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土壤的成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到田野、花圃、池塘等处寻找土壤、观察土壤、采集土壤,亲身触摸、感受不同的土壤。 第二部分,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寻找里面有哪些物质,认识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第三部分,用一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研究土壤的成分,发现土壤中有不容易觉察的空气、水等。操作1:用纸巾包住土块,握一握,观察纸巾上的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操作2:把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土块中冒出来的气泡和土块疏松的过程,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操作3:搅动水杯中的土壤,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大颗粒在下,那是沙;细小颗粒在上,那是黏土。
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沙子和黏土等。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并记录土壤中包含的肉眼可见成分;能利用纸巾、水、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发现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器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实践:学习采集土样,经历实验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难点: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观察土壤能认真观察并记录结果。能基本能不能研究土壤的成分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现象;能总结出土壤的成分。能基本能不能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题情景:打造校园种植园——买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一幢幢惬意的田园农耕场景映入眼帘。为了让孩子们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学校在校内开发打造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菜园”,让校园不仅散发着“书香气”,还充斥着“蔬香气”。 打造校园种植园的第一步就是“买土”。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土壤。那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思考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将真实的场景努力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由此进一步感知生活、发现问题,强调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环节一:展示土壤样本师:上节课我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就是寻找土壤,你们找到了吗?那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采集到的土壤标本。 要求:1.说一说你的土壤来自哪里。2.分享一下你的采集过程。 师:同学们分享了不少采集土壤标本的经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总结采集土壤的经验: (1)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必须有大人的陪同才能去野外! (2)集体采集时,如果使用有尖角的铲子或者耙子,一定注意不要打闹,以免碰伤同学。 (3)采集到的土壤标本要分别收集到瓶子中,并标明采集地点。 (4)采集时不要伤害到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5)采集完毕后要记得洗手哦! 师:通过亲自去采集,可以看到每位同学都对土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出示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按照活动步骤合作完成内容。 学生展示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并分享采集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展示采集到土壤样本并分享采集的过程,可以了解学生采集过程的操作是否安全规范,再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经验。环节二:观察土壤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你在里面发现了哪些东西? 活动要求: 1.观察你的土壤样本里有哪些东西。 2.试着将不同的东西挑拣出来,分类摆放。 (注意垫好纸巾,保持卫生。) 3.将你观察到的东西填写到活动手册第三页的图中。 师:你们看到的非常细的泥土其实是黏土。 师:土壤里有这么多东西呢!那它们都是土壤的成分吗 总结:观察到的土壤的成分有:沙子、黏土、小石子。观察土壤样本、分类并填写活动手册 分享观察结果: 生1:我观察的菜园土里面有:沙子、枯树枝、小虫、泥土、石块。 生2:我观察的花园土里面有:非常细的泥土、沙子、枯树叶、蜗牛壳、蚯蚓、蚂蚁、小石头。 生3:树叶、蚯蚓、小虫、蜗牛壳等不是土壤的成分。 生4:枯树枝也不是土壤的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土壤的组成。环节三:研究土壤的成分师:除了我们观察到的成分,土壤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成分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吧。 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样本、纸巾、烧杯、搅拌棒、水等。 实验步骤: (1) 用干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看纸巾有什么变化。 (2)将刚刚捏出的团状土块放入水中(注意选取泥土要适量),观察放入之后水中的现象。 (3)先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现象: (1)看到纸巾湿润了,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2)把土块放入水中,土块中冒出了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土壤疏松坍塌,水面漂浮一层黑色物质。 (3)搅拌以后,看到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水很浑浊 ;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杯中有沉淀,沉淀物是分层的。 师:有同学发现沉淀后的土壤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这是为什么 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 实验结论: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分析实验现象 生:土壤不溶于水,静置过后,大的颗粒重先沉,小的颗粒轻后沉,就形成了上小下大的现象。 活动意图说明:这个活动就是帮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发现土壤中的空气、水,以及土壤的分层现象。
7.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土壤的成分 土 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观察土壤:石块、泥块、沙子、小动物及枯树叶等生物遗体。 土壤成分: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土壤是由 ( )物质组成的。 A.两种 B.三种 C.多种 2.关于土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能够提供苹果树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B.土壤中没有水 C.土壤中可能有蚂蚁 3.在菜园土里,你不会发现的是 ( )。 A.小虫 B.枯树枝 C.兔子 二、判断题 1.土壤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 ) 2.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 ( ) 3.土壤中没有空气。 ( ) 4.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 ) 参考答案: 一、C B C 二、× √ × √ 实践作业:自己选择几种物质,制作不同种类的土壤,进行展示。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土壤是学生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物体,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常见而易忽略的,但我们真的了解土壤吗?你仔细观察过土壤吗?