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
知识点 1 五四运动 ....................................................................................................................................3
知识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
考向 1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6
知识点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
考向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7
知识点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8
考向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9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9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2024 选择题:安徽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
点,复习时关注一些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 2023 选择题:山东卷、全国乙卷
非选择题:河北卷、广东卷、海南卷、浙江卷 6 月 命题关键词:五四精义的传播
(3 年 11 神、反帝爱国、红船考)
2022 选择题:全国乙卷 精神、马克思主义传
非选择题:湖北卷、辽宁卷、河北卷 播、中国共产党成
立、民主革命纲领、
选择题:山东卷、江苏卷、湖北卷、山东卷、浙江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
2024 卷 1 月 三民主义、革命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 非选择题:广东卷 战线、国共合作、国
国民革命的兴起 2023 选择题:全国甲卷、江苏卷 民革命、三大政策、
(3 年 12 考) 非选择题:重庆卷 北伐、国共合作破
2022 选择题:天津卷、海南卷 裂,复习时多关注
非选择题:湖北卷
复习目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
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阶段特征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 1 五四运动
1、背景(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政治:北洋军阀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出卖主权。
(2)经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3)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革命新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外交(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① 1919年 1月,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
义要求遭和会拒绝。
②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激起人们的愤怒,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
索。
2、过程:(特点:革命性、爱国性、群众性、彻底性)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形式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
第一
1919年 5月 4日 北京 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学生 游行示威
阶段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第二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1919年 6月 5日 上海 — 工人
阶段 学生罢课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
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思想文化: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
动的结合
③政党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
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历史转折: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
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识拓展】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任务决定)
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不
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
同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点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知识拓展】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主要思想,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结合
在一起。
(3)从革命前途上看,工人阶级不仅要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家国情怀】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史料: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
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
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
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新的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知识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地点:从十月革命后(1917年 11月)开始广泛传播,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载体: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
思主义学说。
3、团体:1920年 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南陈北李)
4、人员: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1920翻译)、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
传。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史料: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
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
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
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
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
展。
(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
者。
考向 1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典例】(2024·安徽卷)1921 年 4 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
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
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变式训练】1.1920 年,中国新出版的刊物达 400 多种,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和《觉悟》、北京的
《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新社会》、长沙的《湘江评论》、天津的《觉悟》、杭州的《浙江新潮》等,都
是当时重要的刊物;新成立的宣传新思想、探究社会改造的社团也数以百计。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
于( )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思想解放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D.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变式训练】2.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 1917 和 1918 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
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知识点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2)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1920年 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4)组织:1920年 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随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
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诞生——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1年 7月。
(2)地点: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说明中共思想上还不成熟)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
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年)
(1)内容: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和“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意义:a.首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初步明确了中
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c.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刻认识的表现。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
区分消除为止……(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
史料二: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
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
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
(1)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革命和最先进的阶级,克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4)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
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5)有了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6)有了新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制定)—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
领。
考向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典例】(2024·山东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 4500 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
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
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变式训练】1.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鉴于安源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陆
续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决定:兴办平民学校,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成立共产党领导下
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反映出建党初期( )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兴办平民学校成为党的中心工作
C.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变式训练】2.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主要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青年及学生报刊注重
对青年革命问题、学生运动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考察劳农报刊则侧重于对工农运动、工农生活和生产等
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报刊( )
A.注重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B.职责清晰并且定位准确
C.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知识点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1923年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国民党:一个比较革命的政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
2、标志:1924年 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
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
①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依靠力量是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
进步力量
1、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
统一。
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
动统治。
3、结果:失败
(1)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标志:1927年 4月 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 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4、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客观: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共产国际错误指
示
5、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
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知识拓展】左倾和右倾概念解释?
