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课程标准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解读
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观察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4.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能够说明背斜、向斜及断层的形成过程。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 结合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区域认知 运用世界地形图,了解全球地表形态的分布,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人地协调观 结合现实中与地表形态相关的真实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形地貌的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地表形态的事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核心素养
地表形态的变化
探究-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野柳地质公园地处我国台湾岛北部海岸,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就是“女王头”。
“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经过18年时间,“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了。过去人们还能依偎在“女王”的肩上合影留念,而现在“女王”已经被保护起来,游人不能再接近。
探究-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
长期遭受风化、侵蚀
导致颈部明显缩小
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一说你的看法。
探究-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人为手段保护
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自然逝去
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竖个雕像没什么区别。
出门旅游,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形: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
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呢?
CONTENTS
目录
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与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表现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
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
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球漫长演化历史中的一个片段。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
①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碰撞
②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他们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1、板块碰撞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
等不同的地貌形态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俯冲边界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
喜马拉雅山系(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阿尔卑斯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阿尔卑斯山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日本岛弧
日本海沟
板块运动与地貌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科迪勒拉山系
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向运动:
陆地一侧形成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海洋一侧形成深切的海沟,阿留申海沟,中亚美利加海沟,智利海沟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板块运动与地貌
阿留申群岛
阿留申海沟
千岛群岛
千岛海沟
琉球群岛
日本海沟
菲律宾群岛
菲律宾海沟
汤加群岛
汤加海沟
克马德克海沟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中亚美利加海沟
智利海沟
秘鲁海沟
2、板块分离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离运动
非洲大陆上形成大裂谷,东非大裂谷,裂谷积水成湖,形成断裂构造湖,如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
红海海域板块张裂,面积增加。
阿拉伯板块
非洲板块
红
海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
维多利亚湖
坦葛尼喀湖
马拉维湖
红海位于板块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活动-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读图2-28、图2-29,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后,因都属于大陆板块,地壳受挤压后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设计模拟实验或绘制示意图,说明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怎样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的情形。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作地质构造。
从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中,能够看出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1、褶皱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地壳运动发生褶皱隆起,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落基山
安第斯山
1、褶皱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在地形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2、断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在地形上,有些断层常形成平直的陡崖。
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发生错断
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
常形成断块山
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地堑
地垒
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华山
庐山
泰山
抬升的华山与沉降的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之间,以一条大断裂分隔。
华山
渭河平原(关中平原)
汾河谷地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石油
天然气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石油、天然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活动-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读图 2-34、图 2-35,完成相关任务。
在图 2-34 中,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议一议,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见“地形倒置”
活动-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读图 2-32,完成相关任务。
断层面是指岩体断裂错开的面,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图中找到断层面、断层线,并将它们标注出来。
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议一议,沿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断层面
断层线
不一定。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的位移才能形成断层。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根据喷发状况,可分为两种类型。
裂隙式喷发的火山
中心式喷发的火山
1、裂隙式喷发的火山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2、中心式喷发的火山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等。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如长白山天池。
活动-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洋中脊带。读图 2-28,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解释。
火山是岩石圈断裂而导致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这些地带处于板块的边界处,地壳活跃,板块在碰撞挤压和张裂过程中,容易造成火山喷发现象。
