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1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4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与人民政权巩固.........................................................................................4
知识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
知识点 2 人民政权的巩固 ..........................................................................................................................5
考向 1 土地改革 ......................................................................................................................................7
考向 2 恢复国民经济 ..............................................................................................................................9
考向 3 抗美援朝 ....................................................................................................................................10
考点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政外交.....................................................................................11
知识点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1
考向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13
考向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5
考向 3 一五计划 ..................................................................................................................................18
考向 4 三大改造 ..................................................................................................................................20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22
知识点 4 法律与教化(选必一补充) ..................................................................................................22
知识点 5 社会保障(选必一) ..............................................................................................................24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24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重庆卷、湖南卷、江苏卷、
2024 辽宁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非选择题:湖南卷、山东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政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选择题:辽宁卷、海南卷、湖南卷、
权巩固 一些命题关键词:国家认同、
2023 江苏卷
(3 年 14 考) 《共同纲领》、开国大典、土
非选择题:重庆卷
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
选择题:重庆卷、辽宁卷
2022 之战抗美援朝、独立自主和
非选择题:山东卷
平外交、过渡时期总路线、
选择题:北京卷、浙江卷 6 月、广东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2024 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
非选择题:山东卷、全国新课标卷
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平共处
选择题:河北卷、海南卷、山东卷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023 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
非选择题:天津卷、全国甲卷
(3 年 15 考) 隆会议、“求同存异”、统一
选择题:天津卷、广东卷、浙江卷 1
关税、干部制度,复习时多
月、
2022 关注。
非选择题:北京卷、湖南卷、浙江卷 6
月
复习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2、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与人民政权巩固
知识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整体脉络】
新中国的筹建——建立新政权
1、背景: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2、代表:(特点:广泛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
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 662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
3、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4、决议/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为施
政方针
①内容:
A、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明确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②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其他决议: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公元纪年、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
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居安思危的精神);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5、影响:
①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949.10.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
告成立
【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许多事情处于草创时期,既没有现成
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它的基本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对中国日后的发展就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
响……回头来看,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年作出的那些重大决策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
的。它的影响不仅在今天让人能强烈地感受到,并且还将延续到将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人一个新纪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
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知识点 2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1、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
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2、西藏和平解放(1951 阿沛·阿旺晋美):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知识补充】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前提),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
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
务,行使自治权。
2、依据:
①1949:《共同纲领》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4: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概况:①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已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成
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②自治州③自
治县(旗)
4、共同繁荣发展的表现:①西部大开发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③兴边富民行动
5、启示类:如何维护民族关系:①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②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等;③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④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二、土地改革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之下,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经过:
①开始标志: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
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封建制度至此彻底废除——+政治:辛亥革命;经济:土地改革;文化:新文化运动)
3、具体做法:(注意保留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
①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②1959,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
建农奴制
5、意义:
①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政权)
④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经济)
6、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
②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耕者有其田
④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⑤三大改造(1953-1956):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⑥人民公社(1958):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三、稳定物价
1、背景:新中国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
速上涨。
2、概况: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
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结果:到 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
民的信任。
四、统一财经:
1、目的: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2、概况: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3、意义: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结果: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五、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根本原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
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美军轰炸扫射我国东
北边境城市;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③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
2、目的:保家卫国(口号)
3、过程(1950~195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①首战告捷: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10.25)
②五战五捷: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结束:1953.7,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4、战斗英雄
①杨根思(“特级战斗英雄”长津湖抱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上甘岭战役,身堵枪)、邱少云
(严守纪律)、罗盛教、毛岸英
②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
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5、抗美援朝精神意义
国内:①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极大地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③抗美援
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纪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
碑。
国际: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大大提高了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向 1 土地改革
【典例】(2024·重庆卷)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
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
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材料“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初步确立,让无
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
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C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
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质并未改变,排除 A 项;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排除 B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不仅改变了中国
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巩固人民政权是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人民民
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此后,中央政府相继采取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这些措施( )
A.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B.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D.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内容,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作为巩固人民政权的措
施,有利于将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由此为基础,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A
