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考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发展...............................................................................3
知识点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3
考向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5
知识点 2 改革开放进程 ..........................................................................................................................6
考向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8
考向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
考向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考向 5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0
知识点 3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0
考向 6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1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12
知识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2
知识点 2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4
考向 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5
知识点 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5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16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广东卷、甘肃卷、安徽卷、
2024 湖南卷、湖北卷、辽宁卷
非选择题:辽宁卷
选择题:重庆卷、福建卷、辽宁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海南卷、湖南卷、湖北卷、全国乙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2023 非选择题:浙江卷 1 月、全国甲卷、
开创与发展 一些命题关键词:历史转折、
天津卷、福建卷、江苏卷、广东卷、
(3 年 35 考) 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拨乱
山东卷
反正、政企分开、“一个中心,
选择题:浙江卷 6 月、湖北卷、重庆
两个基本点”“引进来”“走
卷、辽宁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2022 出去”、经济体制改革、市场
非选择题:河北卷、重庆卷、广东卷、
经济、对外开放、“一国两
湖南卷
制”、香港与澳门回归、国际
选择题:重庆卷、山东卷、浙江卷 1 地位提高、“九二共识”,复
2024 月 习时多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非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
(3 年 8 考)
2023 非选择题:福建卷、海南卷
2022 选择题:河北卷
复习目标: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和
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努力。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
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中国在各个领域
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
“四个方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意义。
考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发展
知识点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性质: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影响:这次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召开:1978年 12月 北京
(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2)内容:
①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③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④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联系
①从目的看:都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再肯定。
②从内容看:都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③从影响看:二者都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③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三、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1981年 6月。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 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
重要的思想基础。
四、修订宪法
1、修订: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拓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新转折
(1)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
(2)新时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考向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典例】(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 年 9 月 17 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
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 45 岁以下,身体健康。
——居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
严密,条理清晰。)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个体户成为受欢迎的职业。90 年代,许多人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到私营
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热门行业变成了海关、外企、银行、证券等。进入 21 世纪,通讯、
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外企依然受欢迎,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
缺职位。2010 年以来,健身教练、营养师、宠物医生等职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 1838 个职业。2015
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2019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
门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 13 个新职业信息。
——据《改革开放 40年,来看看我们的职业变迁》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职业选择仍处于“统包统配”“毕业分配”“安置工作”状态,“计
划经济时期,人们很难获得职业横向流动的机遇。”陈宇说,市场经济则赋予人们自主择业、创业、自由
流动的权利,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给职场注入活力。
而信息时代也给雇佣劳动关系带来变革。“一个人不再固定从事某一项职业,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劳
动和职业的多元化。”近几年来,拥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得到更多理解,“铁饭碗”不再是年轻人
的唯一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诠释着当前人们就业的特点。独立自主的职业观念悄然生发……
——陈宇《改革开放与中国职业变迁观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立
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定格:《小平您好》
材料
1984 年 10 月 1 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盛大的国庆
阅兵和首都群众游行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队伍中的北京大学
学生突然举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10 月 2 日,
《人民日报》刊发该照片,新华社接着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
好”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珍贵记忆。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小平您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知识点 2 改革开放进程
一、对内经济改革
1、农村改革:
(1)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2)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①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②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1983年普遍实
行
③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
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
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④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开始
(1)做法:
①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经济并存。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背景: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姓“资”和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
A.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行共同富裕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E.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
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4、全面深化改革
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总体目标。
二、对外开放格局
项目 表现 特点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
经济特区 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
营管理方法
江到内陆,多层次、
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多渠道、多种形式的
开放区、保税区 建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 格局。
开放站略
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发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中国更深
融入世界
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发展成果
1、进入 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到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
经济体。
【知识拓展】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具体形式
(1)必要性: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
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
基础战略。
③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深入发属宗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具体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考向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典例】(2024·湖南卷)1993 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 11050.9 万公顷,比 1978 年减少 1007.8 万公
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 641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6.9 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变式训练】1.1980 年 9 月通过的 75 号文件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可以包产到户,
也可以包干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审慎推进
C.农民自发实践推动农村改革 D.包产到户实施遇到巨大阻力
【变式训练】2.河南省委在 1980 年指出:“各地所建立的生产责任制,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
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就应当加以肯定和稳定。”这表明河南省委( )
A.提倡推行农业合作化 B.鼓励生产关系的调整
C.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D.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考向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典例】(2024·安徽卷)1986 年 6 月 17 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
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
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变式训练】1.1998 年 7 月,国务院开展向部分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的试点工作。稽查特派员的
工作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得干预企业经营。据此可知,稽查特派员制度( )
A.全面激活市场经济活力 B.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C.完善现代金融体制改革 D.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监管
【变式训练】2.1980 年,江苏省社队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到了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 24%,引发了
社会上关于社队企业三挤(以小挤大,以新厂挤老厂,以落后挤先进)的批评。这侧面反映了( )
A.乡镇企业蓬勃发展B.城市经济改革亟待推进
C.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D.政权巩固的现实需要
考向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024·甘肃卷)下图为 1990 年到 2012 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变式训练】1.1984 年,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
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统一的。”“决定”强调( )
A.坚持适应国情的计划手段 B.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
