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2024秋统编八上历史精简课堂(简明课件+精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2024秋统编八上历史精简课堂(简明课件+精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1 11:18: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2024秋统编八上历史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备·教学目标
  1.了解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经过;知道二次革命的概况;了解袁世凯称帝及其卖国行径;认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史实,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史实,认识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的、正义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图表与数据分析,能够认识到军阀混战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同时提升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主要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即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识袁世凯本质后,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本课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
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及性质。
备·教学提示
  1.对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补充相关史料,对其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梳理。
【活动】示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镇压二次革命后,他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之后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这时,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2.围绕两个线索学习。
【活动】示例:
第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
备·教材答案
  【材料研读】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试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教材P55)
[答案] 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材料研读】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教材P55)
  [答案] 材料中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材料中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课后活动】
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教材P56)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答案] B
2.“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教材P56)
[答案]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影响: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中,与日本的矛盾日渐加剧;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等。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课件教学
请老师同步使用教师用书电子资源中附赠的本课[加注式课件1]。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学生观看图片及问题,思考:引起国人对待袁世凯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听老师对“北洋政府”概念的解释。 1.教师展示图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 2.展示本课课题,解读“北洋政府”的概念。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观察图片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2.通过解读课题名称,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二次革命 1.学生了解宋教仁生平及“宋教仁案”情况,回答问题:“宋教仁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2.学生进行快速回答活动,回答二次革命的时间、导火线、领导人和结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场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二次革命”呢 1.介绍宋教仁生平和“宋教仁案”概况,提出问题。 2.提问二次革命的时间、导火线、领导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1.引导学生通过对“宋教仁案”的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课本对二次革命的概况进行了解,学会归纳与分析历史知识点。
袁世凯复 辟帝制 1.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作了哪些准备 2.学生阅读“二十一条”的内容,思考问题:这些内容对中国有何影响 3.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持什么态度 针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社会各界又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1.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作的准备,并补充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关于民主和专制的差别。 2.教师补充“二十一条”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影响。 3.出示材料,提问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应,引出护国战争。 1.通过问题与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观念。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分析总结等能力。
护国战争 1.学生进行快速回答活动,回答护国战争的概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1.教师提问,总结护国战争的爆发原因、起止时间、领导人和结果。通过地图形式讲述过程。 2.组织小组探究,倾听学生的答案,点评总结。 1.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能够结合课本对护国战争的概况进行了解,学会归纳与分析历史知识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家国情怀。
军阀割据 1.通过地图,回答: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 2.展示表格,回答问题:根据上述表格想一想,军阀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1.通过地图展示中国当时军阀割据的概况,以表格形式指出军阀背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说明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的史实。 2.展示材料,总结学生回答,说明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局面产生的影响。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在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表格形式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2.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护国战争 ②二次革命 ③袁世凯称帝 ④宋教仁遇刺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3.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下列各派军阀及头目对应正确的是 (  ) A.直系军阀—段祺瑞 B.滇系军阀—冯国璋 C.皖系军阀—唐继尧 D.奉系军阀—张作霖 [答案] 1.C 2.B 3.D
课后作业 请完成配套图书第 11 课的练习题
精讲过程模式
请老师同步使用教师用书电子资源中附赠的本课[加注式课件2]。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材料:
1912年8月,袁世凯会见孙中山时说:“孙君创立民国,功绩赫赫,垂名后世,予(袁世凯)不肖承乏其后,窃虑难堪其任,今夕相会,益当为民国努力,勿背孙君初志。”
教师设问: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是不是如他宣布的那样“为民国努力”
孙中山又为维护共和制度作出了哪些努力呢
【新课讲授】
一、二次革命
教师讲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实现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数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牵涉到“宋案”,从而导致了南方各省起来反袁的二次革命。
  1.“宋教仁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2~53的二次革命,思考哪些属于袁世凯专制的措施,哪些是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努力。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中华民国建立后通过责任内阁制等措施来限制总统的权力,而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制。为了维护共和成果,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的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史称“宋案”。
提问:“宋案”说明了什么 国民党又是如何去反抗的
学生1:“宋案”揭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
学生2:发动“二次革命”。
教师过渡:“宋教仁案”发生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2.二次革命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时间、领导人。
学生1:导火索是“宋教仁案”。
学生2:时间是1913年。
学生3:领导人是孙中山、黄兴。
