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讲义)(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讲义)(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3 11:37:15

文档简介

第 13 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4
考点一 辛亥革命.........................................................................................................................4
知识点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4
考向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6
知识点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过程)........................................................................................6
考向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7
知识点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
考向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0
知识点 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0
考向 1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11
知识点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1
考向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3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14
考点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与文化.................................................................................15
知识点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15
考向 1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17
知识点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8
考向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
知识点 3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选必三)..............................................................................21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2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广东卷、浙江卷 1 月、全国
2024
新课标卷
辛亥革命 选择题:全国甲卷、浙江卷 1 月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2023
(3 年 10 考) 非选择题:浙江卷 6 月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选择题: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 一些命题关键词:晚清自救、
2022
非选择题:辽宁卷 救亡图存、三民主义、保路
选择题:甘肃卷 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2024
非选择题:全国甲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
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
共和、清帝退位、三权分立、
(3 年 5 考) 2023 选择题:辽宁卷
责任内阁、复辟帝制、“府院
2022 非选择题:全国甲卷
之争”、军阀割据、实业救国
选择题:湖北卷、北京卷 短暂春天、民族意识、剪辫
2024
非选择题:湖北卷 易服、中西合璧、民主与科
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文化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全国新课 学、新道德文学革命、社会
发展
2023 标卷、全国甲卷、天津卷、 主义思想,复习时多关注。
(3 年 13 考)
非选择题:辽宁卷、湖南卷
2022 非选择题:河北卷、湖北卷
复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
的意义和局限。
2、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考点一 辛亥革命
知识点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1.清末“新政”:1901 年开始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
官制
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
军事 编练新军(清朝掘墓人)
将有,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
商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建立学制
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军事人才
(3)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多相似
(4)评价:
①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压力采取的改良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②新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③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晚晴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维护封建统治
(2)时间:1906年 9月—1911年。
(3)概况
①1906年 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 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 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4)评价:
①进步性: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②局限性:立宪改革以维护封建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5)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
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二、革命准备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1)兴中会成立: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成立同盟会:1905年 8月 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
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4.思想基础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合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 4月 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6.有利时机: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
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史料实证】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史料: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
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
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必然性
①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明确
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偶然性
①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②爆发: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考向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典例】(2024·全国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
明新军( )
类别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变式训练 1-1】19 世纪末,孙中山提出,中国应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农为经,以商为
纬”,科学把握农工商之相互依存关系;“人事补天工”,大力兴修水利。这些观点( )
A.与传统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践行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D.擘画了农业现代化构想
【变式训练 1-2】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
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
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
知识点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过程)
1.夺取政权:武昌起义
(1)爆发:1911年 10月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 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
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
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巩固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 3月 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
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三权分立: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
及命令。
④责任内阁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 2月 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考向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典例】(2024·浙江卷 1 月)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
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
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变式训练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孙中山说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
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
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这部法律的颁布( )
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要求 B.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
C.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变式训练 2-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
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
知识点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共和政体。
(2)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
(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4.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唯物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料一: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评价,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即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全民
革命,前两种观点是主流观点,也是传统观点,它受到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认识的影响。全民革命则是
台湾学者提出的观点。
摘编自孟国祥《辛亥革命解读的新视角》
史料二:笔者认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跳出成功或失败的二元论调,应回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社
会形势和世界历史进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价值,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进程
中来评估这场革命的意义。这就需要运用时空观念,将辛亥革命置于具体的时空语境下进行考察,建构辛
亥革命中重大事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建立对这场革命结果的科学评价。
摘编自马维林《时空观念在辛亥革命评价中的运用》
(1)进步性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②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进一步
发展。
③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④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2)局限性
①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袁世凯是军阀首领,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
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
考向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典例】(2024·广东卷)从 1911 年 12 月 7 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变式训练 3-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
1911 年 12 月 12 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 4 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 150 余人,联
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变式训练 3-2】中华书局于 1914 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叙述了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该书“绪
论”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
之尚文是也。”据此可知,该教本意在( )
A.肯定君主专制的历史作用 B.反思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强调民国建立的现实意义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知识点 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整体脉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
