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1 11:58:04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晋的建立及灭亡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皇族   在以   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   。
 东晋 
 王导 
 司马睿 
2.统治情况:(1)共治:   与皇帝共天下,这种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
(2)收复:东晋初期,曾收复   的部分地区,但因内耗最终导致未能恢复中原。
(3)发展: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 东晋
   。
 灭亡 
 黄河以南 
 世家大族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
   、   、   、   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
   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
2.概况:   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宋 
 南朝 
 建康 
 陈 
 梁 
 齐 
 宋 
3.衰落:南朝时,萧衍(梁武帝)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他在治国等方面有所作为,但后期由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的  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失守。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   。
 劣势 
 叛乱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   ,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
   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
 生产工具 
 劳动力 
 战祸 
2.表现:
(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普遍实行   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建康 
 织布 
 麦稻 
图1 图1是《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当时北方基本处于   状态,南方的东晋统治局面相对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图2 图2是南朝牛车画像砖,是后世研究南朝历史的珍贵文物,其从一个侧面反映
   的开发。
 江南地区 
 稳定 
 分裂 
★(2024广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曲辕犁的推广
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春秋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唐朝发明,与材料时间不符
→作者是明朝徐光启,与材料时间不符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体现了当时南方和平的社会环境
材料分析类,探索事件原因
D
1. [课标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
材料

南朝青瓷莲花尊有“青瓷之王”之誉,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其造型继承西晋时期的式样,并有较大改进,刻有莲花、忍冬纹饰,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根据材料,归纳两件文物共同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历史信息:①佛教文化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②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一点2分,共4分)
根据材料中画下划线的内容可知,佛教文化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根据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有‘青瓷之王’之誉,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其造型继承西晋时期的式样,并有较大改进……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可知,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
2.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材料 东晋南朝对北方流民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农民垦荒,给予若干年的赋税优待。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根据材料,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耕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原因:①统治者出台安抚北方流民政策,鼓励生产,引导北方人运用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发展南方农耕经济;②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地方官员注重农业生产。(一点2分,共6分)
根据“东晋南朝对北方流民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农民垦荒,给予若干年的赋税优待”“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可知南方统治者出台安抚北方流民政策,鼓励生产;根据“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根据“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可知地方官员注重农业生产。
( )1.右图漫画可以直接反映
A.西晋统一的条件
B.民族交融的内容
C.东晋建立的因素
D.分封制度的弊端
东晋的兴亡
C
【解析】
根据“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与东晋有关。317年,司马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其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 )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东晋时的乌衣巷是当时都城里王、谢两大望族的宅地。据此推断乌衣巷是在今天的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杭州
B
【解析】
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由此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
A.不利的外部环境 B.北伐将领的懈怠
C.动荡的国内局势 D.东晋朝廷的决策
D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可知,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是导致北伐失败,未能恢复中原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原未能恢复的因素是因为东晋朝廷的决策,故D项正确;导致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与不利的外部环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北伐将领懈怠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国内局势动荡,C项错误。故选D项。
( )4.唐朝诗人韦庄有诗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对六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发出深深感慨。该古都指的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南朝的政治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都城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中六朝的都城无关,排除。故选D项。
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 B.南方秩序相对稳定
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各民族融合为一体
( )5.据如下图可以推知,当时
B
【解析】
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这一时期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相对比较稳定,故B项正确。图片无法得出南北地区交流减少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得出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信息,排除C。“各民族融合为一体”表述有误,排除D。故选B项。
( )6.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江南地区的开发
A
领域 发展的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解析】
通过观察表中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A项正确;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生产关系并未发生重大变革,排除B项;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并非促进当时江南开发加快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只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 )7.在317—589年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A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江南地区环保意识的增强,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8. (研究报告)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某班围绕“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以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地区 长江 三角洲 江汉 平原 洞庭湖 平原 江淮 平原 南阳
盆地
次数 14 2 1 3 2
材料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东晋南朝南方地区农田水利兴修情况统计 ——摘编自李彦楠《东晋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与中国南方经济区域划分》 兴修水利