活动-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2.根据活动情况,火山可分为三类:一是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二是保持有火山形态和喷发物,但无喷发历史记录,也无活动性表现的火山,称为死火山;三是长期没有喷发,但将来还会喷发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查阅相关资料,举出上述三类火山的实例。
活火山
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夏威夷岛基劳埃阿火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印度尼西亚喀拉卡托火山,非洲刚果(金)尼拉贡戈火山,日本富士山等。
死火山
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
阿根廷阿空加瓜山
休眠火山
中国长白山天池
黑龙江五大连池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活动-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3.读图 2-36、图 2-37,议一议,火山地貌在形态上有何特点?尝试用等高线绘制一幅有火山口湖的火山地形图。
火山多由熔岩组成,从地貌形态看有盾形、穹形、锥形等火山锥,另外有些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形成火山锥,还有形成熔岩高原。在火山口里常积水成湖。
- 板书设计-
随堂
巩固
(2024·湖北武汉期中)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块依次是( )
A.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B.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南极洲板块
【解析】由图结合板块分布特征可判断,①为非洲板块,②为欧亚板块,③为印度洋板块。故选B。
B
(2024·湖北武汉期中)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图”,完成1~2题。
2.图中a、b为板块边界,有关两者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生长边界,b—消亡边界
B.a—消亡边界,b—生长边界
C.a—生长边界,b—生长边界
D.a—消亡边界,b—消亡边界
B
【解析】图中a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撞挤压处,为消亡边界;b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为生长边界。B正确。
(2024·浙江杭州期中)在火山活动地区,熔岩使地层水化为水汽,水汽沿裂缝上升,当温度下降到汽化点以下时凝结成为温度很高的水,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形成间歇泉。间歇泉的地下一般都有储水储气的“容器”,待“容器”内气压和水压超过“容器”内压,就会从出水口喷出。据此完成3~4题。
3.间歇泉分布较多的地区是( )
A.中国海南岛 B.马达加斯加岛
C.格陵兰岛 D.冰岛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间歇泉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动多发地区,中国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格陵兰岛都位于板块内部,火山活动较少,A、B、C错误;冰岛地处大西洋大洋中脊,地壳活跃,多火山活动,多间歇泉分布,D正确。
(2024·浙江杭州期中)在火山活动地区,熔岩使地层水化为水汽,水汽沿裂缝上升,当温度下降到汽化点以下时凝结成为温度很高的水,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形成间歇泉。间歇泉的地下一般都有储水储气的“容器”,待“容器”内气压和水压超过“容器”内压,就会从出水口喷出。据此完成1~2题。
4.上题中间歇泉分布较广的地区,与其温度较高的水能量来源关联性较大的板块运动是( )
A.美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C.美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张裂运动 D.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运动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岛位于大西洋大洋中脊,地处美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张裂地带,C正确。
(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岛火山众多,下图斜线区为火山集中分布区。据此完成5~6题。
5.冰岛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
A.板块挤压,地壳上升
B.位于欧亚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C.处在地壳薄弱地带
D.地壳厚度大
C
【解析】冰岛位于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薄弱,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和地震,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岛火山众多,下图斜线区为火山集中分布区。据此完成5~6题。
6.下列与冰岛所处边界类型一致的是( )
A.海沟 B.海岸山脉
C.海岭 D.岛弧
C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冰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海洋上的生长边界,会形成海岭,C正确;其他选项地貌均位于板块消亡边界,A、B、D错误。所以选C。
(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岛火山众多,下图斜线区为火山集中分布区。据此完成5~6题。
6.下列与冰岛所处边界类型一致的是( )
A.海沟 B.海岸山脉
C.海岭 D.岛弧
C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冰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海洋上的生长边界,会形成海岭,C正确;其他选项地貌均位于板块消亡边界,A、B、D错误。所以选C。
(2024·陕西西安期末)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背斜、向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背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
A
【解析】根据图示岩层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断裂和位移,是断层构造。A正确。
(2024·陕西西安期末)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7~8题。
8.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C
【解析】丁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山岭的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C正确。
(2024·江西南昌期中)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塌陷 D.断层
D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剖面有多条断层存在,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图示区域中间形成断层构造(地垒),D符合题意;图中岩层没有出现明显弯曲,因此不能确定图示地区具有背斜和向斜构造,排除A、B;塌陷不属于地质构造,排除C。故选D。
(2024·江西南昌期中)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9~10题。
10.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平原
D.珠江三角洲平原
A
【解析】读图可知,在多条断层之中,鄱阳湖所在岩块相对下降,属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渭河平原所在岩块相对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与鄱阳湖成因相似,A符合题意;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均属于流水沉积地貌,与断裂下陷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2024·云南昆明期中)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 )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C
【解析】甲处位于向下弯曲的岩层中部,即向斜的槽部;图中花岗岩层破坏了石灰岩层,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石灰岩;乙山为背斜山;该地地势起伏较小,海拔较低,主要为丘陵地形。选C。
(2024·云南昆明期中)读下图,回答11~12题。
12.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解析】图中丙断层两侧没有陡崖和低地,不能据此判断。选D。
13.(2024·湖南娄底月考)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判断图中F1F2、F3F4的地质构造,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判断该地区的主要地形,及F1F2、
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完整地质构造,
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断层。F1F2、F3F4两侧的同一种岩层发生断裂位移。
地形:山谷。地质构造:向斜。
理由:图示地区有河流发育,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弯曲,故图示地区地形主要是山谷;图示地区中部A处岩层新,其南北两侧岩层老,故图示地区在F1F2、F3F4形成之前,完整地质构造为向斜。
13.(2024·湖南娄底月考)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
(3)图中河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该地区地下水分布可能较多的是__________处,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岩层断裂后遭侵蚀而成
A
A处位于向斜构造中部,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