C.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变式训练】2.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至此中
国社会的舆论宣传“致富”的途径和方式不再限于“体力劳动”,并扩展到“体力劳动以外的技能、经验、
经营管理”等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
A.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
C.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 D.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
考向 5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典例】(2022·浙江卷 6 月)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
般就在于它是( )
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 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 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变式训练】1.1978 年 7 月上旬,习仲勋考察了逃港现象严重的宝安县。在沙头角中英街,习仲勋看到香
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 一河之隔,生活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到了 1980 年,这里的
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国家在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 B.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利用外资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变式训练】2.“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80 年,国家
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4 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
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这一战略旨在( )
A.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C.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D.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
知识点 3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
1、提出:20世纪 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
2、内涵: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践:
①1997年 7月 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1999年 12月 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4、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历史解释】“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史料: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时代
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未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
心始终未变。
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性原则,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
实可能的灵活性策略,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
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
往来
2、1992年 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
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 4月,汪辜会谈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 3月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
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年 11月 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 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
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习马会)
【历史解释】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史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
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
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血浓于水。
(2)经济联系: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3)正确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保障。
(4)强大国力;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5)人心所向: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6)历史借鉴;港澳回归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考向 6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典例】(2022·河北卷)1982 年 4 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
本立场。6 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
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 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变式训练】1.1993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
该委员会成立后,举行了 6 次全体会议,下设的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 5 个专题小组共举
行了 89 次会议;1996 年 1 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
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这些举措( )
A.加速了香港回归的进程 B.保障了香港的平稳回归
C.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扫除了祖国统一的障碍
【变式训练】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同乡会在岛内筹建大量会馆,供奉祖先、家乡神灵
和乡贤,举办活动,团结乡谊。1987 年后,大陆官方、民间团体到台湾交流时大多会前往同乡会馆拜访,
向在台乡亲报告家乡的发展变化,送去家乡的问候。据此可知,这些会馆( )
A.承载了两岸历史文化联结 B.凸显出不同地域文化差异
C.开启了两岸直接往来局面 D.建立起两岸合作交流机制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知识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
1、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内容:
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
策。
②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意义: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5、写入党章:在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时间: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2、解决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
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内容: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写入党章:在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1、时间:中共十六大以后。
2、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在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时间: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2、确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影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5、载入宪法:
①2018年 3月 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②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
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断寻找植根于中国国情与优秀文化的道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
—摘编自袁宏禹、王佳斌《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与中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成果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
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3)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的深化与发展,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理念。
(4)立足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的内在源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 2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
增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②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位里面中国占有 7席。
③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④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 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⑤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⑥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①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③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④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①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③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④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史料实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作用?
史料: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 20世纪 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
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
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
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王龙兴《集成电路应用》
(1)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3)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考向 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典例】(2024·山东卷)1979 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
防建设服务”;1984 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
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变式训练】1.《猫和老鼠》是米高梅电影公司于 1939 年制作的一部动画片,该片一经上映便立刻风靡全
球。受此启发,1983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猫鼠动画《黑猫警长》,成为一代人的童年
记忆。由此可知中国的影视创作(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B.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
C.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 D.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变式训练】2.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均积极响应国
家号召,培养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企业、校办工厂。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B.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C.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不足问题 D.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 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对外交往
1、理念: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2、外交活动及成就
项目 宗旨(或原则) 活动(或成就)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
系框架。
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 相互尊重、公平正
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系 义、合作共赢
④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
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⑤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 倡导和平共处五 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
大国作用 项原则,支持联合 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国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的核心作用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 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共商、共建、共享
革与完善,积极推进 ②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
的核心理念
经济全球化 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③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3、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二、制度优越性
1、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
的先进制度。
【历史解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时代价值?