第二组   南京灵山出土的梁朝莲花尊运用堆贴等手法,造型比例和谐、雍容华贵,釉层厚而均匀,胎釉结合牢固,制作技艺精湛   广西梧州出土的南朝龙柄熏炉,盖顶有一雀凤鸟,鸟嘴衔一小珠,附龙尾把,熏炉柄端饰龙首,繁缛华丽,可谓铜器中的精品 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刘艳《东晋南朝的工艺美术》
第三组   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广州)等。这些城市都有非常繁荣的商业。首都建康中“贡使商旅,方舟万计”,会稽、吴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贾并凑”。番禺是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心,江陵、益州都是号称一方之大商业都会。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商业发展
(1)在第一、二、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8分)
【示例一】研究角度:农业发展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东晋南朝时期,大批北方流民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也大量修建。
研究结论:东晋南朝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反映了农业的发展,是江南地区得到发展的表现之一。
【示例二】研究角度:手工业发展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东晋南朝时期,以莲花尊为代表的制瓷业、以龙柄熏炉为代表的青铜器冶铸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东晋南朝时期,南下的移民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得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
研究结论:东晋南朝时期,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之一。
【示例三】研究角度:商业发展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具有繁华商业的城市。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东晋南朝时期,南下移民带来的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研究结论: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之一。(言之有理即可,研究角度2分,研究思路4分,研究结论2分,共8分)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
研究角度:①人口增长;②耕地面积增长;③农业多种经营;等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共4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北方政权更替、分裂与统一的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培养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淝水之战
1.背景: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把   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_____   人苻氏建立的   逐渐强盛,一度   了北方。
 统一 
 前秦 
 氐 
 北方 
2.概况:383年,前秦   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由于战术错误,前秦初战失利后,苻坚草木皆兵,开始有所畏惧。秦、晋两军隔   对峙。决战前,晋军要求前秦后退, 以摆开战场决战。秦军答应后退,不料一退便阵脚大乱。晋军乘机进攻,打败秦军。
3.影响:淝水之战后, 前秦很快瓦解   ,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北方 
 灭亡 
 淝水 
 苻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4世纪后期,   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汉化目的: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加强统治)。
 北方 
 鲜卑 
3.汉化措施:北魏   即位后,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494年迁都   ,进一步推行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4.影响: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交融。
 民族 
 联姻 
 汉服 
 汉化 
 洛阳 
 孝文帝 
三、北朝政权更替
1.背景:为抵御北方   的南下,北魏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   。
2.更替:
 兵变 
 柔然 
3.结果:北方重归统一,为   朝统一   打下基础。
 全国 
 隋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  转变为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
   、   、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 大多采取与_________   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汉族士人 
 服装 
 食物 
 农业 
 畜牧业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   、   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   日益加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5.历史意义:①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________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隋唐时期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感 
 歌舞 
 乐器 
 汉语 
图1 图1是《淝水之战示意图》。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______   (政权)军队在淝水打败   (政权)苻坚的军队。 图2 图2是北魏陶俑图,三位女乐俑都头梳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反映了服饰装扮上的
   。
 汉化 
 前秦 
 东晋 
★(2024重庆)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材料未提及农业相关情况
→材料未提及商业相关情况
→材料只提及北魏一个政权
→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原人物
汉族画风
概括历史事件特征
D
1.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4分)
特点:①民族交融方式多样;②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③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影响。(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根据“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民族交融方式多样;根据“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交融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影响。
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甘肃出土)
汉人胡食图(甘肃出土)
2. [课标学业要求: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材料
依据材料,指出图片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什么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意义。(6分)
现象:民族交融。(2分)意义: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②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点2分,共4分)
依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反映了生产方式的交融;汉人胡食图反映了生活习俗的交融。
( )1. 某同学制定的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是“从成语中读懂历史”,他选取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与这些成语相关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
淝水之战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因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这些成语都与淝水之战有关,A项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 )2.下图所反映的事件
A.为统一北方准备条件
B.使用火烧粮仓的计谋
C.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D.使北方再次陷入混乱
D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这是一场前秦和东晋之间发生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并没有为统一北方做准备;淝水之战中没有使用火烧粮仓的计划;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3.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中原陷入“十六国”的战争混乱,在这些北方各族建立的政权中,有两个政权曾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它们是
A.北周和东晋 B.成汉和北魏
C.前秦和东晋 D.前秦和北魏
D
【解析】
根据材料“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中原陷入‘十六国’的战争混乱,在这些趁乱入侵中原的‘蛮夷’中,有两个政权曾盛极一时。虽然他们后来还是逐渐被灭,但当时差点就朝着统一中原的道路走下去了……”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政权是前秦和北魏。依所学可知,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曾经统一过北方。自淝水战败后,前秦走向衰落和瓦解。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东晋是汉族政权,排除A。蜀国处于三国时期,排除B项。东晋是汉族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 )4.《两晋南北朝史》:“迁都之后,于革旧俗。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明年,六月,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材料中推行改革的历史人物是