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较强的军阀或军阀集团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
形成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
(1)袁世凯上台: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独揽大权的活动
①1913年 3月,“宋教仁案”
②1913年 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1914年 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中华民国约法》以袁世凯独裁统治为特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相反却具有封建性质。
2.对外卖国:
(1)1915年 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
(2)1915年 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 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 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革命派的反抗:护国战争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
和的袁世凯。
3、结果: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 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4、认识:
①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②取胜原因: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
烈反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
主要原因:护国战争得到许多省份的响应。
③认识:护国战争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护国战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战争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体现了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
考向 1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典例】(2024·甘肃卷)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
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来越多的
人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变式训练 1-1】1913 年,“二次革命”结束,南北统一成为趋势,袁世凯在正式当选大总统后,仍希望从
正规途径,“于法律上让步得满其政治上欲望”。可是当时袁氏几次欲增修约法,都被宪法起草委员会拒绝。
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国人反袁运动蓬勃发展 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限制
C.临时约法符合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认同
【变式训练 1-2】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曾多次致信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希望美国能在善后借款问题上提
供帮助,以缓解财政赤字压力。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袁世凯也曾请求美国出面干涉以牵制日本。此
外,袁世凯还曾多次与美德两国驻华公使会谈,以期赢得两国对帝制的支持。这说明( )
A.美国已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B.美德两国结成了侵华的同盟关系
C.美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D.袁世凯将美国视为重点交往对象
知识点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帝国主义的支持;
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主要军阀势力:
(1)军事:割据和混战
①军阀割据: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墇 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 英国、美国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 日本
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政治:“府院之争”
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 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
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②实质: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是美日在华
权益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
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原因:孙中山认清西南军阀借护法之名争权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

*孙中山未能揭示近代军阀割据现象的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启示:软弱涣散的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考向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典例】(2022·全国甲卷)
材料
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
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
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
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 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
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
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
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壁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变式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宜昌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清光绪二年(1876 年),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
签订《烟台条约》,将宜昌设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号下,日、美、德等国接踵来宜,并设立领
事馆、开办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经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为北洋军控制,并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部
队素质既差,纪律也不好,中央长期拖欠其军饷。1920 年 11 月 29 日,宜昌发生兵变,时隔半年,宜地再
发兵变。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且牵涉国家甚
广,以日商损失最重。
第一次兵变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请愿,然而中央对于兵变事件已习以为常,并未足够重视。
第二次兵变后,宜昌旅京同乡会向国务院递交呈文,“恳求政府于五日内切实批示,否则视政府无保护宜民
能力,即请外人将宜昌划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顺从宜民请求,且公然发布袒护王
占元(湖北督军)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乡会将呈文通电全国,引发轩然大波。省议会及汉口总商
会认为“宜昌租界之说,无异引狼入室,当以国贼论”。《申报》表示:“此为中华民国莫大之耻·亡国之原
因者,即此类奴性是也。”
同时,为确保湖北境内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团于 1921 年 6 月 24 日开会讨论湖北兵变问题,英、日政
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此后,美国提出一个照
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
——摘编自张超《秩序与主权:宜昌商民自请设立租界事件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并概括该事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政府积极推动设立宜昌租界和美国极力反对的原因。
【变式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第一条就是将旅大之租借权及南满、
安奉两铁路之交还期延长至 99 年。华盛顿会议以后,我国各地收回旅大的呼声日益高涨。1922 年 7 月,奉
省议员温荣福等组织“国民外交后援会”,并于 12 月向省议会提出了“就收回旅大问题,通电各省,并向
北京政府请愿”的议案。旅大人民采取各种斗争形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回到祖国怀抱;工人和学
生冒着被日本警察逮捕的危险,走上街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寇阴谋,以启发群众觉悟,起来
与侵略者斗争。在奉天、营口各地,爱国学生也掀起了收回旅大的斗争。东北的其他城市群众,也纷纷集
会游行,要求收回旅大。收回旅大运动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收回旅大促
进会”,并发表通电和决议,要求政府采取强硬外交,与日本交涉。1923 年 2 月 28 日,全国各地来京学生
代表 700 多人集会游行,向总统府、国务院递交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请愿书。3 月 26 日以后,运动
转为抵制日货,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学生们到各大商店查封日货,号召人民不用日货,反日运动达到高潮。
——摘编自赵长碧、郭君《奉系军阀统治时期辽宁人民反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收回旅大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收回旅大运动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
(1)选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实施: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也举行过数届。
(4)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5)文官甄别制度
①对象: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作用: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历史解释】评价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制度的改革?
史料:1913年 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
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
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做具体规定。《文官考试法草案》
规定,凡是年满 21岁的中国男子,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选拔。
(2)推动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中国官吏选拔的近代化;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
定性。
(3)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剥夺女子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以及甄别制度的实行都违背了文官
制度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4)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仍存在施行范围小和缺少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等弊端。
(5)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考点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与文化
知识点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一、经济新气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1912—1919
1.经济发展原因:
(1)内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 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经济发展表现: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
力量。
3.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
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4.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
②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5、启示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历史解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影响?
史料:追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倾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
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
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
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二、社会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
2.表现
(1)历法:改用阳历。
(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剪辫易服与反清相联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4.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②政府推动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④民族工业
的发展⑤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
5.特点
(1)从原因看: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明显。
(2)从过程和性质看:从西方引进,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
特征。
(3)从程度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陆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城市和沿海地区较
为显著,农村和内陆变化缓慢。
(4)从动力和趋势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既有新旧文化冲突,
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历史解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与影响?