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于三大改造,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排除 C 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期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农”的政策。新解放区土
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这一土地政策( )
A.与抗战时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性质
C.旨在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D.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 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保留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因此,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D 项正确;1950 年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已经不是简单
的“双减双交”政策了,排除 A 项;1950 年的土地改革与计划经济无关,排除 B 项;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2 恢复国民经济
【典例】(2024·江苏卷)如图为陈奇峰 1951 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该画意在( )
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 B.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C.抨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 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1 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如图为陈奇峰 1951 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并结合
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新中国初建,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需要警惕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因
此该漫画号召人民巩固新生的政权,A 项正确;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继而
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排除 B 项;“投机商人囤积居奇”与漫画主题不符,排除 C 项;“勤俭节约”与漫画主
题不符,且与巩固新生的政权无直接关联,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1950 年春,上海市长陈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广大人民生
活有直接关系的事业逐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
导,作适当调整与分工,公营企业能巩固能发展对私营企业仍是有利的。”这一讲话反映了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B.新中国对打赢“银元之战”的信心
C.新生的人民政权已得到全面巩固 D.上海市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式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春,我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对广大人民生活有
直接关系的事业逐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导”,
反映了政府引导私营经济与公营经济融合;私营经济接受公营经济的领导,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A 项正确。“银元之战”发生于 1949 年,排除 B 项;1950 年春新中国政权尚未得到全面巩
固,排除 C 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 1953 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1950 年,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
额贸易,无须经贸易机关许可。1952 年,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总值达 428.1 万元人民币。这表明当时中
国(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力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C.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
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有利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B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
民经济恢复,排除 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 1953 年,排除 C 项;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是在
改革开放后,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3 抗美援朝
【典例】(2022·辽宁卷)1950 年 9 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
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 23 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
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 9 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 23 家重要工矿
企业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
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 项正确;23 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
异,排除 A 项;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排除 B 项;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
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1.1951 年 11 月,中央军委整编工作会议就海军建设计划做出的决定指出:一要缩小,二要
推迟。会后,海军将三年计划改为《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并大大减少了购置舰艇、飞机等装备的数量,缩
小了部队基础建设规模。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 B.旨在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体现出我国自造舰艇的决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建国初,中央军委压缩海军建
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军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压缩海军建设是要集
中有限财力增强陆空力量以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折射出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A 项正确;此时主要任务是
应对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是进行“一五”计划,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C 项;“自造舰艇”的说法从
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
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军优属等实际
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运动(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恢复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
军优属等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说明抗美援朝运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建
设恢复,B 项正确;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并不是抗美援朝运动,排除 A 项;抗美援朝运动
的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但不符合材料,排除 C 项;抗美援朝运动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恢复,未体
现对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点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政外交
知识点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敌视、孤立中国
2、长期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政策 内容 影响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
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
“另起炉灶”
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有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
打扫干净屋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
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
子再请客” 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特点
史料:即使是考虑到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随着 1953年在朝鲜实现停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很快地调整了
自己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边倒”,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
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性也在
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二、外交成就
1、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外国建交——迎来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①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49.10中苏
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
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年 4月
②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成果: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
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④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过程:
①首次提出:1953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②正式确定:1954 中印 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①历史角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
准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现实角度: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内容。这些
特点赋予它恒久的生命力。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③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的转变。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
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 印度尼西亚万隆)
(1)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方针: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3)内涵:
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同” ②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条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4)意义:
①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圆满成功),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②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③形成了“万隆精神”
考向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典例】(2024·北京卷)1955 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
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
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5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不能接受“两个中国”的存在,
这反映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法建交的重要政治前提,A 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 1955 年周恩
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的,排除 C 项;
“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在 80 年代提出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1954 年 4 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负责接待访华来宾以及自费游客。但在实
际工作当中,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还负责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行动、增进来
华外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等。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对外工作立足于独立自主 B.对外交流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C.旅游管理开始走上正规化 D.外事工作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
国)。结合“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行动”等可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特定
时期成立,肩负了部分外交职能,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事工作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D 项正确;“对外工作立
足于独立自主”,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求同存异”方针 1955 年才提出,排除 B 项;旅
游管理的正规化并非材料强调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2.1952 年底,中国外交部要求驻外使馆中的女同志应把做“夫人”看成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