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这也是我第一次那么专注地去观察土壤。这就是这堂课的意义,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从土壤开始。 二年级正好学习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小朋友的视线从科学桌上转移到了大自然里,甚至是平时大人不会主动让他们接触的土壤。而紧接着到了三年级,科学里有了好好观察土壤的机会,这太重要了。很多的学生在教室里观察了土壤,发出了惊叹声,因为这次的观察和之前他们认识到的土壤太不一样了,他们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学生保持了二年级时对大自然科学的热情,同时也有了科学技能的储备,能积极地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中,学生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年龄的局限,他们的方法可能并不科学,或者多为解释而非科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引出“纸巾”、“放入水里”这样的方法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借助一些情景在这样的情况里十分适用,联想法也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办法,他们也常常在其他的领域获得了灵感而在自己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只有真正教授一个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知识!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了解物质世界一个重要的途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第1课时
土壤的成分
(苏教版)三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沙子和黏土等。
01
02
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并记录土壤中包含的肉眼可见成分;能利用纸巾、水等工具来进一步观然、发现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器的方法多种多样。
03
学习采集土样,经历实验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观念
04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一幢幢惬意的田园农耕场景映入眼帘。为了让孩子们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学校在校内开发打造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菜园”,让校园不仅散发着“书香气”,还充斥着“蔬香气”。
教学情境
打造校园种植园的第一步就是“买土”。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土壤。那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示土壤样本
要求:
1.说一说你的土壤来自哪里。
2.分享一下你的采集过程。
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示土壤样本
这是我从田野里挖来的土壤。
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示土壤样本
这是我从花圃里挖来的土壤。
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示土壤样本
这是我从池塘边挖来的土壤。
探究新知
(1)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必须有大人的陪同才能去野外!
(2)集体采集时,如果使用有尖角的铲子或者耙子,一定注意不要打闹,以免碰伤同学。
(3)采集到的土壤标本要分别收集到瓶子中,
并标明采集地点。
(4)采集时不要伤害到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5)采集完毕后要记得洗手哦!
采集土壤标本的经验
活动一:展示土壤样本
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示土壤样本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探究新知
活动二:观察土壤
让我们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你在里面发现了哪些东西?
要求:
1.观察你的土壤样本里有哪些东西。
2.试着将不同的东西挑拣出来,分类摆放。 (注意垫好纸巾,保持卫生。)
3.将你观察到的东西填写到活动手册第三页的图中。
探究新知
观察记录
活动二:观察土壤
土壤里有这么多东西呢!那它们都是土壤的成分吗
探究新知
观察到的土壤的成分有:沙子、黏土、小石子。
活动二:观察土壤
探究新知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样本、纸巾、烧杯、水、搅拌棒。
1.用干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看纸巾有什么变化。
2.将刚刚捏出的团状土块放入水中(注意选取泥土要适量),观察放入之后水中的现象。
3.先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变化。
探究新知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纸巾湿润
实验现象
有水分
产生气泡
有空气
分层
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大的颗粒重先沉,小的颗粒轻后沉
探究新知
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结论
拓展延伸
身边的土壤
课堂练习
1.土壤是由 ( )物质组成的。
A.两种 B.三种 C.多种
2.关于土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能够提供苹果树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B.土壤中没有水
C.土壤中可能有蚂蚁
3.在菜园土里,你不会发现的是 ( )。
A.小虫 B.枯树枝 C.兔子
一、选择题
C
B
C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土壤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 )
2.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 ( )
3.土壤中没有空气。 ( )
4.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 )
课堂总结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
3、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作业布置
自己选择几种物质,制作不同种类的土壤,进行展示。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研究土壤》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 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11.1自然资源 知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业要求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 2.通过实验,识别土 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初步具备记录实 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对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知道土壤等自然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5.树立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4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研究土壤
单元设计意图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物质。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和协调水分、养料、热量等必需的条件,为动物的生存提供栖息地。对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言,土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现代公民,具有关于土壤的知识、保护土壤的意识等等,是必备的科学素养。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善待土壤、善待生命的良好局面。 本单元以“研究土壤”为主题,强调体验和思维,将二者整合在一个个学习活动中。在学习方式上,本单元延续了低年级《石头与泥土》单元“玩中学”的方式,讲求的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学习目标上,将思维发展凸显出来,注重精确描述、比较与归纳等思维技能的运用,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概念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学生从低年级的“泥土”的日常概念,逐步上升到“土壤”这一科学概念,也为后续的岩石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