史料: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
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
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
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1)表现
①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②摈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③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
理。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考向 1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典例】(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
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
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变式训练 1】梁启超指出“(中国)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
是,妇人极苦”,因此要“兴学校,课妇职”。秋瑾认为妇女“欲自立,非学艺不可”,否则即使是“安富尊
荣,家资广有”“颐指气使”,也不过是“玉的锁”“金的枷”。由此可知,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
于( )
A.兴办近代学校,促进思想解放 B.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
C.参与社会工作,实现经济独立 D.开展社会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变式训练 2】19 世纪后半叶,洋布在城镇市民中的流行,不仅为人们的日常衣食生活增加了一种衣物质
料,而且带来了消费方式、穿着习惯、社会身份、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据此可知,洋布流行( )
A.加剧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C.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因素 D.反映中国近代化取得显着进步
知识点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
(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
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
牢牢地束缚着。
2.兴起:
(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张: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民主”与“科学”
①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
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4.影响
(1)积极: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
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④促进民众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
(2)消极: ①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史料一: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开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
动在以现代化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申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
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史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
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积极影响
①开启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斗争的序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种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传播。
③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
学的发展。
(2)局限性
①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
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②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考向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典例】(2024·湖北卷)[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
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 1915 年的《新青年》《科学》及 1917 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
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
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
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
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变式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4 年 8 月 20 日,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1917 年夏,吴宓赴美国留学。五四运动爆发
后,他主动参加留美学生的声援活动,帮助同宿舍的尹寰枢(中国国防会副会长)“办理会务,一面又要打
电报到巴黎阻止中国和会代表签字,一面又要在美国报上写登文章,一面又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事
情”。吴宓留美归国后,毅然步入讲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了五十余载,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遭
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吴宓深知教育的目的在育人,强国的希望
在人才,因而他对学生一向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季羡林、钱锺书、曹禺、李赋宁等有大成者都曾就读
于他的门下。吴宓在执教的同时,兼做《学衡》杂志主编达 11 年之久,《学衡》出刊 79 期,刊发了大量研
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吴宓还亲自为该刊撰写、翻译了许多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
他告诫人们:“今日中国欲创造新文明,切不可斩断旧文明,宜取旧文明为根据”,呼唤人们“爱护先圣先
贤所创立之精神教化,有与共生死之决心”。
——摘编自阎淑侠《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吴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宓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指出吴宓具备的优秀品质。
【变式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在《自题摄影版》中云“山阴蔡元培……志以教
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已有
“教授治校”的构想,从 1917 年制定北大《评议会章程》到 1919 年北大评议会通过《内部组织试行章
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渐完善。
制度规定,评议会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每五名选一名;议长由校长担任。评议会的职
权包括“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行政委员之委任”“本校预算”“教授聘任与辞退”“各学科
的设立及废止”“讲座的种类”等等。各系成立教授会,教授和讲师均为会员,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
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实行教授
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义,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在校外,它亦有以学术自
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所做的贡献,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界达到高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沈红梅《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对其举措进行评析。
知识点 3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选必三)
1.华工与美洲开发
(1)背景:①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苦力贸易
①含义: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方式: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
③来源: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3)作用: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华工与大洋洲开发
(1)概况: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 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 4万。
(2)作用:华工辛勤劳动,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3.华工与唐人街
(1)形成: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2)影响: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拓展】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异同比较
苦力贸易 黑奴贸易
萌芽:16世纪初 萌芽:16世纪初
阶段 兴起:18世纪末 19世纪初 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末 19世纪初
不 猖獗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废除黑人奴隶制: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 形式 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夺
点 规模 损失 1 000万劳动力 损失了 2.1亿人口
苦力贸易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 在劳动力损失方面,黑奴贸易与苦力贸易差别较
影响
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的影响 大,黑奴贸易给非洲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1)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掠夺,是其重要的殖民活动之
相 一。(2)都被拐骗,被强迫出洋。(3)都在贩运途中受尽苦难。(4)都在目的地受奴役。(5)都用汗
同 水与生命换来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两者都给无数的家庭造成不幸,使得他们妻离子散、
点 家破人亡。(7)苦力贸易与黑奴贸易一样,殖民者在其中都获取了高额利润。(8)历史悠久,持续时
间接近
1.(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
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2.(2023·浙江卷 1 月)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
“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
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北京卷)1920 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
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
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4.(2023·湖北卷)1915 年 5 月 22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
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
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5.(2023·江苏卷)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
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 年 B.1868-1895 年 C.1895-1922 年 D.1922-1949 年
6.(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 年,
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
量有限。
1936 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
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
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
“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 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
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7、(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
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
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
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
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
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 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
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
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2023·浙江卷 6 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
以“群”对应英语中的 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
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
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
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
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
“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
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
“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
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
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
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
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 34次;1919年,“社
