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6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65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12 14: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课程标准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标解读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明白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 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分析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区域认知 能够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对该地区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评估人类对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地理实践力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形地貌的科学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人地关系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
人地协调观 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核心素养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探究-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
河南辉县郭亮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背靠高山,前临绝壁,一条长约2000米的巨大悬崖隔开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
自1972年开始,村民们花了5年多时间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长约1300米的挂壁公路郭亮洞,终于打开了村庄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如今,郭亮村已成为知名旅游地,当地独具特色的村落和民风民俗,吸引着各地艺术家前来创作。
探究-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
1.挂壁公路开凿前,郭亮村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当地村民的活动,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该地位于太行山深处,山高坡陡,险峻的地形限制了该村与外界的联系,也限制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
2.一条公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议一议,挂壁公路的开凿对郭亮村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据此讨论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促进了该地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拓宽了该地的旅游市场,促进其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ONTENTS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阅读-半坡村落
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建于距今6800-6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阶地上,建造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
阅读-半坡村落
该遗址表明,当时的村落已经有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公共活动区、制陶区、墓葬区、防御壕沟等。在我国,类似的遗址还有许多。这些遗址大都坐落在河流阶地上,这说明先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已充分考虑到地形和水源对聚落的影响。
活动-聚落形成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1.读图 2-52、图 2-53,完成相关任务。
(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左图是山区聚落,右图是平原聚落。
山区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地区;
平原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型、棋盘状。
北方平原地区
村落规模较大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聚居人口较多
南方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
村落规模较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人口较少
活动-丽江古城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在滇西北纳西族聚居地,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活动-丽江古城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丽江古城北面和西面有山地阻挡西北寒冷气流,且其纬度相对较低,因此冬无严寒;
夏季因其坐落于云贵高原,地势相对较高,夏无酷暑。
活动-丽江古城
(2)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地形平坦,利于聚落建设。
地势较高,北、西两面依山,可阻挡冬季风;
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进入;
同时,小盆地地形也有利于源于玉龙雪山的水源在此汇聚,方便居民用水。
活动-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
3.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绿洲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
活动-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
3.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塔里木盆地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和水源的影响,城镇大多数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冲积扇、洪积扇上。这些地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流经,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有利于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发展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线建设,而交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许多。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活动-我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1. 图2-57反映了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
第二级阶梯次之,
第一级阶梯最小。
活动-我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1. 图2-57反映了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第三级阶梯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此地工业、农业、聚落和人口集中,同时该地建设交通线路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
第二级阶梯海多在1000-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与第三级阶梯地区相比自然条件较差,工农业发展条件较差,聚落分布较稀,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第一级阶梯由广阔的青藏高原组成,平均海拔 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有广阔的无人区,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大、成本高。
活动-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
2.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的地形区,交通线路布局方式不同,交通线路形态也各有差异。读图 2-58,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活动-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
四川省西部为山地高原地形,地势起伏大,线路布局主要考虑避开高大山脉,减缓道路坡 度,多沿山谷延伸,且沿线地区人口、城镇少,经济活动少,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所以 线路少且多是过境的,呈线状分布;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分布受地形影响较 小,布局主要考虑连接城镇,方便人们出行,盆地内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建设难度 小,所以线路多,呈网状分布。
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需要翻山越岭时,为减低道路的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地区。
2、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阅读-蜀道如今变通衢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不便,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在历史上,出入四川盆地主要依赖南、北两条线路。
北线剑阁蜀道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穿越米仓山,再往汉中去的山路,以“剑门天下险”闻名;
南线出夔门,经长江三峡,到达湖北,以“夔门天下雄”著称。
四川广元剑门关的猿猱[náo]道
如今,随着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西成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四川盆地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阅读-蜀道如今变通衢
从四川雅安到西昌,全长240千米,于2012年4月全线通车。雅西高速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线路展布于崇山峻岭之间,平均每向前延伸1千米,海拔就上升7.5米,被称为“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
