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 能 全章习题课件 (共5份打包) 人教版(2024) 九年级全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内 能 全章习题课件 (共5份打包) 人教版(2024) 九年级全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11 11:27:27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2022年版)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 1.(重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重点)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重难点)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4.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P11~P13,可知:
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   .
二、比热容
2.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与它的   和   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升高的温度 
 质量 
 热量 
 不同 
3.符号:   .
4.单位:  ,符号:   .
5.比热容的表达式:c=(Δt表示   的变化量).
6.水的比热容为   ,表示质量为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
 4.2×103 J 
 1 ℃ 
 1 kg 
 4.2×103 J/(kg·℃) 
 温度 
 J/(kg·℃) 
 焦每千克摄氏度
 c 
7.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一般也
 ,即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的   和   有关.
 状态 
 种类 
不同 
 不同 
(1)实验器材:水、食用油、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秒表、
天平、   、烧杯.
(2)实验中,使用天平的目的是 .
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
【例1】[教材重点实验]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本领”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温度计 
知识点一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3)选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每秒钟吸收的   相同.实验通过   (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转换法 
 加热时间的长短 
 热量 
①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
   有关.
(4)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质量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②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越长的物质,吸热能力越   .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强 
③分析第2、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温度变化值越大的物质,吸热能力越   .
 弱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5)实验时,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加热相同的时间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物质的吸热能力.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6)在水沸腾前,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更长,说明   的吸热能力更强,
物理学引入   来表示不同物质在
这种性质上的差异.
 比热容 
 水 
 控制变量法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 
【例2】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   乙液体吸收的热量;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  _
(前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其中吸热能力更强的是   液体.
 乙 
 等于
 小于 
(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有两种方法:
①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多少,温度升高得快,说明吸热能力弱,温度升高得慢,说明吸热能力强.
②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需加热时间的长短,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长,说明吸热能力强,加热时间短,说明吸热能力弱.(要用相同的热源)
(2)本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知识点二 比热容
【例3】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它的物理意义是
 的水在温度升高   时,吸收的热量是 ;若将一杯温度为15 ℃的水加热到80 ℃,则比热容将  _
(选填“改变”或“不变”).
 不变
4.2×103 J
 1 ℃ 
1 kg 
A.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B.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放出相同的热量,铜块降低的温度多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 ℃,水吸收的热量多
【例4】[教材表格]小红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D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1]
水 4.2×103 干泥土 0.84×103
冰 2.1×103 铜 0.39×103
煤油 2.1×103 铅 0.13×103
(1)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物体是否吸放热、质量大小、温度高低无关.
(2)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大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得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大的,吸(或放)热较多.
【例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就越大.( )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
(3)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
(4)物质种类不同,比热容一定不同.( )


易错点 对比热容的概念理解


A.A的比热容大于B的比热容
B.加热t min时,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少
C.加热t min时,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
D.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重难点 与比热容相关的图象
【例6】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方法点拨:(1)等温分析法:作一条垂直于温度轴的直线,表示升高相同的温度,来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所需的加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比热容越大.
(2)等时分析法:作一条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加热时间相同,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得越少,比热容越大.
(1)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整   (选填“A”或“B”)的高度,此时酒精灯应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
 点燃 
1.[粤沪版教材图片]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某液体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某液体的吸热能力.
 A 
(2)实验中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目的是控制水和液体的
   相同.
(3)实验是通过   (选填“加热时间”或“温度计的示数”)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   来判断物质的吸热能力.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 
 质量 
(4)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某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某液体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_____
(选填“某液体”或“水”)的吸热本领更强.
 水 
 快 
2.下列各种情况中,物质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水凝固成冰
C.6 ℃的水变成4 ℃的水
D.将铁块挫成铁球
B
3.(2023深圳期中)已知冰的比热容是2.1×103 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蓖麻油的比热容是1.8×103 J/(kg·℃),现使质量相同的冰、水、蓖麻油都从0 ℃升高到10 ℃,吸热最多的是( )
A.冰 B.水
C.蓖麻油 D.无法判断
A(共19张PPT)
(2022年版)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和热量. 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1.(重点)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重点)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3.(重点)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4.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阅读教材P7~P10,可知:
一、 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能和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   ,符号: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相同.
 J 
 焦耳 
 分子势 
 动 
3.特点: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   .
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   ,温度升高时内能  .
4.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   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   和分子之间的
   情况有关.