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 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
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
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
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 1911 年辛亥革命前革
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 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
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9.(2024·全国甲卷)
材料 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
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
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仁
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
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第 13 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4
考点一 辛亥革命.........................................................................................................................4
知识点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4
考向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6
知识点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过程)........................................................................................7
考向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8
知识点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
考向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0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2
知识点 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2
考向 1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13
知识点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4
考向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5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18
考点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与文化.................................................................................19
知识点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19
考向 1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21
知识点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2
考向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4
知识点 3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选必三)..............................................................................27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2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广东卷、浙江卷 1 月、全国
2024
新课标卷
辛亥革命 选择题:全国甲卷、浙江卷 1 月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2023
(3 年 10 考) 非选择题:浙江卷 6 月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选择题: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 一些命题关键词:晚清自救、
2022
非选择题:辽宁卷 救亡图存、三民主义、保路
选择题:甘肃卷 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2024
非选择题:全国甲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
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
共和、清帝退位、三权分立、
(3 年 5 考) 2023 选择题:辽宁卷
责任内阁、复辟帝制、“府院
2022 非选择题:全国甲卷
之争”、军阀割据、实业救国
选择题:湖北卷、北京卷 短暂春天、民族意识、剪辫
2024
非选择题:湖北卷 易服、中西合璧、民主与科
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文化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全国新课 学、新道德文学革命、社会
发展
2023 标卷、全国甲卷、天津卷、 主义思想,复习时多关注。
(3 年 13 考)
非选择题:辽宁卷、湖南卷
2022 非选择题:河北卷、湖北卷
复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
的意义和局限。
2、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考点一 辛亥革命
知识点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1.清末“新政”:1901 年开始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
官制
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
军事 编练新军(清朝掘墓人)
将有,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
商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建立学制
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军事人才
(3)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多相似
(4)评价:
①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压力采取的改良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②新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③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晚晴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维护封建统治
(2)时间:1906年 9月—1911年。
(3)概况
①1906年 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 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 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4)评价:
①进步性: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②局限性:立宪改革以维护封建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5)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
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二、革命准备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1)兴中会成立: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成立同盟会:1905年 8月 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
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4.思想基础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合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 4月 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6.有利时机: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
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史料实证】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史料: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
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
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必然性
①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明确
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偶然性
①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②爆发: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考向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典例】(2024·全国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
明新军( )
类别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
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
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 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
侵的作用,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 B 项;近代
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 1-1】19 世纪末,孙中山提出,中国应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农为经,以商为
纬”,科学把握农工商之相互依存关系;“人事补天工”,大力兴修水利。这些观点( )
A.与传统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践行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D.擘画了农业现代化构想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提
出了通过科技、水利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D 项正确;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涉及
到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排除 A 项;孙中山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 B 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这与材料内
容并无关联,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 1-2】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
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
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
立之前将其推翻”可知,材料讲述了预备立宪后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尽快推翻清王朝,B 项正确;材料表
明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 A 项;材料的重点在于预备立
宪对革命的促进作用,不是在讲预备立宪的欺骗性,排除 C 项;材料表明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材
料没有讲述革命的结果,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知识点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过程)
1.夺取政权:武昌起义
(1)爆发:1911年 10月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 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
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
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巩固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 3月 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
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三权分立: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
及命令。
④责任内阁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 2月 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考向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典例】(2024·浙江卷 1 月)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
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
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
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 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不
适合中国的实际”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 A 项;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
质,排除 B 项;二次革命指 1913 年 7 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不符合材料,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孙中山说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
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
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这部法律的颁布( )
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要求 B.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
C.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11——1912 年。根据材料“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
而复设防制之法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以维护民主共和体
制,D 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反映政党政治的要求,排除 A 项;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说法
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B 项;尽管该法有限制袁世凯的考量,但很快就被袁世凯撕毁,维护了辛亥革命的
成果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 2-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
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12
年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