史料: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
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背景
①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
存日益加深。
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突出,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
(2)时代价值
①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1.(2024·甘肃卷)1978 年,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华,帮助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服装模特队。
1981 年,模特队在北京的公开表演引起广泛关注,登上三十多国媒体头条。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国
( )
A.与法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B.开始引领国际服饰潮流
C.服饰审美发生巨大变化 D.在国际舞台展现新风貌
2.(2024·广东卷)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
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3.(2024·浙江卷 1 月)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 年 4 月 27 日,《人民日报》刊登
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
年的第 86 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 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
“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 101 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 年,中国外贸
进出口总额增长了 3000 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4.(2023·福建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
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
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5.(2023·辽宁卷)1981 年 5 月,沈阳市皇姑区 3 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
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6.(2023·海南卷)2018 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
“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 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
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第 19 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考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发展...............................................................................3
知识点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3
考向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5
知识点 2 改革开放进程 ..........................................................................................................................9
考向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1
考向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2
考向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
考向 5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4
知识点 3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5
考向 6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7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18
知识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8
知识点 2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
考向 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1
知识点 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2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23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选择题:广东卷、甘肃卷、安徽卷、
2024 湖南卷、湖北卷、辽宁卷
非选择题:辽宁卷
选择题:重庆卷、福建卷、辽宁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海南卷、湖南卷、湖北卷、全国乙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2023 非选择题:浙江卷 1 月、全国甲卷、
开创与发展 一些命题关键词:历史转折、
天津卷、福建卷、江苏卷、广东卷、
(3 年 35 考) 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拨乱
山东卷
反正、政企分开、“一个中心,
选择题:浙江卷 6 月、湖北卷、重庆
两个基本点”“引进来”“走
卷、辽宁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2022 出去”、经济体制改革、市场
非选择题:河北卷、重庆卷、广东卷、
经济、对外开放、“一国两
湖南卷
制”、香港与澳门回归、国际
选择题:重庆卷、山东卷、浙江卷 1 地位提高、“九二共识”,复
2024 月 习时多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非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
(3 年 8 考)
2023 非选择题:福建卷、海南卷
2022 选择题:河北卷
复习目标: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和
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努力。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
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中国在各个领域
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
“四个方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意义。
考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发展
知识点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性质: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影响:这次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召开:1978年 12月 北京
(1)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2)内容:
①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③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④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联系
①从目的看:都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再肯定。
②从内容看:都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③从影响看:二者都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③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三、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1981年 6月。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 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
重要的思想基础。
四、修订宪法
1、修订: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拓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新转折
(1)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
(2)新时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考向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典例】(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 年 9 月 17 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
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 45 岁以下,身体健康。
——居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
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参考答案】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 年 12 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
年 5 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
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为进一步推进开
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 年 9 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
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
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
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
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
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 45 岁以下,身体健康,
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
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81 年(中国)。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
文。
首选,提炼以及明确短文题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确定历史小短文题目为:深圳——中国改革开
放的窗口。
其次,围绕确定的题目: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背景描述,如:示例:深圳
——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 年 12 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 年 5 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
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然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一份人才招聘启事”,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如:为进
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 年 9 月,深圳蛇口
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
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
“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
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
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 45 岁以下,身
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
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最后,对明确的题目再次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
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个体户成为受欢迎的职业。90 年代,许多人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到私营
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热门行业变成了海关、外企、银行、证券等。进入 21 世纪,通讯、
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外企依然受欢迎,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