 相互作用 
 热运动 
 机械运动 
增加 
 减少 
 内能 
二、 物体内能的改变
5.(1)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逐渐感觉暖和,热水袋慢慢凉下来;
(2)热量定义: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   的多少,叫做热量;
(3)热量的符号是Q,单位是   ;
(4)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得越   .
 大 
 焦耳(或“J”) 
 能量 
 热传递 
6.   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摩擦生热,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后两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总结: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①   ;②   .
 做功 
 热传递 
 减小 
 增大 
 做功 
知识点一 内能
【例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的物体没有内能
B.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C.高温物体的内能一定比低温物体的大
D.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D
【例2】质量相同的0 ℃冰、0 ℃水、0 ℃水蒸气中,它们的内能( )
A.冰的内能最大,水蒸气的内能最小
B.水蒸气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
C.一样大
D.水的内能最大
B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一定时,同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①质量;②温度;③状态等;
(3)比较物体内能大小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知识点二 物体内能的改变
【例3】[教材图片]2023年12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早起锻炼的小丽和小军冻得伸不出手.于是小丽把手放在嘴边“哈气”取暖,小军快速搓双手取暖,如图所示.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来看,小丽是通过
 来增加手的内能的,该过程发生了能量的  _ (选填“转化”或“转移”);小军是通过   来增加手的内能的.
 做功 
 转移
热传递 
【例4】[教材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当迅速压下活塞时,可观察到筒内硝化棉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活塞对   做功,使它的
   能增加,温度   ,达到了硝化棉的着火点.
 升高 
 内 
 空气 
辨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例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D.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易错点 对内能、热量、温度的辨析
B
【例6】生活中的“热”的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   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   增加.热传递的“热”是指
   .(均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
 热量 
 内能 
 温度 
易错辨析:(1)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反之亦然;(2)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做功),反之亦然;(3)热量是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热量,可以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1.[粤沪版教材图片]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则四只烧杯中,内能最小的是   杯中的水,内能最大的是   杯中的水,无法比较内能大小的是   两杯中的水.
 乙、丙 
 丁 
 甲 
2.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搓手取暖 B.用冷水冷却热鸡蛋
C.钻木取火 D.磨刀时刀的温度会升高
B
A.打气时,瓶内空气内能减小
B.打气时,瓶内空气温度降低
C.瓶内的“白气”是水蒸气
D.瓶塞跳起时,瓶塞机械能增大
3.[教材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会看到瓶内出现“白气”.下面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D
4.夏季,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交警会强制一些重型汽车在降温池里停留一会,如图所示.这是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通过   的方式增加轮胎的内能,使轮胎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轮胎停在水中,是通过   的方式减少内能,降低温度,以保行车安全.
 热传递 
 升高 
 做功 
5.我们在珠海的老市场常常能听见“铲刀,磨铰剪——磨铰剪,铲刀”的吆喝声.请你分析:磨刀过程中刀很热是利用   的方式来改变菜刀的内能,为了把刀降温,往往向刀上浇凉水,这是通过   的方式来改变刀的内能;在用第二种方式改变刀的内能时,能量发生了   (选填“转化”或“转移”).
 转移 
 热传递 
 做功 (共27张PPT)
斥力
引力
内能
无规则
内能
动 
分子势 
内能 
温度 
质量 
状态 
增大 
减小 
高 
低 
吸热 
放热 
4.2×103 J/(kg·℃) 

考点1 分子动理论
解题要点:(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小明在家里准备自制一杯糖水,请根据有关的物理知识,完成1~2题.
1.小明发现将食糖放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这主要是因为温度较高时,食糖(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B.分子的扩散运动加快
C.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 D.加快分子的减少
B
2.喝完糖水,小明洗干净杯子,发现杯中的水怎样倒也倒不干净,杯壁上沾有水珠,这是由于( )
A.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水分子很多
C
A.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B.这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温度越高,香味越浓
D.温度越高,香味越淡
3.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小明端上香喷喷的早餐.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4.[教材图片]如图所示,图甲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向上拉动时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间存在
   ,图乙中把水倒入酒精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   .
 间隙 
 引力 
 大于 
考点2 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之间的关系
解题要点:(1)物体温度升高(降低),内能一定增加(减少),但不一定是吸收(放出)热量,因为用做功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降低),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来说是等效的.