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
的交锋十分激烈,C 项正确;题干是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
锋,与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
势,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知识点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共和政体。
(2)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
(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4.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唯物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料一: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评价,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即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全民
革命,前两种观点是主流观点,也是传统观点,它受到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认识的影响。全民革命则是
台湾学者提出的观点。
摘编自孟国祥《辛亥革命解读的新视角》
史料二:笔者认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跳出成功或失败的二元论调,应回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社
会形势和世界历史进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价值,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进程
中来评估这场革命的意义。这就需要运用时空观念,将辛亥革命置于具体的时空语境下进行考察,建构辛
亥革命中重大事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建立对这场革命结果的科学评价。
摘编自马维林《时空观念在辛亥革命评价中的运用》
(1)进步性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②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进一步
发展。
③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④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2)局限性
①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袁世凯是军阀首领,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
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
考向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典例】(2024·广东卷)从 1911 年 12 月 7 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光复”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 “民国”
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C 项正确;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成立于 1912 年 1 月 1 日,材料中当时民国政府尚未成立,排除 A 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 项;“英界南四川路”说
明当时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 3-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
1911 年 12 月 12 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 4 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 150 余人,联
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据题干信息“上海及苏、杭、宁三地 4 个同业公所”“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
‘剪发不易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可知,三地 4 个同业公所反对易服,不反对剪发,
提倡国货,因为如果突然易服,当时民族工业不足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这将给列强商品输出创造
机会,C 项正确;题干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体现革命危机,排除 A 项;题干反映的是行业组织提倡
国货,并非群众,排除 B 项;题干信息不涉及思想观念,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 3-2】中华书局于 1914 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叙述了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该书“绪
论”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
之尚文是也。”据此可知,该教本意在( )
A.肯定君主专制的历史作用 B.反思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强调民国建立的现实意义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14 年中国。据材料,
1914 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在“绪论”中提出:“中国今日之时势,弱甚矣,贫甚矣,其至于此,非
一朝一夕之故,而数千年历史之迁变之所造成者也。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
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之尚文是也。”把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的原因,归结为 2000 多年的君
主专制制度,也就肯定了中华民国建立、结束君主专制的现实意义,D 项正确;《新制本国史教本》将君主
专制视为导致近代中国贫弱的重要原因,并非肯定其作用,排除 A 项;该教材出版于民国初年,向学生教
授进步思想和共和观念,而非单纯为了学术研究和反思历史,排除 B 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主要是在
1915-1916 年,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知识点 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整体脉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
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较强的军阀或军阀集团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
形成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
(1)袁世凯上台: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独揽大权的活动
①1913年 3月,“宋教仁案”
②1913年 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1914年 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中华民国约法》以袁世凯独裁统治为特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相反却具有封建性质。
2.对外卖国:
(1)1915年 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
(2)1915年 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 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 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革命派的反抗:护国战争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
和的袁世凯。
3、结果: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 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4、认识:
①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②取胜原因: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
烈反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
主要原因:护国战争得到许多省份的响应。
③认识:护国战争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护国战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战争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体现了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
考向 1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典例】(2024·甘肃卷)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
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来越多的
人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15 年(中国)。根据材料“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
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可知,国耻日这
一转变,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时间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体现了国人认识到
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导致政府外交软弱无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因
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 项正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上并没有分裂,排除 A
项;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说法绝对化,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并没有完全答应,排除 C 项;新文化
运动以 1915 年 9 月《新青年》的创办为开始标志,当时尚未开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 1-1】1913 年,“二次革命”结束,南北统一成为趋势,袁世凯在正式当选大总统后,仍希望从
正规途径,“于法律上让步得满其政治上欲望”。可是当时袁氏几次欲增修约法,都被宪法起草委员会拒绝。
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国人反袁运动蓬勃发展 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限制
C.临时约法符合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认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13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13 年”“于法律上让步得满其政治上欲望””“可是当
时袁氏几次欲增修约法,都被宪法起草委员会拒绝”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后由于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认同,
导致袁世 凯通过修改宪法称帝的野心受到阻止,D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国人反袁运动,排除 A 项;材料
不涉及责任内阁制,排除 B 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 1-2】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曾多次致信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希望美国能在善后借款问题上提
供帮助,以缓解财政赤字压力。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袁世凯也曾请求美国出面干涉以牵制日本。此
外,袁世凯还曾多次与美德两国驻华公使会谈,以期赢得两国对帝制的支持。这说明( )
A.美国已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B.美德两国结成了侵华的同盟关系
C.美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D.袁世凯将美国视为重点交往对象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12 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袁世凯主动联系致信美国驻华大使
寻求支持,在与日本联系时也期望美国可以牵制日本,同时期望美德可以对其进行支持,可知其试图通过
多种方式与美国建立联系,表明袁世凯将美国视为重点交往对象,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的
侵略,排除 A 项;由材料看不出美德两国结成了侵华同盟关系,排除 B 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期望得到
美国支持,但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的态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知识点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帝国主义的支持;
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主要军阀势力:
(1)军事:割据和混战
①军阀割据: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墇 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 英国、美国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 日本
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政治:“府院之争”
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 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
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②实质: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是美日在华
权益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
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原因:孙中山认清西南军阀借护法之名争权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

*孙中山未能揭示近代军阀割据现象的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启示:软弱涣散的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考向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典例】(2022·全国甲卷)
材料
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
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
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
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 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
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
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
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壁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答案】(1)原因: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派系纷争;美国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北洋政府