缺职位。2010 年以来,健身教练、营养师、宠物医生等职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 1838 个职业。2015
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2019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
门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 13 个新职业信息。
——据《改革开放 40年,来看看我们的职业变迁》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职业选择仍处于“统包统配”“毕业分配”“安置工作”状态,“计
划经济时期,人们很难获得职业横向流动的机遇。”陈宇说,市场经济则赋予人们自主择业、创业、自由
流动的权利,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给职场注入活力。
而信息时代也给雇佣劳动关系带来变革。“一个人不再固定从事某一项职业,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劳
动和职业的多元化。”近几年来,拥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得到更多理解,“铁饭碗”不再是年轻人
的唯一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诠释着当前人们就业的特点。独立自主的职业观念悄然生发……
——陈宇《改革开放与中国职业变迁观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立
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论述:我国的职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断变化,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消亡,一些适应社
会发展的新的职业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鼓励个体经营,出现了个体工商业。90 年代,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纷纷“下海”从事私营工商业,
进入海关、外企等部门工作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大幅下降,
从事商业人员大幅增长。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职业变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
机、互联网的发展,一大批相关职业出现,如电子商务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也发展变化,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文化娱乐行业发展,健身教练、营养师等职业发展。
总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职业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78 年后的中国。首先,自拟论题时,要紧扣“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来思考,据材料一的“受欢迎的职业”或者“热门行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不断变化,和“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 1838
个职业。2015 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可得出主题:
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各个时期的个体工商
业、私营工商业、海关、外企、电子商务等行业受欢迎,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大幅下降,从事商业人员大
幅增长的时代、政策原因,要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如: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鼓励个体经营,
出现了个体工商业。90 年代,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
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纷纷“下海”从事私营工商业,进入海关、外企等部门工作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大幅下降,从事商业人员大幅增长。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发
展在推动职业变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一大批相关职业出现,如电子
商务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展变化,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文化娱
乐行业发展,健身教练、营养师等职业发展。最后,回扣主题,简明扼要地总结、升华,得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职业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定格:《小平您好》
材料
1984 年 10 月 1 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盛大的国庆
阅兵和首都群众游行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队伍中的北京大学
学生突然举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10 月 2 日,
《人民日报》刊发该照片,新华社接着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
好”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珍贵记忆。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以“小平您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小平您好“小平您好”,是 1984 年国庆节首都各界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一幅
标语,它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祝愿和爱戴之情,反映了人们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政策的高度认同与衷心拥护。《小平您好》已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永恒的定格与珍贵的国家记忆。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处于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1977 年复出后的邓小平,以恢复高考为契机,以
狠抓科教为突破口,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他领导全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领导的拨乱反正,有效地调
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
突破,农村经济大发展,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84 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乡经济活力倍增,人民
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从试点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由点到线、由线到
面逐步铺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经过短短五年,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大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
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标语口号往往反映着时代脉搏与民心所向。“小平”成了约定俗成的一个亲切称呼,“小平您
好”,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无比热爱,业已成为人们对邓小平及其开创的改革
开放伟大事业的经典情感符号,不断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说明:示例只提示答题角度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国家发展谋民生幸福所做的重大贡献,可从
口号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的史实、影响等方面阐述。首先,分析口号提出的背景,据材料“1984 年……
群众”得出“小平您好”是 1984 年国庆节首都各界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一幅标语,它表达
了全国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祝愿和爱戴之情,反映了人们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
的高度认同与衷心拥护,“小平您好”已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永恒的定格与珍贵的国家记忆。其次,分析改革
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赢得民心的史实,可从高考制度的恢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的进程等角度进行史实阐述,得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
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经过短短五年,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大大增强
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最后,总结升华,标语口号往往反映着时代脉搏与民心所向;“小
平”成了约定俗成的一个亲切称呼,“小平您好”,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无比
热爱,业已成为人们对邓小平及其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经典情感符号,不断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知识点 2 改革开放进程
一、对内经济改革
1、农村改革:
(1)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2)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①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②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1983年普遍实
行
③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
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
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④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开始
(1)做法:
①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经济并存。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背景: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姓“资”和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
A.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行共同富裕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E.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
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4、全面深化改革
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总体目标。
二、对外开放格局
项目 表现 特点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
经济特区 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
营管理方法
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
开放区、保税区 建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江到内陆,多层次、
多渠道、多种形式的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
开放站略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
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发战略
格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中国更深
融入世界
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发展成果
1、进入 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到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
经济体。
【知识拓展】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具体形式
(1)必要性: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
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
基础战略。