(2)物体吸收(放出)了热量,不一定使物体的温度升高(降低).因为在物态变化的某些过程中(如晶体的熔化、凝固等),物体吸收(放出)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3)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因为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其他因素,如质量、体积、物态等有关.
5.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B.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C.60 ℃的水一定比30 ℃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A
6.相同质量的0 ℃的冰和0 ℃的水,它们的内能________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将0 ℃的水放在阳光下一会儿,水的温度升高到10 ℃,这是用   的方式将太阳能   (选填“转移”或“转化”)为水的内能.
 转移 
 热传递 
 不相等 
7.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小聪用热水为妈妈泡脚的过程中( )
A.通过热传递增加了脚的内能
B.热量由脚传递给了水
C.水的温度降低,水的比热容减小
D.水的温度降低,所含的热量减少
A
考点3 比热容的应用与计算
解题要点:(1)同一种物质在状态不变时,比热容是一个确定的值.比热容与物体质量大小、是否吸(放)热、温度变化情况无关;(2)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3)比热容的相关计算公式:Q=cmΔt,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8.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8 min内,甲吸收的热量多
B.0~8 min内,乙吸收的热量多
C.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1∶2
D.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C
9.(2023河北)“早穿皮袄午穿纱”表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比沙石的
   大,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正是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某同学家“暖气”管道中500 kg的水从65 ℃降低到35 ℃,放出的热量为   J,这一过程中水的内能减少.除热传递外,   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c水=4.2×103 J/(kg·℃)]
 做功 
 6.3×107 
 比热容 
10.在烧瓶中盛有初温为10 ℃、质量是0.5 kg的某种液体,用酒精灯加热,在液体沸腾之前,液体吸收了4.2×104 J的热量,此时液体的温度升高到   ℃.这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比水   (选填“强”或“弱”),这些热量可让_____
kg的水温度升高50 ℃.[液体的比热容为2.8×103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0.2 
 弱 
 40 
11.天气转凉,喝牛奶前,可先放进热水中水浴加热.用60 ℃的热水加热200 g的袋装牛奶,使牛奶的温度由15 ℃升高到45 ℃.已知牛奶的比热容为2.1×103 J/(kg·℃),包装袋吸热及其他热损失忽略不计.求:
(1)牛奶吸收的热量;
(2)加热牛奶至少需要60 ℃的热水的质量.
解:(1)牛奶的质量:m牛奶=200 g=0.2 kg,牛奶吸收的热量:
Q吸=c牛奶m牛奶(t-t0)=2.1×103 J/(kg·℃)×0.2 kg×(45 ℃-15 ℃)=1.26×104 J;
(2)若不计包装袋吸热及其他热损失,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Q吸=1.26×104 J,由Q放=c水m水(t0'-t)得,至少需要60 ℃热水的质量:
m水==0.2 kg.
答:(1)牛奶吸收的热量是1.26×104 J;(2)加热牛奶至少需要60 ℃的热水的质量为0.2 kg.
考点4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12.实验小组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相同的酒精灯和相同的温度计同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前,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且
   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
 质量 
(3)实验中,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甲、乙两种液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观察   来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
(2)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加热时,缓慢地搅动玻璃棒,这是为了使甲、乙两种液体   .
 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受热均匀 
 自下而上 
(4)在图1、2装置中,用相同酒精灯给两种液体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等于 
(5)经实验得到了如表格记录的两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   液体更适合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均选填“甲”或“乙”)
 乙 
 乙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温度/℃ 甲液体 20 22 24 26 28
乙液体 20 21 22 23 24
13.在“走进分子世界”探究选择一种分子模型的活动中,张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b).最后张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c).
(1)将酒精染成红色,是为了   ;
(2)“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能 
 小于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张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   (选填“模拟”或“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张老师运用了
   (选填“控制变量”“转换”或“类比”)的方法.
 类比 
 模拟 
14.[教材P13图片]小方同学用温度传感器代替温度计,用红外加热器代替酒精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盛有水和色拉油的两个相同试管放入同一个红外加热器中,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采集数据,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取初温相同、质量相等的水和色拉油进行实验,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   来比较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实验方法叫   .
 转换法 
 加热时间 
 方便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根据图象可知,水和色拉油的比热容关系是c水=   c色拉油,进一步计算可得,色拉油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
J/(kg·℃).[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2.1×103 
 2 (共21张PPT)
(2022年版)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重点)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重难点)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5.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材P2~P5,可知:
一、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   、   构成的,人们通常以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分子、原子要用
 观察,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   (选填“能”或“不能”)分辨它们.
