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牛顿有一天,他正坐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熟苹果掉下来,砸到他的头上。他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这时,牛顿就想到一个问题:当把球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不一直向上升去,而总是向下落呢?牛顿捡起苹果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过了很久,牛顿终于解答了这个问题,并由此推算出一个公式,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童年的瓦特体弱多病,胆子又小,常喜欢一个人玩,但爱动脑筋。
有一天,他看见水壶里的沸水忽然掀起壶盖,发出“噗噗”声,就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壶盖会跳动?”奶奶告诉他,这是壶里水蒸气的力量。小瓦特心里想,蒸汽的力量可真大,要是能利用它就好了!这件事启发了他对蒸汽机的发明。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19 怀疑与学问
一、语言目标
1. 细读课文,梳理论点、论据,学习常见论证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清晰阐释文章的
论证思路。
2. 对比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概括常见议论文论证思路结构模式。
二、思维目标
1. 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论证思路,逐渐提高概括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辨能力。
三、价值目标
对文中的论证逻辑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对古史传说经历的考察和研究。
虚妄( ) 墨守( ) 停滞( )
程颐( ) 譬如( ) 塾师( )
懒惰( ) 腐草为萤( )
盲从 折扣 大儒 流俗 不攻自破
zhì
yí
pì
yínɡ
duò
shú
wànɡ
mò
不攻自破: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腐草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环节一 回顾议论文要素
论点 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的特点:
(1) 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 明确的判断。
(3) 句子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论据 定义:支撑论点的材料,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道理论据: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
论证 定义: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用材料证明论点科学、合理、正确。
论证方法主要有:
1.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名言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3.用正反两方而的观点或论据作对比,突出强调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4.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默读课本
导思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导思2:本文的二、三部分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中心论点
结构安排
导思3. 为什么说“怀疑”是创新的基本条件?
内容理解
导思4.为了论述“怀疑”与“创新”的关系,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关键词:
怀疑精神
环节二 梳理文章的结构
1、文章标题为“怀疑与学问”,请找出能阐明“怀疑“与“学问“关系的句子。并思考其包含几层关系,
明确中心论点,填写下表,梳理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
分论点1: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分论点2: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启示:关注过渡句
2、理清层次,辨别方法。课文观点鲜明深刻,以两个分论点作支撑,同学在梳理文章结构时,发现每一个分论点下还有小观点和材料对其作支撑,就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分论点1
(辨伪去妄)
第四段 对于传说都应该 经过怀疑
第五段 。
书本和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分论点2
(建设新学说)
第一方面: 。
第二方面:怀疑中完善学说
怀疑中发展学问
3、全文结构图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
分论点1
(辨伪去妄)
第四段 对于传说都应该 经过怀疑
第五段 书本和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分论点2
(建设新学说)
第一方面:怀疑中发展学问
第二方面:怀疑中完善学说
吸收知识,是基础
建设新学说,是升华
由浅入深
逐层递进
环节三 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1、阅读第四段,画出文中表明本段论点的句子,试着分析作者是如何完成论证过程的。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讲道理
举例
举例
分论点
摆事实
小结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反面
正面
举例
第一方面
分论点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正面
反面
第二方面
分论点2
(建设新学说)
第一方面:怀疑中发展学问
第二方面:怀疑中完善学说
论据:①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
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②戴震发问
笛卡尔怀疑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论据:常抱怀疑的态度,人类文化也
就会进步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第6段说“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请参考文中的例子,补写2—3个事实论据。
拉瓦锡质疑“燃素说”,由此发现了氧气和燃烧的原理;爱因斯坦质疑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不适合高速运动,由此发现了描述空间扭曲的相对论;熊彼特质疑“剩余价值”学说,由此奠定了一百多年的企业家精神理论,促成了美国经济持久的繁荣。
环节三 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根据上面的论证思路结构图,按照下面的句式,用一段通顺流畅的话,概括全文论证思路。
句式示例: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开头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观点:治学须有怀疑精神。
接着阐释缘由:因为多数事实和证据只靠别人的传说,不能轻信,要质疑,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例子,论证“我们若能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的论点。
之后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首先,“书本和学问”,都要“怀疑”“思索”“辨别”,才能形成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论述,本书、学问如不经过“怀疑”“思索”“辨别”这样的推究,就是“盲从”“迷信”,并引用孟子的话进行解释作结。
最后 从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进行论证,使论述视野和深度得以打展深化。然后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质疑《大学》的事例,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本文立论有深意,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鞭辟入里,论述有理有据,详略得当,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和说服力,对做学问者和谋求进步者都有着很强的启发作用。
环节四 体会议论文语言特点
1、仔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问题:
“一切”和四个“常常”可删去吗?
“一切”表适用范围,“所有”之意,但比“所有”更多强调意味。前面已经充分论证了“怀疑”是“一切做学问的基本条件”,所有学问家都应该具备这思维品质。
“常常”表频率,“经常”之意,强调学问家常做的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问题:
文中四个“常常”开头的断句,可以任意调换顺序吗?说说你的理解。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讲道理论证的语言特点:
有力量
准 确
严 谨
严 密
有逻辑
讲道理
论证
【 甲】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乙】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字东原,安徽屯溪人,他既是乾嘉考据学久负盛名的“皖派宗师“,又是在儒学内部最早批判“以理杀人”的思想家。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本土资源,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一次,他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先生,《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先生答:“《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又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先生无以言。
2、比较阅读两文,思考:可以用乙文取代甲文作为论据吗?
不可以。议论文用事实是为了论证作者观点,所以,对事实记叙必须用简洁的文字来概述,点到为止。记叙文的事实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对事实必须进行详细的叙述,而且必须具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如果不注意这种区别,在议论文中对事实过多的叙述,必然冲淡文章的观点,而记叙文中的事实记叙太简略,文章必然干瘪。
摆事实论证的语言特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我们在怀疑中求学问,在学问中质疑问,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