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因为“夫人”在国际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动机会。这一做法( )
A.规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践 B.有利于冲击西方对华外交封锁
C.使“另起炉灶”方针落到了实处 D.旨在宣传新中国妇女解放成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夫人’在国际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动机会”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
初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夫人外交”有利于冲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封锁,B 项正确;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1953 年,排除 A 项;“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
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夫人外
交”的宗旨并非单纯宣传新中国妇女解放的成就,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2024 年 5 月 3 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
已是惯例,然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
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
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
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
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953 年,中国提出、确定并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成
立初期提出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长期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
供规范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B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 A 项;“求同存
异”是周恩来在 1955 年 4 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矛盾的行径,为
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即要寻求大家
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2022 年 10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报告再次表达了“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
合作”的美好愿景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坚定决心,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1.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说:我们不感到英法是威胁,我们希
望英法强大起来。对来访的法国议员表示:我们做个好朋友,做过好朋友。这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D.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根据材料“我们不感到英法是威胁,我们希望英法强大起来”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新中国在进行外交活动时,不把共产主义思想强加于其他国家,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追求。这种外交政策旨在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
好合作关系,B 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表现为 20 世纪 60 年代时西欧、日本等地区开始要求摆脱美
国的控制,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表现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外交政策,没有表现出对于美苏霸权主义的反对,排除 C 项;中国此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阵营,
“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建国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
“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
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
初期。由题干材料可知,建国初期,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C 项正确;建国初
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 A 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 B 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特点,与建国初期不符,排除 D 项。故选C项。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三改”:国家工业化即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
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背景:
①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4)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
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5)成就: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二铁: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三公:川藏
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制造厂(解放牌汽车)、沈阳机床厂、沈阳飞
机制造厂
(6)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开始。
(7)意义:
①开始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初步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8)局限性: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
(9)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瓷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农业的改造(土地私有→土地公有,土地从农民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
①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4年开始):
①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②改造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评价:
①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③缺点: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
史料:“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
6%,而 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 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
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 73.6%。“一五”计划
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提高到 45%-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
所改变。
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
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手工业。
(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
(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
二、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制定宪法)
2、颁布宪法: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放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确立政治制度体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
制度体系。
三、思想:毛泽东思想
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考向 3 一五计划
【典例】(202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
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
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
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
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发展: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
装备制造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因素:党的领导;国家的重视;科学目标的制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先进科技的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 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
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可得出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
根据材料“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可得出
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根据材料“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可得出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
制造业部门;根据材料“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可得出装备制造业的科
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因素: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可得出党的领导和国家的重视;根据材料“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
展为目标”,可得出科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材料“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可得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
据材料“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
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得出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根据材料“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
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可得出先进科技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
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不断努
力是分不开的。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
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
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
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
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
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 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 16 处,小都市 172
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 156 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
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目,有 1/3 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 44.3%,接近一半。东北
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
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答案】(1)起步晚,呈现跳跃式发展;受移民流入影响大;政府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九一八事变后,
带有殖民色彩。
(2)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五”计划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靠近苏联,有着地缘优势;东北地区
丰富的资源优势。
【解析】【小题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关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据材料“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
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可知,起步晚,呈现跳跃式
发展;受移民流入影响大;政府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
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可知,
九一八事变后,带有殖民色彩。
【小题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
设了以 156 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据所学
可知,东北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矿藏资源,适合发展工业,此外东北靠近苏联远东地区,便于得到苏联的
援助,中国决定在东北建立工业化基地的政策也是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
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世纪 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笔下,波澜壮阔的具
有史诗意义的行动,浓缩成一个极具代表性且真实、亲切的场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
测绘队员手中的尺子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一次真实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设计并不留设计痕迹的不期而遇。
漫画《两把尺》在向读者传递精神、传递力量的同时,确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诗级地位。
——摘编自肖承森《致敬筑梦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
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两把尺子见证初心
论述: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注重优先发展重工