自身的软弱无能;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任答其中三点)
(2)影响:府院之争,民主共和遭到破坏,引发护法运动的爆发;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
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国内派系意见不一,斗争加剧(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推动
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任答其中三点)
【解析】(1)依据材料“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
锋”,得出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派系纷争;依据材料“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
中国参战的态度”,得出美国的反对;依据材料“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
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得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自身的软弱无能;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府院之争,民主共和遭到破坏,
引发护法运动的爆发;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国内派系意见
不一,斗争加剧(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
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
【变式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宜昌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清光绪二年(1876 年),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
签订《烟台条约》,将宜昌设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号下,日、美、德等国接踵来宜,并设立领
事馆、开办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经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为北洋军控制,并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部
队素质既差,纪律也不好,中央长期拖欠其军饷。1920 年 11 月 29 日,宜昌发生兵变,时隔半年,宜地再
发兵变。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且牵涉国家甚
广,以日商损失最重。
第一次兵变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请愿,然而中央对于兵变事件已习以为常,并未足够重视。
第二次兵变后,宜昌旅京同乡会向国务院递交呈文,“恳求政府于五日内切实批示,否则视政府无保护宜民
能力,即请外人将宜昌划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顺从宜民请求,且公然发布袒护王
占元(湖北督军)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乡会将呈文通电全国,引发轩然大波。省议会及汉口总商
会认为“宜昌租界之说,无异引狼入室,当以国贼论”。《申报》表示:“此为中华民国莫大之耻·亡国之原
因者,即此类奴性是也。”
同时,为确保湖北境内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团于 1921 年 6 月 24 日开会讨论湖北兵变问题,英、日政
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此后,美国提出一个照
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
——摘编自张超《秩序与主权:宜昌商民自请设立租界事件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并概括该事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政府积极推动设立宜昌租界和美国极力反对的原因。
【答案】(1)矛盾:中外民族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驻军的矛盾;宜昌商民与北洋军的矛盾;宜昌商民与
中央政府的矛盾;爱国势力与宜昌商民的矛盾;美日矛盾。(任答四点即可)
特点:牵涉范围广;复杂程度深。
(2)英国:宜昌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突出;英国政府出于保护当地英国商人的考虑;英国在华扩张势
力的需要;英国对宜昌的经营由来已久;宜昌商民自请设立租界提供了契机。(任答四点即可)
美国:限制英日同盟,遏制日本在远东势力的扩张,维护自身利益;一战后,美国坚持“十四点原则”,以
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自居,不干涉他国主权;中国国内民族主义舆论力量的牵制。
【解析】(1)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矛盾:由材料“在
‘利益均沾’的旗号下,日、美、德等国接踵来宜,并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经商亦不
受限制。”可得出中外民族矛盾;由材料“民初,宜昌为北洋军控制,并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部队素质既差,
纪律也不好,中央长期拖欠其军饷。”可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驻军的矛盾;由材料“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
商家和官厅银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可得出宜昌商民与北洋军的矛盾;由材料“第一次兵变后,宜民
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请愿,然而中央对于兵变事件已习以为常,并未足够重视。”可得出宜昌商民与中央政
府的矛盾;由材料“此为中华民国莫大之耻·亡国之原因者,即此类奴性是也。”可得出爱国势力与宜昌商
民的矛盾;由材料“美国提出一个照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
如意算盘随之落空。”可得出美日矛盾。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行无
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且牵涉国家甚广,以日商损失最重。”可得出牵涉范围广;由材料
“同时,为确保湖北境内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团于 1921 年 6 月 24 日开会讨论湖北兵变问题,英、日政府
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此后,美国提出一个照顾
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可得出复杂程度深。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英国:由材料“宜昌素以‘三峡门户’‘川
鄂咽喉’著称”可得出宜昌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突出;由材料“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
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及所学可得出英国政府出于保护当地英国商人的考虑;由材料
“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将宜昌设为通商口岸”可得出英国对宜昌的经营由来已久;由
材料“英、日政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及所学可得出英国在华扩张势力的需要;宜昌商民自请设
立租界提供了契机。美国:由材料“英、日政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
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及所学可得出限制英日同盟,遏制日本在远东势力的扩张,维护自身利益;由材料
“美国提出一个照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
及所学可得出战后,美国坚持“十四点原则”,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自居,不干涉他国主权;结合所学可
得出中国国内民族主义舆论力量的牵制。
【变式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第一条就是将旅大之租借权及南满、
安奉两铁路之交还期延长至 99 年。华盛顿会议以后,我国各地收回旅大的呼声日益高涨。1922 年 7 月,奉
省议员温荣福等组织“国民外交后援会”,并于 12 月向省议会提出了“就收回旅大问题,通电各省,并向
北京政府请愿”的议案。旅大人民采取各种斗争形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回到祖国怀抱;工人和学
生冒着被日本警察逮捕的危险,走上街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寇阴谋,以启发群众觉悟,起来
与侵略者斗争。在奉天、营口各地,爱国学生也掀起了收回旅大的斗争。东北的其他城市群众,也纷纷集
会游行,要求收回旅大。收回旅大运动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收回旅大促
进会”,并发表通电和决议,要求政府采取强硬外交,与日本交涉。1923 年 2 月 28 日,全国各地来京学生
代表 700 多人集会游行,向总统府、国务院递交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请愿书。3 月 26 日以后,运动
转为抵制日货,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学生们到各大商店查封日货,号召人民不用日货,反日运动达到高潮。
——摘编自赵长碧、郭君《奉系军阀统治时期辽宁人民反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收回旅大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收回旅大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1)运动时间具有持久性;参与具有广泛性;斗争形式多样;斗争水平不断提高。
(2)团结、教育了广大民众;使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显
示了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收回旅大运动从 1922年持
续到 1923年,可得出运动时间具有持久性;根据材料“工人和学生”“其他城市群众”可得出参与具有广
泛性;根据材料“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发表通电和决议”“请愿书”“抵制日货”可得出斗争形式多样,
斗争水平不断提高。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收回旅大运动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爱国
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团结教育了广大民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显示了中国人民捍
卫领土主权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根据材料“运动转为抵制日货,对日实行经济制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收回旅大运动使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
(1)选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实施: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也举行过数届。
(4)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5)文官甄别制度
①对象: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作用: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历史解释】评价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制度的改革?
史料:1913年 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
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
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做具体规定。《文官考试法草案》
规定,凡是年满 21岁的中国男子,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选拔。
(2)推动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中国官吏选拔的近代化;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
定性。
(3)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剥夺女子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以及甄别制度的实行都违背了文官
制度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4)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仍存在施行范围小和缺少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等弊端。
(5)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考点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与文化
知识点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
一、经济新气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1912—1919
1.经济发展原因:
(1)内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 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经济发展表现:
(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
力量。
3.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
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4.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
②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5、启示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历史解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影响?
史料:追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倾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
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
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
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二、社会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
2.表现
(1)历法:改用阳历。
(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剪辫易服与反清相联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4.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②政府推动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④民族工业
的发展⑤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
5.特点
(1)从原因看: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明显。
(2)从过程和性质看:从西方引进,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
特征。
(3)从程度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陆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城市和沿海地区较
为显著,农村和内陆变化缓慢。
(4)从动力和趋势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既有新旧文化冲突,
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历史解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与影响?
