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离别景,送别情
【课文研读】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平明送客,临别托意。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
雨之寒。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而见。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
心之孤。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清晨,天色已明,友人辛渐即将登船北归。诗人遥望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还有浩荡的江水。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意之切。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也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冰心在这里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原意解释为酒壶,指当时送别使用的酒具。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
意象之妙。此诗中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寂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构思和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天然浑成,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连词成句等方法,推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
3.能结合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板块一:自学——谈话导入,自主阅读古诗
1.谈话激趣: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2.自主读诗:放出声音自由朗读,至少三次,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板块二:导学——教师讲解,布置学习任务
1.讲解诗题意思: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2.讲述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3.讲解本诗的特点和重点。
课文的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七言绝句,先写景后抒情,寓情于景。
内容的重点: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了自己的胸怀和性格。
4.布置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单):
(1)自由读诗,读出停顿,试着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诗人自比冰壶,想表现怎样的精神品格。
(4)列出难懂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板块三:独学——独立研读,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学习任务单认真研读诗句。自由读诗,读出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句,轻声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不与同学讨论。
3.先默读,再思考诗人想表达怎样的精神品格。
4.提出自己还疑惑不懂的问题,一般不超过3个问题,并将问题写下来。
板块四:合学——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学习
选好组长,组织讨论:
组内朗读分享:读正确,读出节奏,试着读出诗人的情感。
组内交流诗意:一生用自己的话讲诗句的意思,其他组员补充。
(3)讨论诗人想表达的精神品格。
(4)交流提出的问题(组长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1-2个写在纸上):提出一个问题,得3分;提出2个问题得到组员的认可,得4分;提出的问题能在班级中交流,得5分。
2.小组推荐,分工交流。
板块五:展学——班级交流,深入品读感悟
1.教师抽查。随机抽取小组,分享组内学习的精华。面对全班同学,以“我们组”开头。
2.小组分享:
(1)朗读者:赛读、男女生对读。
(2)解读者:讲述诗句的意思,讲明理解的方法,考一考同学重点词语的理解。
(3)赏析者:赏析诗人的比喻手法和表达的精神意境。
(4)提问者:难懂词语或难懂的问题。
3.其他小组补充。
4.教师引导,深入品悟。
■体会离别之寒,感悟内心之孤(第一二句)
(1)导思: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出来什么?
(2)导读:“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3)导思: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4)导读: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5)导学: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6)导读: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体会内心之意,感悟品质之纯(第三四句)
(1)导思:读读后两句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读: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读):“————”。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读):”————。”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读):————。”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3)小结:《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5.指导背诵。
板块六:拓学——组诗拓展,感受送别文化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以歌相送 《赠汪伦》 唐 李白
以目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以话相送 《别董大》唐 高适
以酒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是为了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送别诗)
寒 孤
冰心 玉壶 高洁清廉
【简要反思】
以学为主
整篇设计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载体,安排了“自学—导学—独学—合学—展学—拓学”六个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精讲,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大量的学习实践、学习交流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补充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
主题教学
古诗词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篇举不胜举,古人那送别的形式多样,如本诗以酒相送,还有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歌相送等等。本课设计,我变单篇教学为主题阅读教学,既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拓展组诗让学生粗浅地领略多彩的古人送别文化,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文化自觉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引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古诗教学以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悟其情感。古诗教学以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意象;古诗教学以文化为重,潜心涵泳感悟其意蕴。让古诗教学试着落到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