A.汉武帝 B.孝文帝
C.周文王 D.秦始皇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解析】
根据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旧俗。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明年,六月,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结合所学可知是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B项正确;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皇帝,与两晋南北朝无关,排除A项;周文王是西周的君主,与两晋南北朝无关,排除C项;秦始皇是秦代皇帝,与两晋南北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 )5.下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俑,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表现了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楚汉争霸
C
【解析】
从题干“胡人汉服”可知,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很多汉化措施,穿汉服、说汉语、与汉人通婚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C正确。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前秦的统一发生于十六国时期,楚汉争霸在西汉建立前,均与题干北魏时间不符,故排除A、B、D。故选C项。
A.军事政变,朝代更替 B.改用汉姓,实行汉化
C.北方战乱,政权并立 D.江南开发,经济发展
( )6.下面表格中皇帝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B
朝代 尊号及皇帝名 在位期间年号 公元纪年
北魏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 466—467
皇兴 467—471
孝文帝元宏 延兴 471—476
承名 476
【解析】
根据材料从“献文帝拓跋弘”到“孝文帝元宏”可知,表格中皇帝的姓由拓跋变为元。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规定采用汉姓,拓跋改为元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改汉姓措施,不能体现军事政变,也没有涉及北方战乱,更没有反映江南开发,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7.“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材料反映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是
A.促进隋朝统一 B.促进北人南迁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北方分裂
北朝政权更替
A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因此说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由材料“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 )8.下图所示为甘肃魏晋墓出土的壁画,画中女子将种子撒入地中,男子手执铁农具进行培土。该画可用于研究
A.人口持续南迁
B.民族交流交融
C.农耕文明初现
D.海外贸易兴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B
【解析】
据题干“女子将种子撒入地中,男子手执铁农具进行培土”可知,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反映民族交流交融。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人口持续南迁无关,排除A项;农耕文明初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 )9.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这说明了
A.西晋暴政引起各族反抗
B.人口内迁促进经济交流
C.政权分立导致社会动荡
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D
【解析】
根据材料“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可推断出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晋暴政,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旨在强调民族交融,排除B项;政权分立导致社会动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相互接触中,北方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意在说明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大动脉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C.南朝时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条件
D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及所学知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同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些都为统一局面的再度出现奠定了基础,为隋唐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涉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赤壁之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未涉及南朝时人口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11.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往、交流和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同北魏墓壁画《夫妇并坐图》,男女皆着窄袖交领袍衫,是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龙门石窟北魏《北魏帝王出御图》,描绘北魏迁都后男女皆着汉人服饰的情景
材料二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可达10斛,大大超出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都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史料有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之分。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服饰风格发生的变化。(4分)
类型:第一手史料。(2分)变化:从少数民族服饰到汉人服饰。(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表现:①粮食产量提高;②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③都城商业繁荣;④外来人员较多。(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影响。(4分)
方面:生活习俗、制度礼法和生产技术。(2分)影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
1.背景:东汉末期,军阀割据混战。
2.交战双方:
(1)曹操: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   主动权;②招揽各种人才;③收编青州黄巾军精锐;④实行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2)袁绍:占据   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黄河 
 屯田 
 政治 
3.过程:200年,双方在   进行决战,最终曹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4.意义:官渡之战是   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   打下基础。
 北方 
 以少胜多 
 官渡 
二、赤壁之战(曹操VS孙刘联军)
1.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   。
2.过程:208年,曹军与   联军在   隔江对峙,针对曹军不习   、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   战术,曹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最后曹操带兵北撤。
3.意义:赤壁之战是一次   、   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__________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 
 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 
 火攻 
 水战 
 赤壁 
 孙刘 
 全国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建立:(1)220年,曹操的儿子   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   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2年,孙权称吴王。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的局面形成。
(4)影响: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
   统一。
 局部 
 三国鼎立 
 229 
 刘备 
 曹丕 
2.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
(2)孙吴开发江东,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
   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诸葛亮 
 台湾 
 造船业 
 水利 
图1 图1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结束了   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出现了    统一,为全国性的统一实现奠定了基础。 图2 图2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农具——
   ,它既轻巧,又便于操纵,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______   工具。
 灌溉 
 翻车 
 局部 
 东汉 
★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推断诗句所述事件的时间和人物
回答人物成就
→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曹操只是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A
