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PDF版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义)(PDF版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3 15:55:27

文档简介

第 18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2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考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
知识点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
考向 1 十年探索时期 ............................................................................................................................5
知识点 2 文化大革命 ................................................................................................................................6
知识点 3 伟大的建设成就 ........................................................................................................................6
考向 2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 ............................................................................................................8
考向 3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 ..............................................................................................10
考向 4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11
考向 5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12
考点二 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播.................................................................13
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与交通(选必二)..........................................................................13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与科技(选必三)..........................................................................15
考向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7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19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2024 暂无
十年探索
3 2 2023 选择题:江苏卷( 年 考)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2022 非选择题:北京卷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一些命题关键词:全面建设
2024 选择题:甘肃卷、江苏卷、安徽卷、浙江卷 1 月 社会主义、中共八大、社会
2023 选择题:福建卷、全国乙卷、浙江卷 1 月、
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伟大的建设成就 非选择题:福建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七千人大
(3 年 16 考) 选择题:福建卷、河北卷、江苏卷、北京卷、湖 会、八字方针、周恩来和邓
2022 北卷 小平的调整、“杂交水稻”“两
非选择题:全国乙卷 弹一星”、外交新局面、建交
2024 高潮、时代风尚、精神文明、暂无
现代医疗体系与 曲折探索、伟大成就、爱国
社会生活 2023 选择题:浙江卷 1 月、浙江卷 6 月、北京卷 卫生运动,复习时多关注。
(3 年 3 考)
2022 无
复习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2、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考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整体脉络】
一、初期:正确探索(1956~1957 年)
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北京)——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即将完成;1956 年毛泽
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2)内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 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期:探索中失误(1958~1960 年的“左”的错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1961)
①工业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超英赶美)
②农业大跃进:浮夸风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1)
①特点:“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典型表现:共产风
③局限性: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评价:反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严重后果:1959~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左倾错误(根本原因)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教训:
①立足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后期:调整与恢复(1960~1965 年)
1、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核心,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巩固、充实、提

2、召开七千人大会:1962 年召开,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召
开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经验总结大会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
积极的作用
3、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4、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
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
技术现代化)
【历史解释】
史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
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
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
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向 1 十年探索时期
【典例】(2023·江苏卷)1956—1957 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
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 1961 年起逐渐增加,至 1966 年,
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至 1966 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
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 年到 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
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 项正确;根据材料“从 1961 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
1964 年到 1980 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 13 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
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
影响,排除 B 项;中国开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1.1960 年,我国改革《兵役法》中关于每年在 11 月到次年 2 月定期征兵的规定,而分为夏
季、冬季两次征兵,其中夏季主要征集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分配不了工作的中专毕业生,
以及社会青年、厂矿企业等单位的职工。我国城市征兵开始成规模实施。这一变化( )
A.源于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出于开展三线建设的现实需要
C.-加速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D.意在缓解经济困难引发的压力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0 年后,我国开始在城市大规模开展征兵活动,征
兵对象则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未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工矿产业工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由于大跃进等
错误运动,导致我国经济出现困难局面,在城市开展征兵活动有利于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粮食负担等,D
项正确;此次征兵运动调整也与中苏关系恶化等国际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源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三线建设是指在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国防工业等行业的建设,材料与之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未涉
及 1960 年兵役法改革的影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2.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
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知,该讲话意在
( )
A.指导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B.为认识基本国情奠定了基础
C.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D.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56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指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方法,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D 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于 1953
年,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1956 年中共八大与 1957 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
话,为认识基本国情奠定了基础,排除 B 项;1957 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正
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知识点 2 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
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陷入混乱。
3、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文化大革命”的启示: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④制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国情。
知识点 3 伟大的建设成就
1、总体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
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2、建设成就
领域 主要成就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
工业
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
农业
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活水平 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
人才培养
成长起来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
时代精神 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
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
的数量从 1965 年的 49 个增加到 1976 年的 111 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1971