业,建设稳固的国防力量,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图中测绘员阿姨的“尺”的体现。同时,中
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在经济建设中也注重民生,奶奶手中的“尺”丈量的花布,正是这一体现。两
把尺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内在结合。是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结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拟定观点。解读图片信息可知,测
绘人员的尺子代表的是工业化的进程,奶奶的尺子代表的是人民生活(轻工业)的发展,得出论题:两把
尺子见证初心。
其次,结合 20 世纪 50 年代的政治背景、经济活动予以论述即可,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稳固的国防力量,把国家利益放在首
要的位置。这是图中测绘员阿姨的“尺”的体现。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在经济建设中也注
重民生,奶奶手中的“尺”丈量的花布,正是这一体现。
最后,总结升华主题,两把尺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内在结合。是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结合。
考向 4 三大改造
【典例】(2024·广东卷) 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2 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企业统购、统销、订货
等类产品的产值比重较高,可见国家在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较大,且结合所学,1953 年开展了
三大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公有制,材料所述也适应了即将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营工业逐渐纳
入国家经济轨道,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C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私营企业中统购、统销、订货的
份额,未涉及公私合营企业,排除 A 项;私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无法看出其经济显著增强,
排除 B 项;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1.1953 年 9 月 8 日至 11 日,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专题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经济建设问题。周恩来同志指出,在我们的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中,
不是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国家宣布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我国……不采取这种激烈的突然变革
的办法,而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与周恩来想法符合的是( )
A.抗美援朝 B.统一财经 C.成立合作社 D.大搞“人民公社”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 1953 年的中国。根据
材料“1953 年”“国家宣布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可知,这一想法强调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
有制,也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材料“我国……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可知是关于和平过渡
到社会主义,合作社符合我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C 项正确;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排
除 A 项;新中国初期的统一财经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排除 B 项;人民公社是快速建设社会主义,与“温
和的逐步过渡”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 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
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农村集市贸易传统的保留发展。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在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过程中,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这表明当时我国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 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商品流通渠道,未讲述农村基层政权
建设问题,排除 A 顶;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 B 项;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
生在 1959—1961 年间,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一. 新中国干部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二. 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知识点 4 法律与教化(选必一补充)
法治建设
(1)20世纪 50年代 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期
(2)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补充)
(3)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发展
(4)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法治建设完善时期(依法治国时期)
知识点 5 社会保障(选必一)
1.(2024·湖南卷)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
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
向着庄稼人’的说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下,农村宗族、血缘为主的结构被打破,国家借用土改
的力量,彻底重组了农村基层社会,对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A 项正确;“消亡”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
B 项;1956 年三大改造结束后,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C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后的土改,从地
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质还是小农经济,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2023·辽宁卷)1952 年 12 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
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
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2 年(中国)。根据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
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
要的地位,这说明陈云认识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 A 项;
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
性,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2023·海南卷)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
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
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 年 B.1927—1937 年
C.1949—1956 年 D.1978—1992 年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
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
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性
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使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 1949—1956 年,C 项正确;1912—1927 年、1927—1937 年的中国
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排除 AB 项;1978—1992 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2023·河北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
范盛利改进了 39 种工具,创造了 3 年完成 5 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 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
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
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劳动模范盛利的事迹作为一五计划期间国营企业开展劳动
竞赛的典型”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时期,广大国营企业通过劳动竞赛改进了
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A 项正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 1958 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展开,而材料
时间是 1953 年至 1957 年,排除 BC 项;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计划,不是三大改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2023·山东卷)1956 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
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
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 1956 年(中国)。据材料“国家与工
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
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
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 项正确;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视的
国家的行政指导,并不是市场调节,排除 B 项;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
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 C 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
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2022·重庆卷)1949 年 11 月 30 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
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
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
结建国的精神,B 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排除 A 项;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排除 C 项;三大改造开始于 1953 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第 17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1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4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与人民政权巩固.........................................................................................4
知识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
知识点 2 人民政权的巩固 ..........................................................................................................................5
考向 1 土地改革 ......................................................................................................................................7
考向 2 恢复国民经济 ..............................................................................................................................8
考向 3 抗美援朝 ......................................................................................................................................9
考点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政外交.......................................................................................9
知识点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
考向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11
考向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2
考向 3 一五计划 ..................................................................................................................................14
考向 4 三大改造 ..................................................................................................................................16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16
知识点 4 法律与教化(选必一补充) ..................................................................................................17
知识点 5 社会保障(选必一) ..............................................................................................................19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19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重庆卷、湖南卷、江苏卷、
2024 辽宁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非选择题:湖南卷、山东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政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选择题:辽宁卷、海南卷、湖南卷、
权巩固 一些命题关键词:国家认同、
2023 江苏卷
(3 年 14 考) 《共同纲领》、开国大典、土
非选择题:重庆卷