1. [课标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
材料 
材料是东汉末年的某两次战役示意图,这两次战役有何共同点?为什么两次战役中曹军有不同的结局?(6分)
共同特点:①以少胜多;②为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一点2分,共4分)原因:战胜者在作战中运用正确的战术,战败者在作战中骄傲轻敌。(2分)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反映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同时也为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中袁绍轻敌,曹操成功偷袭袁军粮囤,最终取得胜利;赤壁之战,曹操轻敌,孙刘联军火烧曹军连环船,最终取得胜利。
2. [课标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材料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态度。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所学进行说明。(5分)
态度:持赞扬态度,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严明法度,任用人才,不念旧恶,运筹帷幄,军事能力强。(2分)【示例】观点:认同。(1分)理由:曹操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统一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确称得上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言之有理即可2分)
根据材料“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等内容可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曹操是持赞扬态度的,他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说他“揽申、商之法术”以严明法度,能“各因其器……不念旧恶”,懂得任用人才,不念旧恶,运筹帷幄,“该韩、白之奇策”,军事能力强。可以赞同陈寿的观点,认同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陈述理由时,可以从曹操实行屯田制度,赢得官渡之战,统一北方,为曹魏建立奠定基础等方面作答。也可以不同意陈寿的观点,论述时说明曹操的缺陷和赤壁之战的失败等内容即可。
( )1.春秋时期,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为了达到相似的目的采取的措施是
A.招揽人才  B.发起了官渡之战
C.实行屯田  D.把汉献帝接到许
官渡之战
D
【解析】
春秋时期,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D选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 )2.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上述材料中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阪泉之战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进行大战,曹操偷袭乌巢,曹操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的关键性战役,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排除B项;阪泉之战是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
( )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龟虽寿》以明其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消灭袁绍 B.统一天下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赤壁之战
B
【解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B项正确。此首诗是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写的,A项错误;显现出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志向;C、D两项是其子曹丕所为。故选B项。
( )4.《资治通鉴》记载“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曹)操至南郡。”史料描述的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解析】
根据材料“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曹)操至南郡。”和所学可知,史料描述的是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军与曹操军队作战的情况,故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军队之间的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A.导致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B.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C.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D.使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 )5.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C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解析】
从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物及时间可得出是赤壁之战,根据所学,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莫定了基础,C项正确;当时已经出现了州牧割据,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 )6.右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描绘的时期是
A.西汉 B.三国鼎立时期
C.秦朝  D.南北朝时期
B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解析】
据图片中的“魏”“蜀”“吴”可知,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图片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不是西汉形势图、秦朝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7.鲁迅先生在评价曹操的时候曾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历史上曹操的主要“本事”表现在
A.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实现了统一全国梦想
C.加强与台湾的联系 D.结束了州郡割据局面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结合所学可知,200年,北方两个最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之间在官渡进行的一次决战,曹操取胜,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可知历史上曹操的主要“本事”表现在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实现了大一统的梦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与曹操无关,排除C项;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与曹操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 )8.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D
【解析】
根据材料“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体现了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比较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莫定了基础,D项正确;AC项都具有片面性,排除AC项;推动文化发展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故选D项。(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1.知道农学家贾思勰及《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掌握王羲之的书法特点、顾恺之的绘画特点及他们的主要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掌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人物:   生活在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2.贡献:他撰写的《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他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 ,种植农作物要   ,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因地制宜 
自然规律
齐民要术 
 贾思勰 
3.历史地位:它是我国现存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   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生 
 最早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   是南朝宋齐之间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贡献:他把  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   位数字,他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   》中。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制造出
   、水碓磨、千里船等。
 指南车 
 大明历 
 缀术 
 七 
 圆周率 
 祖冲之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1)条件:汉朝   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代表:①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   和胡昭。②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   》。他被后人誉为“   ”。
 书圣 
 兰亭集序 
 王羲之 
 锺繇 
 造纸术 
2.绘画:东晋的   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   》。
3.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   ,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
