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2 14: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
第二单元第五课
《论语》十二章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1
深入核心,理解立身处世。
2
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3
全文翻译
第一步:朗读原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第二步:整句翻译,注意语意通顺;
第三步:点明重要词汇和句式。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课前检测
——朗诵、翻译
新知探究
2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仁”
论“道”
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些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语句 基本观点
敏于事而慎于言 谨言慎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轻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追求真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仁勇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德之心
自我反省
表里如一
勇于担当
锲而不舍,进止由己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自我约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
尚俭、敏事、慎言,学习。不应沉溺于物质欲望,而追求精神理想。
逐句剖析(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逐句剖析(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人生必有一死,而死亦不可知。正因世事无常,故必急求闻道。——警策人当汲汲以求道。
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道”指“仁义之道”,懂得道理,并用一生去实践,甚至用生命捍卫。
逐句剖析(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逐句剖析(四)(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
从“君子”之德的角度来理解,“质”,指内在的仁德;“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逐句剖析(六)
逐句剖析(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以仁道为使命,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进退成败都在自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归于外因,而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逐句剖析(八)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
逐句剖析(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此处的“礼”为西周之礼。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逐句剖析(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逐句剖析(十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观”是形式的也是基础,只有通过“可以观”的艺术观赏形式,才能实现“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政治目的。
诗之所以是“可以观”的,不仅在于诗具有“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抽象政治意义,更在于春秋时代的《诗》具有付诸视觉形式的具象的艺术意味,即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观察与艺术上可以观赏的双重意义。
逐句剖析(十二)
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
①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②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③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
小结
2、根据《<论语>十二章》的有关章句,总结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①崇德重仁。
②遵从礼乐。
③重义轻利。
④好学笃行。
⑤文质彬彬。
⑥内省不疚。
小结
课堂练习
3
2、《〈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②运用对比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表达技巧
拓展延伸
4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结
1、《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语言艺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运用比喻手法,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
第二单元第五课
《论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