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
选择题:重庆卷、辽宁卷
2022 之战抗美援朝、独立自主和
非选择题:山东卷
平外交、过渡时期总路线、
选择题:北京卷、浙江卷 6 月、广东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2024 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
非选择题:山东卷、全国新课标卷
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平共处
选择题:河北卷、海南卷、山东卷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023 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
非选择题:天津卷、全国甲卷
(3 年 15 考) 隆会议、“求同存异”、统一
选择题:天津卷、广东卷、浙江卷 1
关税、干部制度,复习时多
月、
2022 关注。
非选择题:北京卷、湖南卷、浙江卷 6
月
复习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2、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考点一 新中国建立与人民政权巩固
知识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整体脉络】
新中国的筹建——建立新政权
1、背景: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2、代表:(特点:广泛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
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 662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
3、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4、决议/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为施
政方针
①内容:
A、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明确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②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其他决议: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公元纪年、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
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居安思危的精神);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5、影响:
①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949.10.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
告成立
【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许多事情处于草创时期,既没有现成
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它的基本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对中国日后的发展就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
响……回头来看,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年作出的那些重大决策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
的。它的影响不仅在今天让人能强烈地感受到,并且还将延续到将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人一个新纪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
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知识点 2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1、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1950年夏,基本歼灭祖国
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2、西藏和平解放(1951 阿沛·阿旺晋美):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知识补充】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前提),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
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
务,行使自治权。
2、依据:
①1949:《共同纲领》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4: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概况:①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已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成
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②自治州③自
治县(旗)
4、共同繁荣发展的表现:①西部大开发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③兴边富民行动
5、启示类:如何维护民族关系:①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②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等;③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④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二、土地改革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之下,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经过:
①开始标志: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
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封建制度至此彻底废除——+政治:辛亥革命;经济:土地改革;文化:新文化运动)
3、具体做法:(注意保留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
①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②1959,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
建农奴制
5、意义:
①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政权)
④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经济)
6、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
②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耕者有其田
④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⑤三大改造(1953-1956):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⑥人民公社(1958):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三、稳定物价
1、背景:新中国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
速上涨。
2、概况: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
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结果:到 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
民的信任。
四、统一财经:
1、目的: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2、概况: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3、意义: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结果: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五、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根本原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
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美军轰炸扫射我国东
北边境城市;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③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
2、目的:保家卫国(口号)
3、过程(1950~195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①首战告捷: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10.25)
②五战五捷: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结束:1953.7,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4、战斗英雄
①杨根思(“特级战斗英雄”长津湖抱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上甘岭战役,身堵枪)、邱少云
(严守纪律)、罗盛教、毛岸英
②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
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5、抗美援朝精神意义
国内:①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极大地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③抗美援
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纪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
碑。
国际: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大大提高了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向 1 土地改革
【典例】(2024·重庆卷)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
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
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变式训练】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巩固人民政权是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人民民
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此后,中央政府相继采取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这些措施( )
A.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B.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D.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变式训练】2.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农”的政策。新解放区土
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这一土地政策( )
A.与抗战时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性质
C.旨在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D.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考向 2 恢复国民经济
【典例】(2024·江苏卷)如图为陈奇峰 1951 年创作的漫画《不让盗窃分子破坏》。该画意在( )
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 B.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C.抨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 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
【变式训练】1.1950 年春,上海市长陈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广大人民生
活有直接关系的事业逐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
导,作适当调整与分工,公营企业能巩固能发展对私营企业仍是有利的。”这一讲话反映了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B.新中国对打赢“银元之战”的信心
C.新生的人民政权已得到全面巩固 D.上海市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式
【变式训练】2.1950 年,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
额贸易,无须经贸易机关许可。1952 年,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总值达 428.1 万元人民币。这表明当时中
国(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力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C.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
考向 3 抗美援朝
【典例】(2022·辽宁卷)1950 年 9 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
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 23 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
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变式训练】1.1951 年 11 月,中央军委整编工作会议就海军建设计划做出的决定指出:一要缩小,二要
推迟。会后,海军将三年计划改为《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并大大减少了购置舰艇、飞机等装备的数量,缩
小了部队基础建设规模。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际斗争局势的严峻 B.旨在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体现出我国自造舰艇的决心
【变式训练】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
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军优属等实际
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运动(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恢复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考点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政外交
知识点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敌视、孤立中国
2、长期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政策 内容 影响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
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
“另起炉灶”
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有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
打扫干净屋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
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
子再请客” 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特点
史料:即使是考虑到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随着 1953年在朝鲜实现停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很快地调整了
