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1 12: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上5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红色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这五篇课文,分别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这五大历史背景关联。学习本单元课文,适逢国庆75周年,借着这样一个背景,正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重温革命岁月,聆听历史回声,了解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为此,可以对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顺序稍作调整:从国庆75周年引入,先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感受75年前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然后再先后学习《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了解无数革命先烈是如何用生命和热血缔造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在五篇课文学习之后,是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演讲。教材演讲的主题,与本单元的红色主题不吻合,这是一大缺陷。因此,不妨将演讲的主题改为“向革命先烈致敬”。这样的单元学习内容重构,既尊重了教材,又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既注意群体的描写,也注意个体的刻画,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烘托场面,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习作《多彩的活动》,则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的编排,使阅读与习作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从阅读中习得的表达经验,可以进一步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高度概括凝练的文字,再现了红军长征史诗般的历程。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气势,总领全诗,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其中,“不怕”二字铿锵有力,语气坚定;“万水千山”一词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只等闲”则笔锋一转,表达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和敌人、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以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五岭和乌蒙山为典型事件,通过“逶迤”与“腾细浪”、“磅礴”与“走泥丸”两组意象的鲜明对比与极度夸张,把红军藐视困难、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可谓想象绝妙,意境高远。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则以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为典型事件,通过“云崖暖”与“铁索寒”两个意象,一“暖”一“寒”,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又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智勇双全、不可战胜。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更喜”承接前面所写,进一步体现红军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尽开颜”更是写出了红军战胜困难和敌人、胜利在望的喜悦心情。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对仗工整,用词精当,短短56个字,就把二万五千里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显示出了诗人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能背诵并且默写这首诗。
2.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阅读有关补充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律诗的一些格律知识,了解课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4.拓展阅读,激发阅读革命领袖毛泽东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律诗的一些格律知识,了解课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揭示课题,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1.单元勾连,导入本课。
通过课文《开国大典》的学习,我们感受了75年前新中国诞生时盛大、隆重的场面,体会到了人们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甚至牺牲了生命。让我们重温革命岁月,聆听历史回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长征》。
2.图文结合,了解长征。
(1)学生先说说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2)课件呈现图文,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撤出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历时两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在长征胜利的前夕,伟大领袖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揭示课题:七律·长征
指出: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毛主席采用了古代七言律诗的写法。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4.出示简介,再次了解毛主席。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新中国开国领袖,一代伟人,被人们敬称为“毛主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诗人、书法家。
学习活动一 通读感知,读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了解律诗的有关格律知识。
(1)两句一联,总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格律诗讲究押韵,找找这首诗的韵脚。
(3)格律诗还讲究对仗,找找这首诗中的对仗句。
2.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感受朗读的节奏与停顿。
3.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停顿。
3.交流读诗的初感受。
学习活动二 品味诗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
(一)品味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会。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整首诗是围绕哪一联来写的呢?请用双横线画出来。
2.从字面上理解这一联诗句的意思,联系以下词句重点指导理解“等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他不是等闲之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长征真的是普通、平常的吗?它到底有多难?
呈读资料,感受远征之难: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15个省份,总里程超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其中五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红军长征途中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天上有敌机,红军始终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八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全军仅剩不到八千人。
4.质疑促思:长征如此艰难险阻,牺牲如此巨大,为何还说“若等闲”?
交流中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红军战士藐视敌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样的精神和气概。
6.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呢?
(二)品味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联诗句,写了长征中的哪两个事件?
2.借助图片,说说“五岭逶迤腾”“乌蒙磅礴”的画面。
逶迤:形容五岭连绵起伏。磅礴:形容乌蒙山高大雄伟。
3.如此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又是什么呢?
(1)通过简笔画帮助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意思。
(2)发现夸张的手法,体会夸张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极度夸张,充分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红军的英雄气概。
(三)品味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联诗句,写的又是红军长征中的哪两个著名的事件?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借助图文、视频资料,了解这两个事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引导发现诗句中“暖”与“寒”的对比,体会含义:
暖: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心情,体现了红军的“智”。
寒:写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体现了红军的“勇”。
一暖一寒的对比,表现了红军智勇双全、藐视敌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这联诗句。
(四)品味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尾联写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什么事件?(翻越千里岷山)。
2.看图,展开想象:红军在翻越千里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
3.翻阅千里雪山,是如此的艰险,喜从何来?
交流讨论,明确:(1)岷山位于四川北部与甘肃交界的地方。红军翻越千里岷山之后,意味着彻底摆脱了敌人,长征胜利在望;(2)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回顾全诗,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读出磅礴气势。
学习活动三 整体观照,了解“以点带面”的写法
1.再次回顾梳理这首诗中所写到的五个事件。
2.交流讨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整整一年,途经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与敌人战斗380余次。可是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只选择写这五个事件呢?
引导明确: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写法。“万水千山”是“面”,从整体上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是五个“点”,是长征“万水千山”中的典型事例。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语言简练,却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活动四 拓展学习,感受伟人诗词的独特魅力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创作了许多革命诗词。
1.拓展学习《菩萨蛮·大柏地》
(1)了解创作背景:《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2)自由朗读,交流阅读感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革命豪情。
2.拓展学习《清平乐·六盘山》(根据班情学情选学)
(1)了解创作背景:《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长征胜利在望时,毛主席写下的一首词。
(2)朗读体会,交流阅读感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强烈推荐阅读整本书《长征》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革命理想的远征。红军队伍转战大半个中国,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为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你想了解长征中的更多感人事迹吗?强烈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这本《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