外交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4、三线建设:①概念:指的是自 1964 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 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
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②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③评价: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
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
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迅速改善民生匮乏的状况,并对环
境造成一定破坏。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运动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知识拓展】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③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增强。④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影响: ①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和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①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
中处于守势,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
击;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2、影响:
①对中国而言,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
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②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
③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
④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历史解释】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史料:从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本质来看,中国本应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由于二十年与美国敌对、二十年与
苏联敌对,中国未能充分利用它在这三角关系中的先天性优越地位。1970年末期至 80年代中国逐渐明白这
个道理,因此逐渐修正其处理与两国超级大国关系
卢子健《中国对外关系转变》
(1)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
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
(3)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
(4)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考向 2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
【典例】(2023·浙江卷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
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结合所学,50-60 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 项正确;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 B 项;1964 年
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 C 项;1995 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的重点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而 20 世纪 60~70 年代三
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则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这两个时期工业建设区位特点形成的共同缘由是
( )
A.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B.便于开展对外贸易
C.原有工业发展的基础 D.工业化布局的调整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军
事包围、外交孤立政策,东南沿海安全形势严峻,我国当时实行一边倒,东北背靠苏联,安全环境好;而
三线建设时期,中苏关系恶化,选择云贵川等西部省区,也是出于安全环境的考虑,A 项正确;云贵等地
不如东南沿海在对外贸易上有优势,排除 B 项;东南沿海的原有基础也较云贵川地区好,排除 C 项;工业
化布局的调整是表面因素,而非缘由,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从 1972 年开始,我国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大量成套设
备,包括 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纤、3 套石油化工、3 个大电站等,合同总额约 43 亿美元,这些引入的设
备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相继投产。这( )
A.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B.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C.有利于三线建设快速发展 D.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2 年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据材料“从 1972 年开始,我国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
法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大量成套设备,包括 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纤、3 套石油化工、3 个大电站等”和所
学可知,中国先后同日本、西德、美国等逐渐改善了关系,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D
项正确;我国开始实行开放政策是在 1978 年以后,排除 A 项;引进大量成套设备未涉及工业布局,排除 B
项;三线建设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
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时间不符,内容也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考向 3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
【典例】(2024·安徽卷)下图所示为 1956 年 4 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
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
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6 年(中国)。从信息区人民政府签发恢复结婚证以及“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
等标语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的举措,A 项正确;
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 B 项;材料不涉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 C 项;材料并非在讨论经济互助与
婚姻关系的稳定之间的联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1.1952 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我国开展高校
院系大规模调整。在调整中,私立大学全部并人公立高等学校,新设了 12 个工业专门学院,全国综合性大
学由调整前的 55 所减为 13 所。这一调整( )
A.服务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具有鲜明的行政主导特征 D.大力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 1952 年的中
国。根据材料“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可知,此次高等院校院
系调整由国家主导,将大学置于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体现了行政主导的特征,C 项正确;此次高校院
系调整服务于之后的国家建设,此时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 A 项;三大改造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
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村利用冬季农闲时期开展识字运动,时称“冬学”。1949 年参加
冬学的农民达到 1000 余万人,1950 年全国冬学入学农民已达 2500 万人,1951 年农村冬学入学人数增加至
4200 余万人。这( )
A.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 B.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C.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由题干中的信息“农村……开展识字运动”可知,业余教育和扫盲活动将文化知
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人民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有助于提高农民阶级的文化素
质,B 项正确;“工业化”的表述与题干中“农村”“农民”等关键词不符,排除 A 项;改革开放新时期普
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949—1951 年”,排除 C 项;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应为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4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典例】(2024·江苏卷)1980 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
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
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
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0 年(中国)。根据材料“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
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并结合所学可知,肖楠森教授问询攀枝花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
己的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凸显了他至诚
报国的情怀,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 A 项;三线建设,指的是自 1964 年起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材料未涉及三线
建设,排除 B 项;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从 1949 年 5 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担负警卫和巡逻任务。
全连官兵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 1959 年起,上海社会各界陆续开展向八
连学习的活动。1963 年,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好八连”的精神体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
C.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 D.军队国防建设现代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从 1959 年起,上海社会各界陆续开展向八连学习的活动。1963 年,国防部授予该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和所学可知,“好八连”精神体现的是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国防部号召对其学习,强调的是党的工作重心转
移,A 项正确;人民解放战争在 1949 年就已经结束,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 1953 年,与材料
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与军队国防现代化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训练】2.1949—1966 年,普通劳动者以英雄模范形象登上党报版面,其模范事迹被写入广播稿,甚
至被拍摄成电影、创作成文学和戏剧作品,这反映出( )
A.文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B.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经济建设路线逐渐成熟 D.政府强化民众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49—1966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 年至 1966 年的典型宣传,着力反映普通岗位上普通人
的不平凡事迹,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借助情感的力量使人民群众理解、拥护和支持党的主张,
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凝聚了民心和力量,即政府强化民众政治认同,D 项正确;材料描述
