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1 13:51:17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
2.(2016七上·蒲江月考)《荀子》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句话反映了(  )
A.禅让制的传说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确立
3.(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4.(2023七上·紫金期中)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七上·黄埔期末)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6.(2024七上·黄埔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7.(2024·菏泽)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8.(2024·宁夏回族自治区)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qui)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9.(2024九下·十堰模拟)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该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商朝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10.(2023七上·德庆期末)《尚书·禹贡》记载禹的贡献不仅仅是治水,还有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神话传说日益受到重视 B.时代变迁中历史记录出现讹误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社会混乱需要精神寄托
11.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12.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13. 《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4. 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春秋时,郑庄公开始享用九鼎,此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B.春秋时期青铜铸造业越来越发达
C.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开放
D.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15.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亡国的原因均是暴政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材料二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其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1) 材料一示意图中A、B 两地分别位于今天我国的   省和   省,C、D 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和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人设计这一套统治机制的目的。
(3) 指出与材料三中“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故选A项。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项。
战国在夏商之后,排除C项。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夏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朝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形成众多诸侯,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解题的关键,西周通过分封,共71个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3.【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可知,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巩固国家政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分封对象是周王室贵族,与有功之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明确分封范围不是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民间有夏朝的传说,二里头遗址证实了存在,说明民间传说可能存在史实,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民间有夏朝的传说,二里头遗址证实了存在,说明民间传说可能存在史实,①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考古证明了夏朝的存在,说明考古可以证明史料来源,②正确;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
D:④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5.【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可知,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的信息,排除B;
题干未涉及的青铜器的制作流程,排除C;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使用鼎和簋的制度,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不是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结合所学可知,夏桀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失去了民心。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时,国势衰败,又逢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由此可见,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的相关内容,排除A;
材料未涉及周边数民族入侵与夏商周灭亡关系,排除B;
“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属于东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更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及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
据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东周文明,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二里头遗址”,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qui)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周王室和贵族用鼎的数量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的特征,B正确;
西周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A错误;
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C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无法表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学生要能通过西周青铜礼器数量联想到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
9.【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10.【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九州”“五服”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行政区划的设计和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
材料中的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不是神话传说,排除A项;
材料主要涉及记载禹的贡献,并未指出其中有“讹误”,排除B项;
材料“记载禹的贡献”与“精神寄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建立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噉燕翼,东控徐准"及所学可知,地图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
“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地图,联系西周分封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殷朝废墟"可判断出与商朝有关,结合所学可得出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安阳也被称为殷墟,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禹建立夏朝,与商朝无关,排除A项;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项;
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殷朝废墟",然后联系商朝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3.【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夏传子,家天下 ”及所学可知,夏朝禹之子夺得了王位,确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匆匆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项正确,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分封制西周时确立,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时确立,秦朝得以推广,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夏传子,家天下 ”,然后联系夏朝确立的王位世袭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破坏了天子享用九鼎的礼制,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这一现象反应出的实质问题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A项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春秋时期青铜铸造业越来越发达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开放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是题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诸侯争霸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记忆诸侯争霸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王朝灭亡的历史信息,都反映了统治者因暴政导致王朝灭亡的因素。
本题考查。
A项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题干歌谣内容不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题干歌谣内容不符,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时代,不符合题意;
D项亡国的原因均是暴政是题干历史歌谣主要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1)陕西;河南;晋国;齐国
(2)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制度:礼乐制度。作用: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根据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示意图中A、B两地分别位于今天我国陕西省和河南省;C、D两个诸侯国分别是晋和齐。
(2)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得出,周人设计这套统治机制的目的是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疆土。
(3)根据材料三“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可知,与材料三中“节步”相关的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故答案为:(1)陕西;河南;晋国;齐国。
(2)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制度:礼乐制度。作用: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故选A项。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项。
战国在夏商之后,排除C项。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夏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朝的相关史实。
2.(2016七上·蒲江月考)《荀子》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句话反映了(  )
A.禅让制的传说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确立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形成众多诸侯,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解题的关键,西周通过分封,共71个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3.(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可知,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巩固国家政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分封对象是周王室贵族,与有功之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明确分封范围不是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七上·紫金期中)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民间有夏朝的传说,二里头遗址证实了存在,说明民间传说可能存在史实,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民间有夏朝的传说,二里头遗址证实了存在,说明民间传说可能存在史实,①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考古证明了夏朝的存在,说明考古可以证明史料来源,②正确;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
D:④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5.(2024七上·黄埔期末)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可知,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的信息,排除B;
题干未涉及的青铜器的制作流程,排除C;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使用鼎和簋的制度,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不是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上·黄埔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结合所学可知,夏桀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失去了民心。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时,国势衰败,又逢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由此可见,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的相关内容,排除A;
材料未涉及周边数民族入侵与夏商周灭亡关系,排除B;
“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属于东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更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菏泽)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及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
据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东周文明,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二里头遗址”,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8.(2024·宁夏回族自治区)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qui)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qui)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周王室和贵族用鼎的数量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的特征,B正确;
西周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A错误;
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C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无法表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学生要能通过西周青铜礼器数量联想到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
9.(2024九下·十堰模拟)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该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商朝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10.(2023七上·德庆期末)《尚书·禹贡》记载禹的贡献不仅仅是治水,还有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神话传说日益受到重视 B.时代变迁中历史记录出现讹误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社会混乱需要精神寄托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九州”“五服”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行政区划的设计和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
材料中的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不是神话传说,排除A项;
材料主要涉及记载禹的贡献,并未指出其中有“讹误”,排除B项;
材料“记载禹的贡献”与“精神寄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早期国家建立的认识。
11.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噉燕翼,东控徐准"及所学可知,地图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
“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地图,联系西周分封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2.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殷朝废墟"可判断出与商朝有关,结合所学可得出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安阳也被称为殷墟,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禹建立夏朝,与商朝无关,排除A项;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项;
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殷朝废墟",然后联系商朝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3. 《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夏传子,家天下 ”及所学可知,夏朝禹之子夺得了王位,确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匆匆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项正确,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分封制西周时确立,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时确立,秦朝得以推广,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夏传子,家天下 ”,然后联系夏朝确立的王位世袭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4. 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春秋时,郑庄公开始享用九鼎,此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B.春秋时期青铜铸造业越来越发达
C.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开放
D.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破坏了天子享用九鼎的礼制,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这一现象反应出的实质问题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A项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春秋时期青铜铸造业越来越发达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开放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是题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诸侯争霸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记忆诸侯争霸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5.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亡国的原因均是暴政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王朝灭亡的历史信息,都反映了统治者因暴政导致王朝灭亡的因素。
本题考查。
A项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题干歌谣内容不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题干歌谣内容不符,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时代,不符合题意;
D项亡国的原因均是暴政是题干历史歌谣主要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材料二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其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1) 材料一示意图中A、B 两地分别位于今天我国的   省和   省,C、D 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和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人设计这一套统治机制的目的。
(3) 指出与材料三中“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答案】(1)陕西;河南;晋国;齐国
(2)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制度:礼乐制度。作用: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根据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示意图中A、B两地分别位于今天我国陕西省和河南省;C、D两个诸侯国分别是晋和齐。
(2)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得出,周人设计这套统治机制的目的是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疆土。
(3)根据材料三“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可知,与材料三中“节步”相关的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故答案为:(1)陕西;河南;晋国;齐国。
(2)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制度:礼乐制度。作用: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