主题学情分析 对儿童来说,土壤是非常好的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载体。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与土壤亲密接触的经历。他们在低年级学习了《石头与泥土》《土壤与生命》两个单元,通过挖泥土、玩泥巴、栽小葱、养蚂蚁等活动积累了很多感性经验和对土壤的直观认识。但受限于认识水平,对于“土壤”这个科学概念,中年级的孩子还有很多不解之处。譬如,他们知道在土壤里能找到很多东西,但还不能把这些东西都算作土壤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混合物”的概念。再如,对于决定土壤肥力的腐殖质,孩子们还是非常陌生的,还有待去进一步发现。 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通过四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类型,初步建立土壤的概念,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问题+游戏+讨论;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视频+师生互助 4.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实验器材,调查身边土壤类型及现状,提出保护土壤的措施,并深入社会宣传。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土壤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2.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能认识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通过自主观察积累感性经验。在观察实验中,注重学习精准描述、比较与归纳等思维技能的运用。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概念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探究实践: 1.观察土壤颗粒,知道这些颗粒有大小的不同;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描述其各自的特点。 2.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知道土壤中有腐殖质;能够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完成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态度责任: 1.乐干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2.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愿意亲近土壤。 3.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尝试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探究学习。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展示土壤样本 学生展示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并分享采集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示采集到土壤样本并分享采集的过程,可以了解学生采集过程的操作是否安全规范,再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经验。
任务2 名称:观察土壤 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分类并填写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土壤的组成。
任务3 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步骤完成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土壤的成分。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就是帮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发现土壤中的空气、水,以及土壤的分层现象。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观察土壤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用放大镜观察三份土壤的颗粒特点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任务5 名称:比较土壤 学生4人一组,分别采取“用手捻一捻”、“和点水握一握”、“加点水搓一搓”、“比较渗水性”的方式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做好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游戏引入增加兴趣,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可以让学生了解三种土壤的特点。再通过渗水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三类土壤在保水、渗水等方面的不同性质,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任务6 名称: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教师组织讨论:三种土壤有哪些特点?分别适合生长哪种农作物? 教师介绍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引导学生判断其适合的土壤类型。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活动,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观察土壤 学生按要求到菜园取土,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再播放视频《腐殖质的形成》,讲解腐殖质的概念和形成。最后通过图文介绍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观看视频,提升学习积极性,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知道腐殖质的概念,了解腐殖质的形成,知道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任务8 名称:做一个肥料袋 做一个肥料袋,观察腐殖质形成。 活动意图说明:探究有机物和土壤的联系,学生必须看到落叶等动植物的遗体是怎样变成腐殖质的,做一个肥料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任务9 名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 播放视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介绍东北的黑土地、红壤。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状况。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视频导入,讨论主题 观看视频《土壤的作用》,土壤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讨论,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任务11 名称:水土流失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形象地感受到植被损失将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强化土壤的重要性。
任务12 名称:能力大比拼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收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增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这些活动对保护土壤是好还是不好,启发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第2课时: 1.了解沙土、黏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第3课时: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第4课时: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沙子和黏土等。(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并记录土壤中包含的肉眼可见成分;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发现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科学思维)学习采集土样,经历实验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探究实践)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态度责任) 第2课时: 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科学观念)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科学思维)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探究实践)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愿意亲近土壤。