的是政治认同,而非文艺创作也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 AB 项;材料没有描述经济建设路线信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5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典例】(2024·甘肃卷)1959 年,容国团在第 25 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 1961
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 年代初,“乒乓外交”
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且中国队在乒乓
赛中的优秀战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70 年代,“小球转动大球”,以民促官,乒乓球成为中美关
系改善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乒乓球对
他国的影响力,排除 A 项;“实现了”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 B 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乒乓球成为我国
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是乒乓球在我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属性,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1.中国政府始终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
“殖民地”范畴,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只是在香港、澳门实行殖民统治,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1972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以 99 票对 5 票通过决议,认可中国的这一主张。此决议通过的背景是( )
A.《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粤港澳大湾区向纵深发展 D.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 年 11 月 8 日,联合国大会以九十九票对五票通过决议,
赞成中国所主张的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属于
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这为日后中、英政府间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
谈判扫清了一个障碍。这一决议通过的背景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项正确;《反分裂国家法》的颁
布于 2005 年,排除 A 项;粤港澳大湾区向纵深发展发生在 21 世纪,排除 C 项;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
第二位发生在 21 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训练】2.1950 年 5 月,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安排周恩来总理拜会了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这是中
方给予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大使的特殊礼遇。1951 年 1 月,毛泽东主席还出席了潘尼迦
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使团活动。这些外交举措(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B.立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 D.有利于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1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领导人打破外交惯例给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特殊礼遇,体现了
新中国重视发展与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重视发展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超越了意识形态,这必
然有利于加快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步伐,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D 项正确;材料所述外交举措不
足以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1953 年 12 月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所述事件与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考点二 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播
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与交通(选必二)
一、农业
1.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 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
2.食物的生产、储备与安全
(1)食物的生产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
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食物储备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粮食安全
在中共领导下,中国用不足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二、工业
1.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底)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②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③改革开放前,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2.汽车工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3.造船工业
4.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了中西部
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商业
1.城市
(1)城市化进程
(2)基础设施
2.货币——人民币
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的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 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
中国。
3.外贸
外汇储备 2018 年,外汇储备超过 3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竞争力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世贸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通道 “一带一路”
市场 广交会、进博会
2011 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 3.6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
商品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中国在海外承包的第一条高
形式
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 2014 年建成通车②电子商务
四、交通
1.改革开放前
1950 年,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1969 年,北京地铁一期完工,这是中国第一条地铁
2.改革开放后
港口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 位里面中国占有 7 席
①2019 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竣工
航空
②2019 年,中国民用航空机场共 238 个,飞机 3818 架,定期航线 5521 条
通信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 4G 同步、5G 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纲上 179)
①1988 年建成的上海沪嘉公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至 2020 年底,中国高速
陆路 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公路 ②2013 年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
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①中国自 20 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使中国进入高铁时
铁路 代,至 2020 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
②2006 年开通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桥梁 港珠澳大桥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与科技(选必三)
一、文化
1.双百方针:1956
二、卫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②60 年代-乡村医生-村镇医疗网
③大力推进计划免疫,防治传染病
④食品、药品、饮用水的安全监督
2、医疗服务体系
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3、药品供应体系
4、医疗保障体系
①60 年代把城镇职工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5、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①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
②重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建设
②建国后我国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①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②对心理的健康日益重视
三、科技
1.改革开放前(国防为主)
①1964 年 10 月 6 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改革开放后
①1997 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 6000 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
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②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2019 年,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进
行巡逻探测
④2020 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四、文化传承与保护
1.学校教育
①1949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1977 恢复高考
③1983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1995 科教兴国
2.图书馆
3.博物馆
4.文化保护
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 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5 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成为缔约国
2004 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 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1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考向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典例】(2023·北京卷)1954 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
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
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
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 项正确;在
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
育,排除 B 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训练】1.新中国初期,在长江中下游因血吸虫病造成的类似“无人村”“寡妇村”“棺材田”的现象
比比皆是。为此,至 1957 年,国家共建立了 1400 多个防治所、站、组,培训了 13000 多名防治专干、84000
多名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完善了血吸虫病防治队伍的建设。这反映了( )
A.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B.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新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D.党的领导是防疫成功的根本保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49 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国家共建立了 1400 多个防治所、站、组,培训了 13000 多名防
治专干、84000 多名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得出新中国初期为防治血吸虫病,国家动员了大量社会力量的
