗?说出理由。深入体会经验碰撞 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
—— 毕达哥拉斯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