③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深入发属宗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具体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考向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典例】(2024·湖南卷)1993 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 11050.9 万公顷,比 1978 年减少 1007.8 万公
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 641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6.9 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93 年(中国)。根据材料“1993 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 11050.9 万公顷,比 1978 年减少
1007.8 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 641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6.9 倍。”并结合所学可知,随
着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B 项正确;21 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排除 A 项;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 C 项;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是材料所述现象的
表现,并非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1.1980 年 9 月通过的 75 号文件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可以包产到户,
也可以包干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审慎推进
C.农民自发实践推动农村改革 D.包产到户实施遇到巨大阻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0 年中国。由材料
可知,时间是 1980 年改革开放初期,会议是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的讨论,说明中央非常重视
农村的改革探索,其中文件提出“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是针对当时
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说明党中央对改革持渐进慎重的原则,B 项正确;1980 年处于改革
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共中央自上而下对于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的指示,而非农民的自发实践,排除 C 项;材料中党中央允许一些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而非改革难以推行,不能得出改革遇到巨大阻力,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河南省委在 1980 年指出:“各地所建立的生产责任制,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
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就应当加以肯定和稳定。”这表明河南省委( )
A.提倡推行农业合作化 B.鼓励生产关系的调整
C.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D.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 1980 年中国。河南省委肯定
了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意味着当时河南省委立足点是通
过调整社会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合作化已经结束,排除 A 项;人
民公社化运动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河南省委并未提到对公有制的坚持,
而是强调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手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典例】(2024·安徽卷)1986 年 6 月 17 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
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
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6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企工程师辞职,欲入职江苏某乡镇企业,最后入职湖北某偏远
山区企业,这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就业市场打开和社会管理松绑,促进了人才的流动,D 项正确;
A 项说法不合材料核心旨意,材料并非体现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排除 A 项;乡镇企业、当地企业
不一定就是私有企业,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引进外资等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1998 年 7 月,国务院开展向部分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的试点工作。稽查特派员的
工作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得干预企业经营。据此可知,稽查特派员制度( )
A.全面激活市场经济活力 B.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C.完善现代金融体制改革 D.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监管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据材料“稽查特派员的工作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得干预企业经营”可知,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稽查特派员的工作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得干预企业经营”体现了国家对企
业财务状况的监督,但不干涉企业经营,体现了国家强调监督,但不干涉经营,这有助于为企业发展更加
正规有序,反映了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深化,B 项正确;全面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夸大了稽查特派员制度的作用,
排除 A 项;现代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企业内部财务稽查关
系不大,排除 C 项;“不得干预企业经营”体现了稽查主要是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并非生产的监督,排
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1980 年,江苏省社队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到了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 24%,引发了
社会上关于社队企业三挤(以小挤大,以新厂挤老厂,以落后挤先进)的批评。这侧面反映了( )
A.乡镇企业蓬勃发展B.城市经济改革亟待推进
C.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D.政权巩固的现实需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0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0 年当时社队机械工业发展迅速,引发竞争,这说明当时城市经
济改革急需推进,B 项正确;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和社队机械工业无关,排除 A 项;
仅凭江苏社队企业发展不能得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 C 项;这一时期政权早已巩固,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考向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024·甘肃卷)下图为 1990 年到 2012 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90 年到 2012 年(中国)。结合所学,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
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D 项正确;材料未
涉及其它交通出行工具,无法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排除 A 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汽
车制造业的影响力,排除 B 项;私人汽车拥有数量的增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并非仅是自驾兴趣的增长,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1984 年,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
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统一的。”“决定”强调( )
A.坚持适应国情的计划手段 B.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
C.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
的,而是统一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加之当
时正是改革开放,“决定”肯定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目的是倡导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D 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而不是计划手段,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而不是
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排除 B 项;明确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在 1982 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
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2.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至此中
国社会的舆论宣传“致富”的途径和方式不再限于“体力劳动”,并扩展到“体力劳动以外的技能、经验、
经营管理”等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
A.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
C.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 D.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舆论宣传的致富方式呈现多样化,突破体力劳动的限
制,这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致富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强调的是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
A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核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未涉
及生产分配方式的变化,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非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考向 5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典例】(2022·浙江卷 6 月)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
般就在于它是( )
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 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 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
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
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
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 项正确;深圳是在改
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主动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不是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
的成果,排除 A 项;题干中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主要体现在其“开创性”方面,“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
产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1978 年 7 月上旬,习仲勋考察了逃港现象严重的宝安县。在沙头角中英街,习仲勋看到香
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 一河之隔,生活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到了 1980 年,这里的