结论,说明新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C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组建血吸虫病防治队伍,不能就此得出
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卫生防疫事业制度建设的内容,排除 B 项;材
料未提到防疫成功的结果,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训练】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
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 1949 年的 35 岁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岁,达到了世
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A.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B.推进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C.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D.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
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 1949 年的 35
岁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知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D 项正确;材料
不能体现对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排除 B 项;“提升了国家治
理的能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023·福建卷)下表为 1952 年、1978 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
类农业机械总动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 机电灌溉面积(万 化肥施用量 农业用电量(亿
别年份 (万马力) 公顷) 公顷) (万吨) 度)
1952 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 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2 年-1978 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
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 年时则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 1952 年到 1978 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提高
了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D 项正确;1956 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
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 A 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对农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
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 B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2023·全国乙卷)图 1、图 2 分别为 1955~1956 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
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5~1956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
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
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
“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
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 项正确;1955~1956 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
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
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 C 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 197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2022·河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
1949—1959 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 750 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 19 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 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 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苏联电影的特点是政治宣传为故事前提,英雄人物是影片核心,强调宣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放映苏联电影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材料中
“新中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1949—1959 年国内放映的苏
联电影达 750 多部”说明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B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电影方面的交流,不能体
现“全面”交流,排除 A 项; “双百”方针提出于 1956 年,“一五”计划起止时间是 1953 至 1957 年,不
能涵盖 1949—1959 年,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4.(2022·福建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
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 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 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文化落后,对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
工业化,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了改变当时农村落后的面貌,党领导了一场扫盲运动。为此,各级政府根据
农村实际、结合农民生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材料中关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表述正是这一现
实的体现,C 项正确;扫盲运动是文化学习,不可能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材料也没有出现文化学习与农业
技术推广相结合的信息,排除 AD 项;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从 1986 年开始实施的,与材料中的扫盲工作无关,
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5.(2023·浙江卷 1 月)尽管全球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
的苦难。1967 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
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 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70 年代发现了青蒿素。D 项正
确;ABC 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6.(2022·江苏卷)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
年全县仅试种水稻 98.88 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
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可以看出在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
水稻,而杂交水稻作为新品种,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 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
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 B 项;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
是杂交水稻在桂东县的试种和推广,不能得出“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 D 项。故选 A 项。第 18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 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2
02 知识导图·思维领航................................................................................................2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3
考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
知识点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
考向 1 十年探索时期 ............................................................................................................................5
知识点 2 文化大革命 ................................................................................................................................5
知识点 3 伟大的建设成就 ........................................................................................................................6
考向 2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 ............................................................................................................8
考向 3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 ................................................................................................8
考向 4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9
考向 5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10
考点二 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播.................................................................10
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与交通(选必二)..........................................................................10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与科技(选必三)..........................................................................12
考向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4
04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15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2024 暂无
十年探索
3 2 2023 选择题:江苏卷( 年 考)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
2022 非选择题:北京卷 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
一些命题关键词:全面建设
2024 选择题:甘肃卷、江苏卷、安徽卷、浙江卷 1 月 社会主义、中共八大、社会
2023 选择题:福建卷、全国乙卷、浙江卷 1 月、
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伟大的建设成就 非选择题:福建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七千人大
(3 年 16 考) 选择题:福建卷、河北卷、江苏卷、北京卷、湖 会、八字方针、周恩来和邓
2022 北卷 小平的调整、“杂交水稻”“两
非选择题:全国乙卷 弹一星”、外交新局面、建交
2024 高潮、时代风尚、精神文明、暂无
现代医疗体系与 曲折探索、伟大成就、爱国
社会生活 2023 选择题:浙江卷 1 月、浙江卷 6 月、北京卷 卫生运动,复习时多关注。
(3 年 3 考)
2022 无
复习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2、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考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整体脉络】
一、初期:正确探索(1956~1957 年)