史料: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
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
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
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1)表现
①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②摈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③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
理。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考向 1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典例】(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
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
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
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
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可知,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
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C 项正确;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变体
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 A 项;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 B 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他们外交活动的主要时期是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 1】梁启超指出“(中国)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
是,妇人极苦”,因此要“兴学校,课妇职”。秋瑾认为妇女“欲自立,非学艺不可”,否则即使是“安富尊
荣,家资广有”“颐指气使”,也不过是“玉的锁”“金的枷”。由此可知,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
于( )
A.兴办近代学校,促进思想解放 B.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
C.参与社会工作,实现经济独立 D.开展社会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中国妇女并不参与社会生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
以致女性悲剧的出现,因此要开设女性职业教育课堂,使女性能够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秋瑾也认为女性须
参加社会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独立自强。由此可知,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女性首先要实现经济
独立,C 项正确;兴办近代学校,促进思想解放是梁启超的主张,不是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排除
A 项;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是秋瑾的主张,不是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排除 B 项;材料
没有讲述开展社会革命,推动移风易俗,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 2】19 世纪后半叶,洋布在城镇市民中的流行,不仅为人们的日常衣食生活增加了一种衣物质
料,而且带来了消费方式、穿着习惯、社会身份、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据此可知,洋布流行( )
A.加剧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C.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因素 D.反映中国近代化取得显着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洋布的流行带来了消费方式、穿着习惯、社会身份、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
变化,这说明洋布的流行使得市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C 项正确;洋布流
行无法引发社会阶层分化,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政治伦理的相关信息,排除 B 项;洋布的流行折射出近
代化的一些信息,但 D 项说法夸大,排除。故选 C 项。
知识点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
(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
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
牢牢地束缚着。
2.兴起:
(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张: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民主”与“科学”
①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
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4.影响
(1)积极: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
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④促进民众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
(2)消极: ①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史料一: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开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
动在以现代化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申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
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史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
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积极影响
①开启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斗争的序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种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传播。
③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
学的发展。
(2)局限性
①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
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②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考向 2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典例】(2024·湖北卷)[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
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 1915 年的《新青年》《科学》及 1917 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
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
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
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
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答案】(1)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新青年》《科学》
《太平洋》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期刊的种类丰富;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
(2)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
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可知,
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根据材料二“创办于 1915 年的
《新青年》《科学》及 1917 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可知,《新青年》《科学》《太平洋》
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根据材料二“文化类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太平洋》
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可知,期刊的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二“新文化
期刊”“新文学期刊”“主张科学救国”“主张政治革新”可知,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
(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现”五四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创办于 1915 年的《新青年》”新文化运
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根据材料二“ 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政党政
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变式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4 年 8 月 20 日,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1917 年夏,吴宓赴美国留学。五四运动爆发
后,他主动参加留美学生的声援活动,帮助同宿舍的尹寰枢(中国国防会副会长)“办理会务,一面又要打
电报到巴黎阻止中国和会代表签字,一面又要在美国报上写登文章,一面又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事
情”。吴宓留美归国后,毅然步入讲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了五十余载,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遭
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吴宓深知教育的目的在育人,强国的希望
在人才,因而他对学生一向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季羡林、钱锺书、曹禺、李赋宁等有大成者都曾就读
于他的门下。吴宓在执教的同时,兼做《学衡》杂志主编达 11 年之久,《学衡》出刊 79 期,刊发了大量研
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吴宓还亲自为该刊撰写、翻译了许多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
他告诫人们:“今日中国欲创造新文明,切不可斩断旧文明,宜取旧文明为根据”,呼唤人们“爱护先圣先
贤所创立之精神教化,有与共生死之决心”。
——摘编自阎淑侠《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吴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宓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指出吴宓具备的优秀品质。
【答案】(1)贡献:声援五四运动,并作出重要贡献;献身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刊发了大量研究、
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等等。
(2)优秀品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品质;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忱;
等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主动参加留
美学生的声援活动,帮助同宿舍的尹寰枢(中国国防会副会长)‘办理会务,一面又要打电报到巴黎阻止中
国和会代表签字,一面又要在美国报上写登文章,一面又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事情’。”得出声援五四
运动,并作出重要贡献;据材料“吴宓留美归国后,毅然步入讲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了五十
余载,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得出献身教
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材料“吴宓在执教的同时,兼做《学衡》杂志主编达 11 年之久,《学衡》出
刊 79 期,刊发了大量研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吴宓还亲自为该刊撰写、翻译了许多颂扬中国传统文化
的文章”得出刊发了大量研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所学可知,1917 年的
中国在进行新文化运动,吴宓的历史贡献还有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等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主动参加留美学生
的声援活动,帮助同宿舍的尹寰枢(中国国防会副会长)‘办理会务,一面又要打电报到巴黎阻止中国和会
代表签字,一面又要在美国报上写登文章,一面又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事情’。”得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怀;据材料“吴宓留美归国后,毅然步入讲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了五十余载,无论环境多
么险恶,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得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教育
事业的忠诚品质;据材料“吴宓在执教的同时,兼做《学衡》杂志主编达 11 年之久,《学衡》出刊 79 期,
刊发了大量研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吴宓还亲自为该刊撰写、翻译了许多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得出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忱;等等。
【变式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在《自题摄影版》中云“山阴蔡元培……志以教
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已有
“教授治校”的构想,从 1917 年制定北大《评议会章程》到 1919 年北大评议会通过《内部组织试行章
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渐完善。
制度规定,评议会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每五名选一名;议长由校长担任。评议会的职
权包括“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行政委员之委任”“本校预算”“教授聘任与辞退”“各学科
的设立及废止”“讲座的种类”等等。各系成立教授会,教授和讲师均为会员,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
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实行教授
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义,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在校外,它亦有以学术自
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所做的贡献,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界达到高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沈红梅《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对其举措进行评析。
【答案】(1)背景:西学东渐;严复、蔡元培个人因素(如对自由观念的接受、早有教授治校构想);当时
教育环境存在弊端(如校长专断、官僚衙门作风严重、政治派系对学校教育的控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
(2)举措:设置学校教育机构(如评议会、教授会等);实行民主改革形式;扩大教师教育者权利。