 不能 
电子显微镜 
 10-10 m 
 原子 
 分子 
二、分子热运动
2.   物质在   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之间也能发生扩散.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
运动,叫做分子的   ;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   .
4.从扩散现象还可以看出,物体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在   .
 间隙 
 高 
 热运动 
 无规则  
 固体 
 互相接触 
 不同的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5.(1)分子之间既有   又有   ;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有时引力起主要作用,有时斥力起主要作用.这与分子间的   有关.
 距离 
 引 
 斥 
 斥力 
 引力 
(3)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   构成的;②物质内的分子在  做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之间存在   和   .
 引力 
 斥力 
不停地 
 原子 
(2)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微观特性和宏观特性:
分子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 作用力 有无一定 形状 有无一定
体积
固态 ①  _ 很大 ②  _ ③  _
液态 较大 较大 ④  _ ⑤  _
气态 很大 ⑥  _ ⑦  _ ⑧  _
 无
 有
 无
 无
 有
 有
 很小
 很小
【例1】[教材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的两只集气瓶,一瓶装有无色透明的空气,另一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为了研究扩散现象,应选择图   所示的方案,抽去玻璃隔板后,下瓶中的气体颜色逐渐变  _ (选填“深”或“浅”),从微观角度来看,说明气体分子
   .
 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浅
知识点一 物质的构成与分子热运动
 乙 
拓展设问:气体混合均匀后,气体分子   (选填“继续”或“停止”)运动;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   (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④ 
 继续 
(1)扩散现象是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自发进行的,无需外力;(2)在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不能错误地认为0 ℃以下的物质的分子不运动.
【例2】已知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直径为1×10-6~5×10-6 m,由此可知流感病毒的传播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热运动;配制消毒酒精时,将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时,发现混合液的总体积小于酒精与水的体积之和,原因是分子间有   ;用扩散现象说明看不见的分子在运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
 转换法 
 间隙 
 不是 
知识点二 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3】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没有引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D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对外表现形式取决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例4】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只能表现为引力或者斥力,且不能同时存在
B.用糖醋汤汁腌制糖蒜利用的是扩散现象
C.“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D.温度升高时,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都增大
B
知识点三 物质的微观状态
【例5】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图丙表示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气”)态,物质从图丙变化到图乙时,组成物质的体积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吸收 
 变小 
 液 
易错点一 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有误
【例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
(2)海绵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
(3)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
(4)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
(5)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例7】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碟子中的酒精蒸发变少
B.空气中PM2.5超标形成雾霾
C.腌鸡蛋,鸡蛋变咸
D.墨水在清水中扩散
易错点二 无法分辨机械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
B
易错辨析: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是不同的,两者的比较如下:
分子热运动 机械运动
研究对象 微观分子 宏观物体
运动情况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静止或运动
可见度 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肉眼可直接观察
1.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有害健康,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防止人们被动吸食“二手烟”.“二手烟”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烟的( )
A.分子很小 B.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引力
C
2.“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是   现象;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合   nm.
 0.1 
 斥力 
 扩散 
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是( )
A.两铅块能被压合在一起 B.钢绳不易被拉断
C.水不容易被压缩 D.空气容易被压缩
D
4.如图所示,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_______
(选填“拉伸”或“压缩”)的原因.
 拉伸 
 引力 
 变大 
5.如图所示,先后将50 mL的水和50 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 mL,这说明分子间有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选填“细”或“粗”)的玻璃管.
 细 
间隙 
 小于 (共19张PPT)
(2022年版)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1.(重点)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P12~P14,可知:
一、比热容特性的应用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   (选填“大”或“小”),因此比热容大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2.水的比热容较   (选填“大”或“小”),因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暖气用水作介质、汽车冷却液、调节温度等.
 大 
 小 
二、热量的计算
3.吸热公式:Q吸=cm,放热公式:Q放=cm,其中c表示   ,m表示物体的   ,t0表示物体的初温,t表示物体的末温.
4.在计算热量过程中,常常用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上述两个公式可以统一写成Q=   .
 cmΔt 
 质量 
 比热容 
5.热平衡状态: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在相互接触时会发生热传递,最终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若不计热量损失,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Q吸=Q放.
【例1】[新课标P23例1]由于海水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或“小于”)陆地上沙石的比热容,所以在沿海地区海水表面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   (选填“大”或“小”).当出现如图所示的风向,通常发生在________
(选填“夜晚”或“白天”).