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北京)——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即将完成;1956 年毛泽
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2)内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 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期:探索中失误(1958~1960 年的“左”的错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1961)
①工业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超英赶美)
②农业大跃进:浮夸风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1)
①特点:“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典型表现:共产风
③局限性: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评价:反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严重后果:1959~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左倾错误(根本原因)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教训:
①立足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后期:调整与恢复(1960~1965 年)
1、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核心,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巩固、充实、提

2、召开七千人大会:1962 年召开,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召
开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经验总结大会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
积极的作用
3、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4、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
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
技术现代化)
【历史解释】
史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
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
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
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向 1 十年探索时期
【典例】(2023·江苏卷)1956—1957 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
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 1961 年起逐渐增加,至 1966 年,
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变式训练】1.1960 年,我国改革《兵役法》中关于每年在 11 月到次年 2 月定期征兵的规定,而分为夏
季、冬季两次征兵,其中夏季主要征集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分配不了工作的中专毕业生,
以及社会青年、厂矿企业等单位的职工。我国城市征兵开始成规模实施。这一变化( )
A.源于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出于开展三线建设的现实需要
C.-加速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D.意在缓解经济困难引发的压力
【变式训练】2.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
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知,该讲话意在
( )
A.指导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B.为认识基本国情奠定了基础
C.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D.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知识点 2 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
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陷入混乱。
3、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文化大革命”的启示: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④制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国情。
知识点 3 伟大的建设成就
1、总体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
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2、建设成就
领域 主要成就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
工业
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
农业
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活水平 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
人才培养
成长起来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
时代精神 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
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
的数量从 1965 年的 49 个增加到 1976 年的 111 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1971
外交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4、三线建设:①概念:指的是自 1964 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 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
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②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③评价: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
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
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迅速改善民生匮乏的状况,并对环
境造成一定破坏。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运动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知识拓展】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③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增强。④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影响: ①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和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①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
中处于守势,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
击;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2、影响:
①对中国而言,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
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②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
③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
④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历史解释】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史料:从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本质来看,中国本应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由于二十年与美国敌对、二十年与
苏联敌对,中国未能充分利用它在这三角关系中的先天性优越地位。1970年末期至 80年代中国逐渐明白这
个道理,因此逐渐修正其处理与两国超级大国关系
卢子健《中国对外关系转变》
(1)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
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
(3)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
(4)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考向 2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
【典例】(2023·浙江卷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
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变式训练】1.“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的重点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而 20 世纪 60~70 年代三
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则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这两个时期工业建设区位特点形成的共同缘由是
( )
A.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B.便于开展对外贸易
C.原有工业发展的基础 D.工业化布局的调整
【变式训练】2.从 1972 年开始,我国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大量成套设
备,包括 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纤、3 套石油化工、3 个大电站等,合同总额约 43 亿美元,这些引入的设
备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相继投产。这( )
A.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B.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C.有利于三线建设快速发展 D.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考向 3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
【典例】(2024·安徽卷)下图所示为 1956 年 4 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
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
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
【变式训练】1.1952 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我国开展高校
院系大规模调整。在调整中,私立大学全部并人公立高等学校,新设了 12 个工业专门学院,全国综合性大
学由调整前的 55 所减为 13 所。这一调整( )
A.服务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具有鲜明的行政主导特征 D.大力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变式训练】2.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村利用冬季农闲时期开展识字运动,时称“冬学”。1949 年参加
冬学的农民达到 1000 余万人,1950 年全国冬学入学农民已达 2500 万人,1951 年农村冬学入学人数增加至
4200 余万人。这( )
A.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 B.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C.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考向 4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典例】(2024·江苏卷)1980 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
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
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
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变式训练】1.从 1949 年 5 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担负警卫和巡逻任务。
全连官兵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 1959 年起,上海社会各界陆续开展向八
连学习的活动。1963 年,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好八连”的精神体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
C.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 D.军队国防建设现代化
【变式训练】2.1949—1966 年,普通劳动者以英雄模范形象登上党报版面,其模范事迹被写入广播稿,甚
至被拍摄成电影、创作成文学和戏剧作品,这反映出( )