评析: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和外来思想影响下,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一方面利于打
破当时教育领域专断独权、官僚衙门作风严重的教育风气,清新教育环境,推动大学教育发展;同时扩大
民主权利,利于推动民主化进程;对后世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因素,教育改
革未能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
中国”可得出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已有‘教授治校’的构想”可得出
蔡元培个人因素;根据材料“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亦有以学术自由的名义对抗
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可得出当时学校教育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评议会”“教授会”
等可得出设立学校机构;根据材料“选一名”“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可得出实行民主改革形式;根据
材料“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
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可得出扩大教学工作者权利等内容。 第二小问,结合蔡元培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影响(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方面来进行评析,如背景方面可从民族危机方面考虑;内容方面可
从实行自由主义教育改革方面回答;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方面,主要是一方面利于打破当时教育领域专断
独权、官僚衙门作风严重的教育风气,清新教育环境,推动大学教育发展;同时扩大民主权利,利于推动
民主化进程;对后世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因素,教育改革未能达到富国强民
的目的,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总之是按要求表述完整、语言准确。
知识点 3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选必三)
1.华工与美洲开发
(1)背景:①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苦力贸易
①含义: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方式: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
③来源: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3)作用: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2.华工与大洋洲开发
(1)概况: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 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 4万。
(2)作用:华工辛勤劳动,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3.华工与唐人街
(1)形成: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2)影响: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拓展】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异同比较
苦力贸易 黑奴贸易
萌芽:16世纪初 萌芽:16世纪初
阶段 兴起:18世纪末 19世纪初 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末 19世纪初
不 猖獗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废除黑人奴隶制: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 形式 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夺
点 规模 损失 1 000万劳动力 损失了 2.1亿人口
苦力贸易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 在劳动力损失方面,黑奴贸易与苦力贸易差别较
影响
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的影响 大,黑奴贸易给非洲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1)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掠夺,是其重要的殖民活动之
相 一。(2)都被拐骗,被强迫出洋。(3)都在贩运途中受尽苦难。(4)都在目的地受奴役。(5)都用汗
同 水与生命换来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两者都给无数的家庭造成不幸,使得他们妻离子散、
点 家破人亡。(7)苦力贸易与黑奴贸易一样,殖民者在其中都获取了高额利润。(8)历史悠久,持续时
间接近
1.(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
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末。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
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陈去病重视戏
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革命思潮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陈去病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号召青
年人投身戏剧,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
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
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2023·浙江卷 1 月)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
“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
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
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
符合题意,D 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
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 ABC 三项。故选 D 项。
3.(2024·北京卷)1920 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
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
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0 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工人组织,维护工人权利,符合当时工人阶级受
到资本家严重剥削的革命斗争实际需要,B 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 A 项;“劳工
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 C 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 1924 年至 1927 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2023·湖北卷)1915 年 5 月 22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
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
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15 年(中国)。根据材料“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
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
货混杂其间。”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下,纷
纷抵制日货,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
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可知当时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
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1914 年至 1918 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
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民族企业发展并非形势严峻,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丧心病狂之徒”是外国
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2023·江苏卷)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
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 年 B.1868-1895 年 C.1895-1922 年 D.1922-1949 年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可知,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呈现上升
趋势,且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 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了英、美、法等国在中
国的垄断地位,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C 项正确;A 项时间段内,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不会向中
国出口这么多商品,排除 A 项;B 项时间段内,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排除 B 项;D
项时间段内,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不会上升,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6.(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 年,
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
量有限。
1936 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
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
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
“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 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
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可分析出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根据材料“北
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可分析出政府颁布相关章程;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
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
《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政府部门的重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
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7、(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
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
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
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
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
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 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
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
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
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由材料
“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
历或太阴历。”可知,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由材料“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
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可知,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
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清以来国人对
月亮认知的变化,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
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
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第二小问,关于原因,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
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可知,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由材料“民国时期,天文
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文学家
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8.(2023·浙江卷 6 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
以“群”对应英语中的 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
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
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
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
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
“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
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
“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
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
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
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
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 34次;1919年,“社
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 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
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
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
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 1911 年辛亥革命前革
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 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
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答案】(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本目的:救亡图存。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3)动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文
化运动。
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人民实现自身解
放的思想体系;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