 夜晚 
 小 
知识点一 比热容特性的应用
 大于 
【例2】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事例,以下事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B.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C.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 
D.晚间,在春播秧田里灌水保温
A
水的比热容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水的温度变化小:一定质量的水与同样质量但比热容较小的物质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有利于调节气温;(2)水的吸、放热本领强:一定质量的水与同样质量但比热容较小的物质相比,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吸热(或放热)多,适合用水作为冷却剂或取暖.
知识点二 热量的计算
【例3】给质量为10 kg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从30 ℃升高到50 ℃,水吸收的热量为   J.[c水=4.2×103 J/(kg·℃)]
 8.4×105 
【例4】(2023珠海期中)小明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质量均为0.5 kg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对比实验,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知
   (选填“甲”或“乙”)物质为水,食用油的比热容为
   J/(kg·℃),食用油在0~20 min内放出的热量为
   J.[c水=4.2×103 J/(kg·℃)]
 5.25×104 
 2.1×103 
 甲 
【例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 kg、初温为80 ℃的水吸收1.26×105 J热量.求:[c水=4.2×103 J/(kg·℃)]
(1)水的末温;
解:(1)由Q吸=cmΔt得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Δt水==30 ℃,
水的初温为80 ℃,升高30 ℃后,水的温度为110 ℃,
因为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并且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所以水的末温为100 ℃;
(2)若这些热量被5 kg的铜块吸收,则铜块升高的温度.[c铜=0.39×103 J/(k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由Q吸=cmΔt得铜块升高的温度:
Δt铜=≈64.6 ℃.
答:(1)水的末温为100 ℃;(2)铜块升高的温度为64.6 ℃.
【例6】质量为1 kg的金属锅中放有2 kg的水,现把它们从20 ℃加热到70 ℃,金属锅和水一共吸收了4.43×105 J的热量.求:[c水=4.2×103 J/(kg·℃)]
(1)水吸收的热量;
(2)金属锅的比热容.
解:(1)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水(t-t0)=4.2×103 J/(kg·℃)×2 kg×(70 ℃-20 ℃)=4.2×105 J;
(2)金属锅吸收的热量:
Q吸'=Q总-Q吸=4.43×105 J-4.2×105 J=2.3×104 J,
由Q吸=cm(t-t0)可知,金属锅的比热容:c锅==0.46×103 J/(kg·℃).
答:(1)水吸收的热量是4.2×105 J;
(2)金属锅的比热容是0.46×103 J/(kg·℃).
(1)在计算热量时,要注意单位统一;(2)要正确区分“升高了”“升高到”“降低了”“降低到”这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3)要注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物质的比热容及温度的改变量有关,分析热量的变化时应兼顾三者;(4)计算液体的末温时,要考虑液体的沸点,末温不能超过沸点.
1.(2024汕头开学)近年来,各地政府实施“退田还湖”的政策,推进水系治理,修复湖泊生态,已初步形成“七彩之光”的美丽景象.在炎炎烈日下,行走在湖水边时,会感觉凉快,这是因为水的( )
A.内能大 B.热值大 C.温度低 D.比热容大
D
2.[教材习题改编]夏天在海边玩耍,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的,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条件下,沙子与海水吸收的热量大致相同,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的  _ (选填“大”或“小”),   的温度升高得更多.到了晚上,两者放出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降低得
   (选填“多”或“少”).
 少 
 沙子 
 小
3.在完全隔热的装置内,用一热源给100 g水和100 g油加热,其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100 g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   J,100 g油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   J,油的比热容为   J/(kg·℃).[c水=4.2×103 J/(kg·℃)]
 2.1×103 
 1 050 
 1 050 
4.铁块和铁丝的质量之比是3∶1,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   ,若它们放出相等的热量,降低的温度之比是   .
 1∶3 
 1∶1 
 3∶1 
5.寒冷的冬天,我们都用热水洗脸,当我们打来一盆质量为4 kg、温度为85 ℃的热水时,为了节约时间,向热水中加入初温为10 ℃的冷水,当温度稳定后,水的温度变为40 ℃,c水=4.2×103 J/(kg·℃),不计热量损失.求:
(1)热水放出的热量;
(2)加入冷水的质量.
解:(1)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cm1(t0-t)=4.2×103 J/(kg·℃)×4 kg×(85 ℃-40 ℃)=7.56×105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