右倾: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 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该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果放
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即为右倾,如果是照搬外国经验,扩大革命对象,即
为左倾。
考向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典例】(2024·江苏卷)1924 年 2 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
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
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变式训练】1.1925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在秘密行动之下,本党的印刷物传布到党的群众和
深入党外的群众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由此可见,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面对复杂凶险的革命形势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D.坚持践行俄国的革命道路
【变式训练】2.1925 年 12 月 23 日,国民党元老邵元冲在日记记道:“晚阅 C.P(指中国共产党)之决议
案……具见其工作之已切近实际,吾党中散漫无绪,各逞私图,尚何言耶?”其他国民党领导人,如戴季
陶、谭延闽、唐生智等也均感叹:“K.M.T(指国民党)不行了,革命还是 C.P”。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
A.中共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B.革命统一战线趋于破裂
C.国民党的训政导致政治混乱 D.中共的组织动员力强大
1.(2024·山东卷)1926 年 1 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
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
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2.(2024·浙江卷 1 月)1929 年 7 月至 1930 年 1 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
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
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3.(2023·山东卷)下面为 1919 年 12 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4.(2023·全国乙卷)1920 年 5 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
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 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
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5.(2023·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
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
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6.(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
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
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第 14 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
知识点 1 五四运动 ....................................................................................................................................3
知识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
考向 1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7
知识点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7
考向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8
知识点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9
考向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1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1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2024 选择题:安徽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
点,复习时关注一些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 2023 选择题:山东卷、全国乙卷
非选择题:河北卷、广东卷、海南卷、浙江卷 6 月 命题关键词:五四精义的传播
(3 年 11 神、反帝爱国、红船考)
2022 选择题:全国乙卷 精神、马克思主义传
非选择题:湖北卷、辽宁卷、河北卷 播、中国共产党成
立、民主革命纲领、
选择题:山东卷、江苏卷、湖北卷、山东卷、浙江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
2024 卷 1 月 三民主义、革命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 非选择题:广东卷 战线、国共合作、国
国民革命的兴起 2023 选择题:全国甲卷、江苏卷 民革命、三大政策、
(3 年 12 考) 非选择题:重庆卷 北伐、国共合作破
2022 选择题:天津卷、海南卷 裂,复习时多关注
非选择题:湖北卷
复习目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
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阶段特征
考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 1 五四运动
1、背景(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政治:北洋军阀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出卖主权。
(2)经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3)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革命新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外交(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① 1919年 1月,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
义要求遭和会拒绝。
②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激起人们的愤怒,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
索。
2、过程:(特点:革命性、爱国性、群众性、彻底性)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形式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
第一
1919年 5月 4日 北京 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学生 游行示威
阶段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第二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1919年 6月 5日 上海 — 工人
阶段 学生罢课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
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思想文化: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
动的结合
③政党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
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历史转折: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
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识拓展】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任务决定)
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不
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
同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点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知识拓展】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主要思想,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结合
在一起。
(3)从革命前途上看,工人阶级不仅要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上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家国情怀】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史料: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
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
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
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新的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知识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地点:从十月革命后(1917年 11月)开始广泛传播,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载体: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
思主义学说。
3、团体:1920年 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南陈北李)
4、人员: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1920翻译)、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
传。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史料: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
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
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
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
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
展。
(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
者。
考向 1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典例】(2024·安徽卷)1921 年 4 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
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
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1 年(中国)。根据材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
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
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昧
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 项正确;此时是
1921 年,广泛性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 B 项;毛泽
东 1940 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部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1920 年,中国新出版的刊物达 400 多种,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和《觉悟》、北京的
《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新社会》、长沙的《湘江评论》、天津的《觉悟》、杭州的《浙江新潮》等,都
是当时重要的刊物;新成立的宣传新思想、探究社会改造的社团也数以百计。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
于( )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思想解放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D.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1920 年(中国)。材料反映了 1920 年中国新版刊物增多,宣传新思想的社团也在增加,据所学可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介绍新思想的刊物,宣传新思想的社团在增加,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只是原因之一,排除 B 项;C 项只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项;题干涉及时间 1920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 1921 年,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 1917 和 1918 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
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 1917 和 1918 年的新思想运动,还是《青
年杂志》的创刊,都体现了对民权和觉醒信念的延续,D 项正确;题目给出的信息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北大
学生作为革命先锋的直接证据或描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结果是一部分
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的重要
影响之一,不是材料中强调的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
知识点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2)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1920年 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4)组织:1920年 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随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
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诞生——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1年 7月。
(2)地点: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说明中共思想上还不成熟)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
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年)
(1)内容: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和“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意义:a.首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初步明确了中
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c.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刻认识的表现。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
区分消除为止……(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
史料二: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
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
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
(1)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革命和最先进的阶级,克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4)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
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5)有了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6)有了新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制定)—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