4.文学:诗歌风格多样,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________   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   ,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豪迈 
 陶渊明 
 龙门 
 佛教 
 洛神赋图 
 顾恺之 
图1 图1是《齐民要 术》书影。《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    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 图2 图2是云冈石窟的造像。石窟艺术传入我国后,经历了逐渐中国化的历程,佛窟群的兴建是因为当时   盛行。
 佛教 
 农书 
 北方 
★(2024成都)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南北交流
→不仅总结了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民族交融
→材料未涉及不同阶级
→材料未说明传统科技转型的问题
B
1. [课标学业要求:能融合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材料 书画作品有着历史的厚重感(见下图)。
(图片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育角度分别对两幅艺术作品进行解读。(4分)
解读:①《女史箴图》体现了顾恺之的画作具有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的特点;②《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一点2分,共4分)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他擅长人物画,他的画作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该作品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 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无理数的发现,还是圆周率的计算,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刘徽创立割圆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到南北朝时期被祖冲之推进和发展,他计算得到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 592 6与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从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高度,对以后传统数学影响的深远程度,无论数学家的人才辈出,还是数学思想的先进性,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王爱屏《魏晋南北朝社会与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次高峰》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的特点。(4分)
特点:①达到新的高度;②领先于世界;③对以后的传统数学影响深远。(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根据材料“……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领先于世界;根据材料“无论是无理数的发现、还是圆周率的计算”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理数,圆周率计算等都获得很高的成就,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发展领域广泛。
( )1.“跋涉千里亲考究,总结经验出奇书。客观求证皆精细,农事面面泛全隅……贾公名著放光彩,未被缙绅迂腐污。”这段诗歌中的“奇书”指的是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C
【解析】
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跋涉千里亲考究,总结经验出奇书。客观求证皆精细农事面面泛全隅……贾公名著放光彩,未被缙绅迂腐污。”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诗歌中的“奇书”指的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选项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项C。
( )2.(2024滨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该书作者具有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A
【解析】
根据材料“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描述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重视对百姓生产生活资料的记载,其著述思想具有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书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大无畏的探险精神,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 )3.右图是中国在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币。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A.千里船的制造
B.《大明历》的创制
C.指南车的制造
D.圆周率的计算
科学家祖冲之
D
【解析】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项。
( )4.“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又特善算,造《缀术》数十篇。”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是
A.贾思勰 B.张仲景
C.祖冲之 D.顾恺之
C
【解析】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C项正确;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排除A项;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 )5.(2024遂宁)东晋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作品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灿烂的文化
A
【解析】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作品,为楷书书法作品,排除B项;《颜氏家庙碑》是唐代颜真卿的作品,排除C项;《九成宫醴泉碑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 )6.他是东晋最为出色的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顾恺之 D.锺繇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选C项。
( )7.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造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中原地区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融合
D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既吸收了古代印度佛教,又吸收了中原文化,说明了文明成果相互吸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均片面,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 )8.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艳丽柔软,多以爱情为主题;北方民歌苍劲浑厚,多反映战争、英雄及民间疾苦。南北民歌的差异
A.说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B.源自南北政治制度的差异
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D.反映了南北民族的多样性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艳丽柔软,多以爱情为主题;北方民歌苍劲浑厚,多反映战争、英雄及民间疾苦”,这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歌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且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故“北方民歌苍劲浑厚,多反映战争、英雄及民间疾苦”,而南方“相对安定”,因此“南方民歌艳丽柔软,多以爱情为主题”,故南北民歌的差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C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的差异”及“民族的的多样性”等内容,A、B、D三项排除。故选C项。(共4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八王之乱”的基本经过及其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知道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各族不断内迁的史实、分布地区及其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263年,魏灭蜀。
2.西晋建立: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专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
3.统一:280年,西晋灭   ,统一了全国。
 吴 
 洛阳 
 司马炎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
(1)背景: ①世家大族占有大量土地,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   为荣,追求享乐。
②   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2)概况:   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
  ,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八王之乱
 中央政权
 晋惠帝 
 晋武帝 
 豪华奢侈 
(3)影响:①幸存者主要逃往南方, 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   的转折点。
 由盛而衰 
 人口迁徙 
2.西晋灭亡:
(1)先兆:成都和今山西西部分别出现了   、_______   两个割据政权,与西晋并立。这是统一王朝  的开始。
(2)原因: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   ,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3)灭亡:316年,内迁的   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   和   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内迁各族 