教师讲解过程和结果: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以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首先动手,1913年,他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然后派北洋军南下,进军九江。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二次革命”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问题思考:为什么“二次革命”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教师总结: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只有李烈钧和黄兴分别在湖口和南京组织抵抗,稍晚一些时候,四川的国民党人也做了一些抵抗;而其余宣布独立的地区采取观望态度。这是二次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师设问: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以后,又实施了哪些独裁措施
学生1:谋正式总统,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学生2:谋终身总统,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教师讲解:应该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总揽大权,已具备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帝王终身世袭制的特点,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开始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为了尽快实现皇帝梦,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权益,去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教师展示图片: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
(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3)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4)聘用日本人为顾问。 
教师讲解:袁世凯为谋帝制,谋求帝国主义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教师展示图片:
讲解:袁世凯取得帝国主义支持以后,于1915年末,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教师展示《护国战争形势图》:
提问学生:护国战争的导火索、时间、领导人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1:导火索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学生2:时间是1915年底—1916年6月。
学生3:领导人是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学生4:结果是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教师引用孙中山的话进行过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师展示材料,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自由行动,派兵驻中国要地。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袁世凯众叛亲离。
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1:①民主共和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学生2:②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注定要失败。
学生3:③历史发展在曲折中前进。
学生4:④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坚定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拓展”——护法运动。
知识补充: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名“辫子军”,以“调停”为名进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赶走了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悬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结果复辟仅12天就破产了。
四、军阀割据
1.教师讲解: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的分别支持下,北洋军阀内部很快便分为了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有直系、皖系和奉系等。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如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广东、广西被桂系军阀陆荣廷所占。
  2.教师讲解各派系的代表人物、控制区域和依靠的国家。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的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日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日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晋系 阎锡山 山西 日
材料展示: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课堂小结】
  本课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都终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以失败而告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涉及“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概念,相对较难理解且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探究。另外还应适当补充史料,帮助学生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人教八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912年8月,袁世凯会见孙中山时说:孙君创立民国,功绩赫赫,垂名后世,予(袁世凯)不肖承乏其后,窃虑难堪其任,今夕相会,益当为民国努力,勿背孙君初志。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是不是如他宣布的那样“为民国努力”?
孙中山又为维护共和制度作出了哪些努力呢?
一、二次革命
共和
专制
阅读52-53页二次革命,思考哪些属于袁世凯专制的措施,
哪些是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努力?
1913年
刺杀宋教仁
为建立独裁统治
破坏责任内阁制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
国会选举中占优势
宋教仁
二次革命
“宋案”说明了什么?国民党又是如何去反抗的?
“宋案”揭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革命党人认识到,保护共和非去袁不可。
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以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首先动手,1913年,他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的都督,因为这些人都是国民党党员,然后派北洋军南下,进军九江。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
2.二次革命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1)导火索:
(2)时 间:
(3)领导人:
(4)过 程:
“宋教仁案”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4)结 果:
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问题思考:为什么“二次革命”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失败了呢
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
北洋军力量强大;
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谋正式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谋终身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改总统选举法
总统可无限期连任
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修改宪法
(3)谋帝制
①谋求帝国主义支持
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
(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3)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4)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卖国行为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②筹备登基大典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举行祭天活动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1)导火索:
(2)时 间:
(3)领导人:
(4)结 果: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1916年6月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护国三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
三、护国战争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派驻中国要地。
——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有何启示?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袁世凯众叛亲离。
启示
①民主共和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任何违背历史潮流做法注定要失败
③历史发展在曲折中前进
④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的坚定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护法运动
(1)背 景:
(2)时 间:
(3)领导人:
(4)结 果: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秋—1918年5月
孙中山
南北军阀达成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之后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四、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的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日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晋系 阎锡山 山西 日
材料研读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人口锐减
经济破坏
战事不断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板书设计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混战
北洋军阀
革命党人
“宋案”
二次革命
失败
1913
1915
1918
1914
1916
1917
袁世凯
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成功
军阀割据混战
护法运动
失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