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国家在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 B.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利用外资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 1978---1980 年(中国)。改
革开放前,宝安县逃港现象严重,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利用外资,
推动宝安县经济发展,到了 1980 年,这里的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B 项正确;
宝安县成立的是深圳特区,排除 A 项;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全方位对外开
放新格局形成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80 年,国家
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4 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
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这一战略旨在( )
A.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C.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D.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1980 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4 个经济特区,”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旨在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C 项正确;材料
没有涉及国家工业,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是进行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进入新时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知识点 3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
1、提出:20世纪 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
2、内涵: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践:
①1997年 7月 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1999年 12月 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4、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历史解释】“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史料: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时代
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未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
心始终未变。
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性原则,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
实可能的灵活性策略,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
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
往来
2、1992年 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
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 4月,汪辜会谈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 3月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
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年 11月 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 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
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习马会)
【历史解释】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史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
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
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血浓于水。
(2)经济联系: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3)正确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保障。
(4)强大国力;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5)人心所向: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6)历史借鉴;港澳回归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考向 6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典例】(2022·河北卷)1982 年 4 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
本立场。6 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
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 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结合所学,1982 年 1 月 ,邓小平刚刚把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党的一系列主张
概括成了 “一国两制”方针,1982 年 4 月,在解决香港问题时中国调研小组就拟定了“恢复主权、制度不
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得出,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
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D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香港问题的解决,A
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英国的态度,排除 B 项;1997 年香港回归是对
“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1993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
该委员会成立后,举行了 6 次全体会议,下设的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 5 个专题小组共举
行了 89 次会议;1996 年 1 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
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这些举措( )
A.加速了香港回归的进程 B.保障了香港的平稳回归
C.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扫除了祖国统一的障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
工作委员会和后续的工作,无疑为香港的平稳回归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政务、经济、
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中央政府对香港回归的高度重视和全面规划,B 项正确;香港
回归祖国的时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确定,排除 A 项;根据所学可知,香港繁荣稳定的保证是“一国两制”
的方针,排除 C 项;该委员会的工作是保障香港的平稳回归,“扫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同乡会在岛内筹建大量会馆,供奉祖先、家乡神灵
和乡贤,举办活动,团结乡谊。1987 年后,大陆官方、民间团体到台湾交流时大多会前往同乡会馆拜访,
向在台乡亲报告家乡的发展变化,送去家乡的问候。据此可知,这些会馆( )
A.承载了两岸历史文化联结 B.凸显出不同地域文化差异
C.开启了两岸直接往来局面 D.建立起两岸合作交流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 世纪后半叶中国。
据材料“供奉祖先、家乡神灵和乡贤,举办活动,团结乡谊”“大陆官方、民间团体……前往同乡会馆拜访”
可知,台湾的大陆同乡会起到了增进台湾同胞的“根祖脉”认同、促进两岸交流的作用,承载了两岸历史
文化联结,A 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同乡会充当两岸桥梁纽带,而非凸显文化差异,排除 B 项;材料未提
及通过大陆同乡会开展的交往是最早的两岸直接往来,不能得出“开启”,排除 C 项;两岸合作交流包括多
个方面、多种渠道和形式,大陆同乡会只是两岸合作交流机制的一部分,而非标志着两岸合作交流机制的
建立,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知识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
1、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内容:
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
策。
②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意义: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5、写入党章:在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时间: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2、解决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
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内容: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写入党章:在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1、时间:中共十六大以后。
2、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在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时间: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2、确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影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5、载入宪法:
①2018年 3月 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②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
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断寻找植根于中国国情与优秀文化的道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
—摘编自袁宏禹、王佳斌《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与中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成果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
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3)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的深化与发展,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理念。
(4)立足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的内在源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 2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
增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②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位里面中国占有 7席。
③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④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 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⑤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⑥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①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③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④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①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③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④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史料实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尖端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作用?
