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
《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推进课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科普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感受书中内容的有趣,体会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二)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用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联系生活、请教他人等方式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书籍、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十万个为什么》新编——“全新屋内旅行记”
名言导入,回顾作品
1.名言导入,
(课件出示名言)教师提问:你觉得这句话可以送给读过的哪些书?为什么?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学生联想、交流,并简要说出理由,借此概括科普作品阅读的价值。
自创赛题,回顾作品
教师选择出示课前学生自创赛题,引导学生回顾作品作者、内容等。
3.提出疑问,创设情境。
(1)教师播放学生疑问音频。
我在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了解到了许多知识。但是,里面科普到的一些内容,像火柴,浆过的衣服,这些我在家里没见过。但是像燃气灶、冰箱这些我常见、常用的物品,米·伊林却一点都没有介绍。这本《十万个为什么》是不是有点过时呢?
引导学生快速回顾“房间旅行记”,把自己认为书中“过时”的内容作上标注。
创设情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年代关系,苏联作家米·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有些内容会在有的同学眼中显得有点“过时”。那今天,我们为续编,添上新一站“全新屋内旅行记”。
细解问题导向的标题
教师引导:续编这本《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就要深入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任务一:
默读目录,在你感兴趣的内容标题前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批注上理由。
同桌交流:要想吸引读者和听众,我发现可以这样提问: 。
引导学生关注取标题的方法:
采用提问的方式;和书中内容大意相关
感受适切趣味的表达
1.出示相关片段,感受生动语言。
(1)出示片段“为什么加了酵母的面团会发起来?”
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运用课堂上学到
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方法回顾:借助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多种方法理解阅读当中不懂的术语。
出示选自光明网的相关内容
学习任务二:
对比阅读两个片段,思考:你觉得这两段话在语言特色上有区别吗?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体会《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告诉我们许多科学性知识,其语言还非常生动有趣。
酵母菌之所以可以使得面点变得蓬松,是因为面团和酵母相互依存的关系。面粉遇水形成了面团之后,其中的淀粉酶会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接着转化成为葡萄糖,这为酵母在面团中的增殖提供了营养基础。酵母的代谢过程中会将这些糖分解并利用,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充满由面团中的麦谷蛋白和麦胶蛋白所形成的面筋中,且由于面筋的作用,不容易溢出。
——节选自光明网《蒸馒头用的酵母粉,是如何“膨胀”面点的?》
2.教师提问:像这样生动有趣的表达,你还在这本书的哪里读到了?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厨房实验室》第一自然段,再次引导学
生感受表达的生动形象。
(2)教师小结:就连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都夸赞米·伊林的这本书,把厨房里的这些物品当作人来写,非常生动、有趣。
创作接轨时代的新篇
1.师引导:课前老师搜集了同学们提出全新屋内的疑问。其中,这四个问题是新鲜有趣指数最高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成相应片段。
学习任务三
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续编《十万个为什么》——全新屋内旅游。
提示: 1.取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标题(可以是提问的方式);
2.解答提出的问题,语言生动有趣。
小组合作交流。
(2)展评反馈
2.任务布置: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以小组的形式完善续编的片段。然
后我们再将同学们的作品进行分类,做出目录,完成这本书的续编,成为我们班的班级的《十万个为什么》。
3.拓展阅读。
出示米·伊林、高士其、叶永烈、郑渊洁图片。
教师引导:这本书出版后,有很多人受米·伊林的影响,不断地探索,我们
中国也有很多作家也受其影响。
后一个人受前一个人的影响,相互学习,共同创造。这种人类对于未知事物
的探索和科学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也是我们都能去做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