(态度责任) 第3课时: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科学观念)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科学思维)能够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态度责任) 第4课时: 学生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的贡献;学生能够列举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使学生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科学观念)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学生具有保护土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土壤。(科学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完成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探究实践)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尝试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探究学习。(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4.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小能手我会填 1.土壤中有大颗粒的 _________ 中等颗粒的_________ 和细小颗粒的_________。 2.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___ 。 它是供植物生长的_________。 3.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 _________的时间。 二、小聪明我会选 1.进行采集土壤这样的外出考察任务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有大人陪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人可以帮忙挖土 B大人可以保障安全 C大人可以出主意 2.把土壤放入水中,看到有气泡冒出;搅拌后静置一会儿,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枯枝碎叶等,水底沉淀着泥沙颗粒,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发现:土壤里有( ) 。 A空气 B动植物残骸 C小颗粒的黏土、大颗粒的沙 3.土壤中有大颗粒的( )、中等颗粒的( )和细小颗粒的( )。 A黏粒 B粉粒 C沙粒 4.花生喜欢生长在渗水性、透气性最好的( )中,荷花喜欢生长在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的( )中,蚕豆喜欢生长在居于前两者之间的( )中。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5.在( )中和入适量的水后能握成团,颗粒最细腻。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6.在( )中,含有植物生长的养料最多。 A表层土壤 B下层土壤 C岩石层 7.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人们常用( )的办法。 A种植绿肥 B施农家肥 C收集落叶沤肥 8.土壤的作用很大,它可以( )。 A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 B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 C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食物 9.下列人类活动中,( )会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A轮作或休耕 B砍伐森林 C开窑烧砖 三、小法官我会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 ) 2.采集土壤的地点不同,土壤的颜色、成分和作用也可能不同。( ) 3.土壤里有虫子、枯枝、泥沙、石块、塑料袋等,它们对植物生长都有好处 。( ) 4.土壤中,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 5.仙人掌耐高温、干旱,适合生长在黏质土中。( ) 6.腐殖质就是腐烂的动植物遗体。( ) 7.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 8.土壤中的小动物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 9.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上千万年的时间。( ) 10.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宣传环保等方法来保护土壤。( ) 11.把土壤里的小动物都清理干净可以防止土壤被污染。( ) 四、实验操作我能行。 1.验证土壤成分的实验如下表所示,请把表中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研究方法观察到的现象研究发现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土壤里有________把土块放入水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土壤里有________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一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土壤里有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我发现:土壤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美在户外采集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她用空塑料瓶制作成漏斗,探究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装置如图: (1)小美在做实验时,要求土量、水量 ,并且要同时向漏斗里倒水。(均填“一样”或“不一样”》 (2)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美发现①号土壤渗水性最好,流下的水最多;②号土壤渗水性中等:③号土壤渗水性最差,流下的水最少。那么①号土壤最可能是 ,②号土壤最可能是 ;③号土壤最可能是 。 3.阅读文字,观察图例,回答问题。
实验目的: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 实验设计: ①取3块土壤,A块有茂盛植被覆盖,B块有稀疏植被覆盖,C块没有植被覆盖,分别放入一端垫高的木板上。 ②往3块土壤中浇同样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③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1)结合下图,大胆预测3块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2)结合实验现象,谈谈植物是如何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
(3)根据图例提示,结合实际,谈谈土壤对动物、植物和人类有哪些贡献?(至少2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沙粒 粉粒 黏粒 2.腐殖质 肥料 3.上千万年 二、选择题。 B 2.ABC 3.CBA 4.ABC 5.B 6.A 7.ABC 8.ABC 9.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四、实验题 1. 研究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研究发现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纸巾湿了土壤里有水分。把土块放入水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有气泡冒出土壤里有空气。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一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土壤分散在水中,枯枝碎叶等浮在水面,泥沙沉在水底,大颗粒在上,小颗粒在下。土壤里有泥沙颗粒、枯枝碎叶等。
通过实验,我发现:土壤里有 水分、空气、沙、黏土、动植物残骸等。 2.(1)一样 (2)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3.(1)A土壤被冲刷少,积水少。B土壤有被冲刷情况,有一定积水。C土壤被冲刷情况严重,积水较多。 (2)A土壤被水冲刷后,水土流失很少,这是因为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3)为植物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生存栖息地,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等。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