自己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边倒”,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
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性也在
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二、外交成就
1、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外国建交——迎来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①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49.10中苏
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
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年 4月
②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成果: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
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④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过程:
①首次提出:1953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②正式确定:1954 中印 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①历史角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
准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现实角度: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内容。这些
特点赋予它恒久的生命力。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③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的转变。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
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 印度尼西亚万隆)
(1)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方针: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3)内涵:
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同” ②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条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4)意义:
①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圆满成功),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②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③形成了“万隆精神”
考向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典例】(2024·北京卷)1955 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
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
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变式训练】1.1954 年 4 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负责接待访华来宾以及自费游客。但在实
际工作当中,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还负责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行动、增进来
华外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等。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对外工作立足于独立自主 B.对外交流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C.旅游管理开始走上正规化 D.外事工作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变式训练】2.1952 年底,中国外交部要求驻外使馆中的女同志应把做“夫人”看成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
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因为“夫人”在国际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动机会。这一做法( )
A.规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践 B.有利于冲击西方对华外交封锁
C.使“另起炉灶”方针落到了实处 D.旨在宣传新中国妇女解放成就
考向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2024 年 5 月 3 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
已是惯例,然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
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
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
【变式训练】1.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说:我们不感到英法是威胁,我们希
望英法强大起来。对来访的法国议员表示:我们做个好朋友,做过好朋友。这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D.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变式训练】2.建国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
“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
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三改”:国家工业化即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
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背景:
①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4)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
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5)成就: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二铁: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三公:川藏
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制造厂(解放牌汽车)、沈阳机床厂、沈阳飞
机制造厂
(6)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开始。
(7)意义:
①开始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初步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8)局限性: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
(9)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瓷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农业的改造(土地私有→土地公有,土地从农民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
①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4年开始):
①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②改造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评价:
①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③缺点: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
史料:“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
6%,而 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 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
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 73.6%。“一五”计划
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提高到 45%-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
所改变。
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
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手工业。
(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
(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
二、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制定宪法)
2、颁布宪法: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放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确立政治制度体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
制度体系。
三、思想:毛泽东思想
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考向 3 一五计划
【典例】(202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
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
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
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
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
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
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
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
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
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 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 16 处,小都市 172
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 156 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
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目,有 1/3 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 44.3%,接近一半。东北
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
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世纪 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笔下,波澜壮阔的具
有史诗意义的行动,浓缩成一个极具代表性且真实、亲切的场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
测绘队员手中的尺子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一次真实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设计并不留设计痕迹的不期而遇。
漫画《两把尺》在向读者传递精神、传递力量的同时,确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诗级地位。
——摘编自肖承森《致敬筑梦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
确,史论结合)
考向 4 三大改造
【典例】(2024·广东卷) 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变式训练】1.1953 年 9 月 8 日至 11 日,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专题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经济建设问题。周恩来同志指出,在我们的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中,
不是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国家宣布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我国……不采取这种激烈的突然变革
的办法,而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与周恩来想法符合的是( )
A.抗美援朝 B.统一财经 C.成立合作社 D.大搞“人民公社”
【变式训练】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 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
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知识点 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一. 新中国干部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二. 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知识点 4 法律与教化(选必一补充)
法治建设
(1)20世纪 50年代 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期
(2)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发展
(4)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法治建设完善时期(依法治国时期)
知识点 5 社会保障(选必一)
1.(2024·湖南卷)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
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2.(2023·辽宁卷)1952 年 12 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
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
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3.(2023·海南卷)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
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
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 年 B.1927—1937 年
C.1949—1956 年 D.1978—1992 年
4.(2023·河北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
范盛利改进了 39 种工具,创造了 3 年完成 5 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 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
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
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5.(2023·山东卷)1956 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
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
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6.(2022·重庆卷)1949 年 11 月 30 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
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