西成高铁全长658千米,于2017年12月全线开通运营,是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自西安南下,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平原、巴山山脉,进入四川盆地到达成都,全程运行时间约4小时。
成贵高铁从成都到贵阳,全长632.6千米,被称为“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2019年12月建成通车。这两条铁路的建成,将大幅度加强四川盆地与西北地区和华南沿海的交通联系,促进巴山蜀水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
活动-兰州交通布局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活动-兰州交通布局
1. 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 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的走向。
3. 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兰州所在区域,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城市布局沿黄河分布。
活动-兰州交通布局
1. 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 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的走向。
3. 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受地形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兰州市城区主干道应呈东西走向。
地形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形态、密度、分布、规模。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
填海造陆
开挖河道
修筑梯田
修建水库
阅读-云南省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南部。
元阳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民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画,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民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画,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梯田与水土保持
1.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修梯田后,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面上,田地的坡度减小,水的流速减慢,侵蚀作用减弱;同时田埂稍高于梯田面,使水肥不易流出,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山东半岛蓬莱沿岸水下2米深处有一片浅滩,它是全新世(距今1.17万年至现在)以来形成的落潮流三角洲的浅滩边缘坝。
该坝使北偏东方向的波浪31%在浅滩上破碎,能量衰减77.8%,对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起到保护作用。蓬莱西庄自1500年建村以来,从未受到过海浪威胁。
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为整治航道,自1985年以来不断开挖水下浅滩,至1990年浅滩水深达2.6-3.1米,个别地方深达4米,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1990年1月29-30日和2月23-24日的两次大风浪,就造成海岸线后退20米,并冲毁民房24间和农田300多亩。
(1)简述材料中海岸被严重侵蚀的原因。
该地风浪大,尤其是冬春季节在偏北风的影响下风浪对沿岸的侵蚀作用明显;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潮位抬高,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大;
浅滩被开挖,深度加深,丧失防浪作用,因此该地海岸被严重侵蚀。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有人认为,有时对地表形态的微小改变,所引发的灾难往往意想不到。你认同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认同;地表形态的稳定是自然地理环境稳定性的一部分,有时候对地表形态的微小改变就很有可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稳定造成一定的破坏,所引发的灾难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正如材料中的人工挖沙就使得水下浅滩失去了防浪作用,所造成的海岸线后退和房屋冲毁就是对地表形态微小改变所引发的灾难。
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上网查找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中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1960年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损害了湖泊自然资源,破坏了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使城市地表下陷,可以使丰饶的土地贫瘠沙漠化,可以使水土流失。当然,如果科学有效的对地表形态进行合理改造也可以使荒山披上绿衣,可以与沙漠争夺土地。
- 板书设计-
随堂
巩固
(2024·福建宁德期中)展线是一种用于爬坡的铁路线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新关角隧道开通后,关角展线群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新关角隧道。读图完成1~2题。
1.关角展线群成为我国展线最密集的地方,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经济 D.技术
【解析】据图可知,关角展线群所经地区地形崎岖,地势高差较大,因此需要展线爬坡,以降低坡度,保障铁路运行安全,A正确。
A
(2024·福建宁德期中)展线是一种用于爬坡的铁路线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新关角隧道开通后,关角展线群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新关角隧道。读图完成1~2题。
2.新关角隧道的开通,主要得益于(  )
A.地质灾害的减轻 B.机车牵引技术的发展
C.经济水平的提高 D.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
【解析】新关角隧道相对于关角展线而言,直接穿越了山脉,增加了建设难度,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作为保障, D正确。
D
(2024·甘肃兰州期中)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回答3~4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B
(2024·甘肃兰州期中)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回答3~4题。
4.修筑梯田显著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A
【解析】梯田的修筑显著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2024·四川眉山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宫室遗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  ②河流左岸
③被堆积的河岸  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D
【解析】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宫室遗址位于河流的右岸;从理论上讲,位于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明显,但由于该遗址位于河流的曲流处,受离心力的影响,常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宫室遗址位于被堆积的河岸。
【解析】村落沿河谷分布,一方面有利于取水灌溉;另一方面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2024·四川眉山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6.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利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解析】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以减小线路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D正确;连接更多的居民点、便于游客观赏都不是盘龙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A、C错误;公路修建成“之”字形,会增加路面面积,B错误。
(2024·湖北仙桃期末)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一条叫盘龙古道的公路,盘旋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全程30千米的公路上,有超过600个“S”弯道,犹如一笔勾勒出的山画墨宝。完成7~8题。
7.盘龙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连接更多的居民点 B.减少路面面积
C.便于游客观赏 D.降低路面坡度
D
【解析】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凿隧道与铺设高架桥
技术越来越先进,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故如今许多山
区的高速公路不采用“之”字形,C正确;汽车性能的
提高与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无关,A错误;山区耕地少,B错误;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会增加桥隧占比,增加施工难度,从而增加投资成本,D错误。
8.如今许多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
而不采用“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性能的提高 B.减少耕地的占用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减少投资成本
C
9.(2024·上海市月考)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甲、乙、丙三幅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并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6分)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墚、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且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6分)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黄土地貌塬、墚、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