 八王之乱 
 匈奴人 
 奴婢 
 重税 
分裂 
 汉 
 成汉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1.概况: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①原来生活在西北的   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②分布在漠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   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③而   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2.人口变化:西晋时,   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   。迁到汾河流域的   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匈奴人 
 一半 
 关中 
 鲜卑人 
 匈奴人 
 氐人 
图1 图1是______   持刀陶俑,这种持刀的武士俑形象,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特点。 图2 图2是北魏墓壁画《敕勒川狩猎图》摹本,图中猎人们穿紧身装束,骑着马在山林中或平川上射箭,反映了________   民族的生活。
 游牧 
 西晋 
★(2024广东)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材料没有体现创新性,排除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可见中华文化具有吸引力
→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史记》《汉书》不是儒家学说,以偏概全,排除
C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这些诸侯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后来,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中“这场内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括这一事件造成的危害。(4分)
历史事件:八王之乱。(2分)危害:导致社会动荡,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2分)
根据材料“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可知指的是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说明八王之乱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2.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材料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根据材料,指出图中迁入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6分)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2分)影响:①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奴役,民族矛盾激化,起兵反抗,最终灭西晋,使北方又陷入混战时期;②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学习,民族交融加快,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点2分,共4分)
由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奴役,起兵反抗,灭亡西晋,使北方又陷入混战时期;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术,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出现了魏晋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 )1.《晋纪·总论》载:晋武帝时期,天下安定,人乐其业,“牛马被野,余粮栖亩……故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而当时的京城,更是天下财富最集中的地方。当时的京城是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C
【解析】
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A.东汉 B.西晋 C.西汉 D.曹魏
( )2.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或政权更替示意图。空格处应填入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3.西晋时期,丞相何曾“帷帐车服,穷极绮丽,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鲁褒在《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B.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唯利是图,生活奢靡
D
【解析】
根据材料“丞相何曾‘帷帐车服,穷极绮丽,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可知,这反映了统治阶级生活腐化。由材料“钱被奉为神物,……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反映了西晋社会唯利是图,D项符合题意;轻视功名、鄙视富贵、不计名利与材料信息相违背,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4.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西晋历史中由同姓王引起的“国家祸乱”是
A.外戚专权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楚汉之争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选项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5.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是
A.人口南迁 B.商鞅变法
C.北击匈奴 D.尊崇儒术
A
【解析】
据题干“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 )6.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政局动荡混乱
C.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故造成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八王之乱相互混战,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7.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各族的内迁
B.八王之乱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藩镇割据
北方各族的内迁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晋时,北方游各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西晋的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排除B项;材料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 )8.江统(?—310年)《徙戎论》中写道:“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
A.犬戎与山戎 B.炎帝与蚩尤
C.匈奴与鲜卑 D.乌孙与安息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时期,“戎狄”主要是指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这一时期内迁的主要是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合称“五胡”,所以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匈奴和鲜卑,C项正确;犬戎与山戎在先秦时代,排除A项;炎帝与蚩尤在传说时代,排除B项;乌孙与安息在中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 )9.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民族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C.因环境原因不断内迁 D.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A
【解析】
根据题干“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以看出,内迁的少数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大禹的后代,黄帝与大禹都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的人物,可以看出内迁少数民族通过对中原地区的文化的认同,从而确立其正统地位,进而有利于统治,A项正确;西北民族不断内迁,没有结束政权分立局面,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环境原因和反抗西晋的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石崇、王恺斗富图   (西晋)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祟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惋惜,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石崇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自感失落。
——摘译自《世说新语·汰侈》
10.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版)
材料三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西晋社会风气。(2分)
风气:统治阶级奢侈腐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事件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
后果:①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②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一点2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4分)
对待:①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②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一点2分,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4分)
原因: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加速西晋灭亡。(一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