领。
考向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典例】(2024·山东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 4500 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
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
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阶段,当时党在农村地区建
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形成工农红军,这一时期“红色”和“工人”“农民”等词汇的
使用频率确实会较高,反映出工农联盟的革命实践和对革命区域的标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
宣传强化阶级意识,推动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B 项正确;1922 年党的第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题干这些关键词与民主革命相呼应,但是
它们更直接地指向了革命实践中的阶级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而不是纲领的确立本身,排除 A 项;1937 年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虽然“红色”依然
可以体现党的性质,但在全面抗战时期,更多的报刊可能会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等词汇,直接关联到
抗战的主题,排除 C 项;1949 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开始筹备向城市管理和国家建设转
变的战略调整。不过,提到的“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词更多关联于革命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氛围,
而非单纯的城市工作重心转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1.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鉴于安源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陆
续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决定:兴办平民学校,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成立共产党领导下
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反映出建党初期( )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兴办平民学校成为党的中心工作
C.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1921 年中国。由材料可知,安源工人学校、工人俱乐部是实地调查后创办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也符合
工人阶级的实际情况,这反映了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 项正确;中共一大后,主要工作是组织工
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尚未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排除 A 项;中共一大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
工人运动,排除 B 项;革命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2.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主要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青年及学生报刊注重
对青年革命问题、学生运动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考察劳农报刊则侧重于对工农运动、工农生活和生产等
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报刊( )
A.注重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B.职责清晰并且定位准确
C.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21 年后的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侧重宣传理论,青年及学生报刊注重青
年革命问题、学生运动,劳农报刊关注工农生产生活等。这说明这些报刊分类清晰,各司其职,B 项正确;
材料中只有考察劳农报刊注重与劳工结合,注重与劳工运动相结合概括不全面,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知识点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1923年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国民党:一个比较革命的政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
2、标志:1924年 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
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
①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依靠力量是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
进步力量
1、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
统一。
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
动统治。
3、结果:失败
(1)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标志:1927年 4月 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 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4、失败原因:
(1)主观(根本):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客观: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共产国际错误指
示
5、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
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知识拓展】左倾和右倾概念解释?
右倾: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 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该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果放
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即为右倾,如果是照搬外国经验,扩大革命对象,即
为左倾。
考向 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典例】(2024·江苏卷)1924 年 2 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
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
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4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 1924 年将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
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这反映了他们积极响应国内的革命形势,此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合
作,北伐即将开始,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 项正确;该刊物改名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无直接关系,排除 B 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确立,排除 C 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
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1925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在秘密行动之下,本党的印刷物传布到党的群众和
深入党外的群众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由此可见,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面对复杂凶险的革命形势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D.坚持践行俄国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
中国。根据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可知,这一时
期中共通过报刊等印刷物传播党的思想和政策,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说明这一时期中共面对复杂凶险的
革命形势,A 项正确;此时中共尚未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 B 项;材料未能体现中共对农民力量的重
视,排除 C 项;材料未能体现中共此时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运动为中心,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1925 年 12 月 23 日,国民党元老邵元冲在日记记道:“晚阅 C.P(指中国共产党)之决议
案……具见其工作之已切近实际,吾党中散漫无绪,各逞私图,尚何言耶?”其他国民党领导人,如戴季
陶、谭延闽、唐生智等也均感叹:“K.M.T(指国民党)不行了,革命还是 C.P”。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
A.中共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B.革命统一战线趋于破裂
C.国民党的训政导致政治混乱
D.中共的组织动员力强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国民党的领导人都认为“其工作之已切近实际,吾党中散没无绪”,体现出
中共的组织动员力强大,D 项正确;中共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1925 年革命统一
战线尚未破裂,排除 B 项;国民党训政是在 1928 年以后,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024·山东卷)1926 年 1 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
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
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6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
强调不能用百年前旧方法应新环境,意在强调充分发动群众,继续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D 项正确;吴
玉章强调了发动群众,推进国民革命,并没有特指工农群众,更没有强调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排
除 A 项;当时指导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论是已经经过创新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排除 B 项;材料论述的主要对
象并不是法国大革命,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2024·浙江卷 1 月)1929 年 7 月至 1930 年 1 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
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
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
A.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
B.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
D.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9 年 7 月至 1930 年 1 月间(欧亚)。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军北伐发生在 1929 年前,C 项属
于汤因比不可能“亲眼见到”的历史事件,C 项符合题意,选择 C 项;印度焦特布尔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
的影响,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新加坡城汇集大量移民,
因此会出现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北平紫禁城是
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因此,ABD 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
除 ABD 项。故选 C 项。
3.(2023·山东卷)下面为 1919 年 12 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9 年
的中国。材料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的社
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具有救亡图存色彩,B 项正确;据题干“协
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
排除 A 项;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知识分子等,排除 C 项;据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
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2023·全国乙卷)1920 年 5 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
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 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
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0 年 5 月(中国)。据本题材料“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
家”,并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 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
阶级力量壮大,“劳心者治于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材料反映出五四运
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
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排除 A 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
除 B 项;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2023·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
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
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
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可知,列宁逝世是在 1924 年,此时应是 1925 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
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 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
在 191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排除 C 项;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
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
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1 年(中国)。根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
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
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
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C 项正确;1924 年至 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
统一战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排除 A 项;1922 年中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最高
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排除 B 项;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展这种思想,形成
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