A.文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B.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经济建设路线逐渐成熟 D.政府强化民众政治认同
考向 5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典例】(2024·甘肃卷)1959 年,容国团在第 25 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 1961
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 年代初,“乒乓外交”
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变式训练】1.中国政府始终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
“殖民地”范畴,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只是在香港、澳门实行殖民统治,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1972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以 99 票对 5 票通过决议,认可中国的这一主张。此决议通过的背景是( )
A.《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粤港澳大湾区向纵深发展 D.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变式训练】2.1950 年 5 月,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安排周恩来总理拜会了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这是中
方给予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大使的特殊礼遇。1951 年 1 月,毛泽东主席还出席了潘尼迦
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使团活动。这些外交举措(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B.立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 D.有利于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考点二 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播
知识点 1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与交通(选必二)
一、农业
1.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 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
2.食物的生产、储备与安全
(1)食物的生产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
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食物储备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粮食安全
在中共领导下,中国用不足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二、工业
1.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底)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②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③改革开放前,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2.汽车工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3.造船工业
4.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了中西部
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商业
1.城市
(1)城市化进程
(2)基础设施
2.货币——人民币
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的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 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
中国。
3.外贸
外汇储备 2018 年,外汇储备超过 3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竞争力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世贸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通道 “一带一路”
市场 广交会、进博会
2011 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 3.6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
商品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中国在海外承包的第一条高
形式
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 2014 年建成通车②电子商务
四、交通
1.改革开放前
1950 年,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1969 年,北京地铁一期完工,这是中国第一条地铁
2.改革开放后
港口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 位里面中国占有 7 席
①2019 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竣工
航空
②2019 年,中国民用航空机场共 238 个,飞机 3818 架,定期航线 5521 条
通信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 4G 同步、5G 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纲上 179)
①1988 年建成的上海沪嘉公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至 2020 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
陆路 居世界第一
公路 ②2013 年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
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①中国自 20 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使中国进入高铁时代,至 2020
铁路 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
②2006 年开通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桥梁 港珠澳大桥
知识点 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与科技(选必三)
一、文化
1.双百方针:1956
二、卫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②60 年代-乡村医生-村镇医疗网
③大力推进计划免疫,防治传染病
④食品、药品、饮用水的安全监督
2、医疗服务体系
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3、药品供应体系
4、医疗保障体系
①60 年代把城镇职工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5、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①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
②重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建设
②建国后我国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①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②对心理的健康日益重视
三、科技
1.改革开放前(国防为主)
①1964 年 10 月 6 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改革开放后
①1997 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 6000 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
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②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2019 年,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进
行巡逻探测
④2020 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四、文化传承与保护
1.学校教育
①1949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1977 恢复高考
③1983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1995 科教兴国
2.图书馆
3.博物馆
4.文化保护
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 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5 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成为缔约国
2004 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 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1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考向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典例】(2023·北京卷)1954 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
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
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变式训练】1.新中国初期,在长江中下游因血吸虫病造成的类似“无人村”“寡妇村”“棺材田”的现象
比比皆是。为此,至 1957 年,国家共建立了 1400 多个防治所、站、组,培训了 13000 多名防治专干、84000
多名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完善了血吸虫病防治队伍的建设。这反映了( )
A.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B.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新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D.党的领导是防疫成功的根本保证
【变式训练】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
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 1949 年的 35 岁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岁,达到了世
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A.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B.推进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C.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D.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2023·福建卷)下表为 1952 年、1978 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
类农业机械总动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 机电灌溉面积(万 化肥施用量 农业用电量(亿
别年份 (万马力) 公顷) 公顷) (万吨) 度)
1952 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 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2023·全国乙卷)图 1、图 2 分别为 1955~1956 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
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2022·河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
1949—1959 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 750 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 19 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 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 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
4.(2022·福建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
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 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 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5.(2023·浙江卷 1 月)尽管全球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
的苦难。1967 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
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6.(2022·江苏卷)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
年全县仅试种水稻 98.88 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
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