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北方平原地区与南方丘陵、山区的村落分布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核心归纳 不同地形区聚落的分布
地区 高原地区 山区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长的河漫滩平原上 分布于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沿河发展,形成河流聚落带;或沿海岸发展
原因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且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影响深刻)、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②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络状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核心归纳 山区交通线布局的原则及原因
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铁路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③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新疆段)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1.[区域认知]两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综合思维]试从地形角度,分析山区和平原的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3.[综合思维]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的村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原因是什么?
(2024·福建宁德期中)展线是一种用于爬坡的铁路线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新关角隧道开通后,关角展线群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新关角隧道。读图完成1~2题。
1.关角展线群成为我国展线最密集的地方,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经济 D.技术
2.新关角隧道的开通,主要得益于( )
A.地质灾害的减轻
B.机车牵引技术的发展
C.经济水平的提高
D.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合理的、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例如修筑梯田;也有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如毁林开荒。
核心归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产生的影响
丘陵地区修建梯田 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土保肥
修筑堤坝 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影响和改变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 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 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采石、采矿 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人类活动 产生的影响
破坏植被 会加速地表侵蚀
植树种草 能减缓地表侵蚀的速度
大量引用河水 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营造防护林 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山东半岛蓬莱沿岸水下2 m处有一片浅滩沙坝(如下图),沿岸的村庄一般不受海浪威胁。1985年以来,为整治航道,该地不断开挖水下浅滩,1990年发生了两次大风浪,造成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并冲毁民房和农田。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海岸被严重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浪较大 B.人工挖沙
C.海运发展 D.海岸脆弱
2.1990年大风浪后,该侵蚀强烈岸段首选的防御措施是( )
A.修建护岸设施 B.海岸植树造林
C.海滩营造植被 D.硬化海滩
(2024·甘肃兰州期中)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回答3~4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4.修筑梯田显著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课时对点练 [分值:72分]
(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2024·四川眉山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宫室遗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 ②河流左岸 ③被堆积的河岸 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利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24·湖北仙桃期末)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一条叫盘龙古道的公路,盘旋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全程30千米的公路上,有超过600个“S”弯道,犹如一笔勾勒出的山画墨宝。完成5~6题。
5.盘龙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连接更多的居民点
B.减少路面面积
C.便于游客观赏
D.降低路面坡度
6.如今许多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而不采用“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性能的提高 B.减少耕地的占用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减少投资成本
下图为“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 D.填海造陆
8.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主要是(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②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选择题9~15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2023·江苏南京月考)挂壁公路(下图)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为了方便施工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挂壁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还产生了“特殊效应”,使挂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据此完成9~10题。
9.挂壁公路旁开侧窗,但在侧窗之间保留侧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施工量 B.防止山体崩塌
C.降低施工难度 D.降低投资成本
10.挂壁公路产生的“特殊效应”最可能是指( )
A.改变当地生态环境
B.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C.创造新的旅游景观
D.促进当地资源开发
(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1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15.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16.(2024·上海市月考)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甲、乙、丙三幅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并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6分)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6分)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 图1为山区的聚落,图2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的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的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
答案 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3.
答案 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可避免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关角展线群所经地区地形崎岖,地势高差较大,因此需要展线爬坡,以降低坡度,保障铁路运行安全,A正确。第2题,新关角隧道相对于关角展线而言,直接穿越了山脉,增加了建设难度,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作为保障, D正确。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海底的浅滩沙坝具有消减海浪的作用,而整治航道时,该地不断开挖水下浅滩,由此导致浅滩沙坝防波作用减弱,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题干限定条件“1990年大风浪后”“侵蚀强烈岸段”“首选”可知,修建护岸设施是短期内可采取的最有效的防御风浪措施,海岸植树造林和海滩营造植被对海岸的防护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发挥,硬化海滩容易破坏生态环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4题,梯田的修筑显著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课时对点练 [分值:72分]
(选择题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③处为山坡鱼鳞坑的上部,在此处植树与鱼鳞坑相配合,有利于水分和土壤的保持。第2题,鱼鳞坑减缓了水速,有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的沉积。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宫室遗址位于河流的右岸;从理论上讲,位于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明显,但由于该遗址位于河流的曲流处,受离心力的影响,常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宫室遗址位于被堆积的河岸。第4题,村落沿河谷分布,一方面有利于取水灌溉;另一方面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以减小线路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D正确;连接更多的居民点、便于游客观赏都不是盘龙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A、C错误;公路修建成“之”字形,会增加路面面积,B错误,所以选D。第6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凿隧道与铺设高架桥技术越来越先进,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故如今许多山区的高速公路不采用“之”字形,C正确;汽车性能的提高与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无关,A错误;山区耕地少,B错误;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会增加桥隧占比,增加施工难度,从而增加投资成本,D错误。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上海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流水挟带的泥沙增多,泥沙堆积速率大于海浪侵蚀速率。第8题,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说明泥沙来源减少,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减轻。植树造林,有利于水土保持,①正确;水利工程建设会拦截泥沙,②正确;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线向陆方向移动,与实际情况不符,③错误;人类开发利用滩涂与海岸线变动速度减慢无关,④错误。故选A。
(选择题9~15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没有打穿所有侧壁是为了减轻工程建设对山体的破坏,保证山体的稳定性,防止山体崩塌,B正确。在侧窗之间保留侧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投资成本,但不是保留侧壁的主要原因,A、D错。保留侧壁不会降低施工难度,C错。第10题,挂壁公路选址独特,建设后形成惊险、刺激、独特的旅游资源,创造了新的旅游景观,C正确。挂壁公路的建设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也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的开发,但这些均是挂壁公路建设后形成的“一般效应”,不是其“特殊效应”。故选C。
答案 11.A 12.A 13.C
解析 第1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正确;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年降水量并不丰富,B错误;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第1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a、b、c三处均接近河流,d处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从防洪角度来看,b、c两处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处地势较高,受山洪影响较小,排除B、C,故选A。第13题,森林可有效涵养水源,该地空间格局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能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地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③错误。故选C。
答案 14.D 15.B
解析 第14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山麓地带,乙地位于山脉西北坡山麓地带,两者皆为山麓地带,植被相似,但坡向不同,甲地位于阳坡,乙地位于阴坡,A、C错误,D正确;甲、乙两地所在的山麓地带皆离山谷中的河流较远,B错误。第15题,根据左图可知,建筑物北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建筑物所在地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结合右图可知,建筑物南侧分布有大量农田,地势相对低平,故选B。
16.答案 (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墚、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且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黄土地貌塬、墚、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