史料: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 20世纪 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
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
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
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王龙兴《集成电路应用》
(1)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3)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考向 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典例】(2024·山东卷)1979 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
防建设服务”;1984 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
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9 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
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这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因此办院方针调整为侧重基础研究和提高科研水平,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到了 1984 年,随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
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这表明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科学研
究与国家的现实需求相结合,A 项正确;虽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这次
办院方针调整的主要目的,排除 B 项;办院方针的调整主要关注的是科研方向和服务的对象,而不是人才
的流动,排除 C 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的,而办院方针的调整发生在 1979 年和 1984 年,
因此 D 项与时间线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猫和老鼠》是米高梅电影公司于 1939 年制作的一部动画片,该片一经上映便立刻风靡全
球。受此启发,1983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猫鼠动画《黑猫警长》,成为一代人的童年
记忆。由此可知中国的影视创作(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B.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
C.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 D.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83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黑猫警长》是受《猫和老鼠》启发,结合中国实际创造
出的中国人自己的猫鼠动画,表明其创作过程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动画受到
外国动画的启发,而非独创的,排除 A 项;该动画的受众是国内群众,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该动画产生
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均积极响应国
家号召,培养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企业、校办工厂。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B.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C.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不足问题 D.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
国。根据题干“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信息可知,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加
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措施,主要是为了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开拓技术市场,实现产业化,A
项正确;首次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排除 B 项;该措施有利于弥补高校科研经费不
足问题,但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不足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表述与题干时间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知识点 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对外交往
1、理念: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2、外交活动及成就
项目 宗旨(或原则) 活动(或成就)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
系框架。
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 相互尊重、公平正
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系 义、合作共赢
④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
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⑤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倡导和平共处五
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 项原则,支持联合 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
大国作用 国在国际事务中 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发挥的核心作用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 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共商、共建、共享
革与完善,积极推进 ②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
的核心理念
经济全球化 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③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3、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二、制度优越性
1、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
的先进制度。
【历史解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时代价值?
史料: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
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背景
①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
存日益加深。
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突出,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
(2)时代价值
①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1.(2024·甘肃卷)1978 年,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华,帮助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服装模特队。
1981 年,模特队在北京的公开表演引起广泛关注,登上三十多国媒体头条。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国
( )
A.与法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B.开始引领国际服饰潮流
C.服饰审美发生巨大变化 D.在国际舞台展现新风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8 年至 1981 年(中国、法国)。根据材料可知,1978 年法国帮助新中国组建模特队,1981 年,
模特队在北京进行公开表演,可见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与展现新风貌,中国积极与他国展开国际交流,展
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形象,D 项正确;1964 年 1 月 27 日,中国和法国同时发表只有两句话的建交联
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国与法国关系进入新阶段,排除 A 项;“开始”的表述
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服装模特队进行公开表演并不意味着当时中国的服饰审美发生巨大变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2024·广东卷)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
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根据材料“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
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改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以前,我
国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退休和医保制度,实质上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或单
位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开始了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为了
在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竞
争力,减少传统体制下给企业带来的包袱。1986 年,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进入由“国家—单位保障”
迈向”国家—社会保障”的标志性年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时代。这一时期,我国
社会保障见证了国企改革的快速推进,“催生”了地方社会保险试点,社会保险的基层探索、模式比较与制
度筛选成为这个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B 项正确;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排除 A 项;
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排除 C 项;乡镇企业的不断涌现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2024·浙江卷 1 月)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 年 4 月 27 日,《人民日报》刊登
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
年的第 86 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 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
“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 101 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 年,中国外贸
进出口总额增长了 3000 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7-2020 年(中国)。根据材料“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
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 年的第 86 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中小企业
孵化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 3000 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可
知,从 1957 年到 2020 年,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发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有力证明了中国以开
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经
济特区,排除 C 项;2000 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
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2023·福建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
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
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振兴中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积极读书有利于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A 项正确;读书热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读书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 B 项;读书热潮并未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排除 C 项;读书热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读书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5.(2023·辽宁卷)1981 年 5 月,沈阳市皇姑区 3 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
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1 年(中国)。根据材料“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政府对其进行了肯定,反映出思想观念得到解
放,A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行业与个体户信息,无法得知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2023·海南卷)2018 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
“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 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
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18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18 年我国中小企业在税收、GDP、技术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
大,这是因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
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D 项正确;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 B 项;材料
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排除 C 项。故选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