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的埃及、希腊、印度和阿拉伯帝国为促进经济交流,均重视商业发展,采取诸如建立市场、规范交易、保护商人权益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兼容性 B.趋同性 C.多样性 D.相似性
2.公元前82年,罗马最高统治者苏拉建立了私人军队。有人评价,这种情况要出现在共和国早期会饱受诟病且会遭到元老院的口诛笔伐,然而其出现在此时(共和国晚期)则见怪不怪了。由此可见,当时罗马
A.出现集权的趋势 B.创立贵族寡头制
C.实行城邦民主制 D.封君封臣制萌芽
3.古代阿拉伯麦斯欧迪(896——957)的《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托尔托希(1059—1126)的《王者的夜明灯》、伊本·焦济(1116—1201)的《历代民族与帝王史通纪》等古籍中,都出现了中国统治者施政贤明、秉持正义的叙述,“其话语一贯而稳定”。这体现了
A.古代阿拉伯文学内容单一 B.古代阿拉伯推崇中国统治
C.中国施政理念影响阿拉伯 D.古代阿拉伯赞美中国政道
4.在16世纪的里斯本,船员们在讨论如何在不同的港口获取最有价值的货物,并且规划最佳的航行路线以降低成本。同时,船长严格要求船员遵守纪律,以确保航行安全。这说明当时的远洋贸易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利于丰富商业形式
C.风险与机遇并存
D.对船员的要求极高
5.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曾撰写《政府论》献给英国的统治者,认为天赋人权是不可剥夺的;后来又著有《人类理解论》,探讨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来源。由此可见,洛克
A.思想具有复杂性 B.重视人权与认知
C.理论充满矛盾性 D.著作影响很深远
6.表1所示为美国行政、司法、立法三部门权能关系表述。据此可知
表1
行政 行政部门在推行和执行政策时,需要遵循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而其行为也受到司法部门的监督和审查
司法 司法部门依据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进行裁决和解释,同时其权威的维护也需要行政部门的支持
立法 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要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依赖于行政部门的落实,其制定的法律是否合宪也会受到司法部门的评判
A.三权各自独立 B.立法最为重要
C.行政主导一切 D.三权相互依存
7.据统计,1865年至1900年,俄国翻译的西欧物理学、化学等书籍达600余种,从事西方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50余人,出现了以门捷列夫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鼓励公职人员学习西欧科学,但西学的传播及研究却以民间力量为主”。这一现象表明俄国
A.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度
B.全力模仿西方政治制度
C.社会近代化不断发展
D.政府主导工业革命进程
8.19世纪,德意志某钟表工厂雇佣约 1000人,分属于机芯制作、表盘设计、表壳加工、组装调试等部门。钟表制造包含众多环节,其中微小零件打磨、精细校准等多由视力良好的工人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精密制造推动技术进步
B.工业革命提升产品质量
C.机械制造促进产业升级
D.工厂制度完善生产流程
9.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激烈,德国大力发展海军力量,英国对此高度警惕。同时,德国与法国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矛盾也不断激化。这一局面反映出当时欧洲
A.军事斗争激烈 B.国际关系错综复杂
C.和平已无可能 D.列强实力显失均衡
10.表2所示为苏俄1920—1921年国家掌握的粮食与国家掌握的工业原料数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俄
表2
时间 国家掌握的粮食/万吨 国家掌握的工业原料/万吨
1920年 3670 230
1921年 1030 140
A.经济结构的优化 B.国内战争的进行
C.市场作用的发挥 D.对外交流的加强
11.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道:“战争的发展态势要求加快盟军的协同作战步伐,迫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战略协调上。毫不夸张地说,在没有达成有效的协同作战机制之前,是很难实现对法西斯的彻底打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反法西斯同盟力量比较薄弱
B.盟军即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C.美国企图主导反法西斯同盟
D.二战加剧了欧美各国矛盾
12.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的一些重要工业城市满目疮痍。然而在随后的十几年间,这些城市的工业迅速崛起,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韩国政府的政策引导
C.韩国人民的勤劳
D.美国政府的大力援助
13.图1所示为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与会国构成占比情况。据此可知,第一次不结盟运动
A.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C.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
D.反映了亚非国家谋求独立发展的诉求
14.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的军事发展过程中,以乌斯季诺夫等为代表不断研发先进武器装备,同时注重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军事理论的创新。这反映出当时
①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②苏联经济改革取得进展 ③两极争霸斗争激烈 ④苏联政治变革获得成功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近年来,一些国家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关系。但有的西方国家却对此表示质疑,提出“原则过时论”。“原则过时论”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试图维系现有国际关系准则
B.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主张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D.希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主要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A.制度之间紧密联系
B.制度内容相互独立
C.制度结合缺乏关联
D.制度结构已经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玛雅文明在社会组织和政治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体系。玛雅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高高在上,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权力,主导着政治决策和经济活动;祭司阶层地位尊崇,他们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更是知识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守护者。平民阶层构成了社会的主体,从事农业生产和各种手工劳动,奴隶阶层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困苦。各个城邦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有时会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外敌或开展大型工程建设;有时又会因为资源争夺、领土争端等问题爆发激烈的战争。玛雅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口口相传的传说以及优美动人的诗歌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传播,还被精心地记录在石刻和珍贵的手抄本中,成为玛雅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教育方面,只有贵族和祭司的子弟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他们在专门的学府里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和复杂的玛雅文字等知识,这些知识成为他们维护统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美]西尔韦纳斯·莫利《玛雅三千年》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玛雅文明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对玛雅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远东地区,德意志帝国打破先前的中立不干涉姿态,借“义和团事件”以保护德国侨民为由,于1897年11月命令东亚舰队驶入胶州湾,德军登陆并夺取了胶州湾。1898年,威廉二世在大马士革发表演讲,宣称自己是奥斯曼苏丹和3亿穆斯林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12月23日,德意志银行力挫英、法、俄等国的竞争,与奥斯曼帝国政府签订了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
——摘编自邢来顺、吴友法《德国通史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所激化的体系矛盾,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看均是不可调和的。德意志帝国在遭遇体系内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解决方式是加紧军备竞赛,先后在1898 年和1900年通过了第一、第二海军法案,大力扩充海军力量,并将英国当作假想敌,致力于夺取英国掌控的制海权,以求最终化解矛盾。英国面对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备的扩张,则开始继续强化海军军备,导致两国紧张局势升温,两国之间虽有军备谈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最终德意志帝国发动了一战。
材料三
对于德意志帝国而言,殖民扩张所激化的世界体系内固有的矛盾再次刺激它继续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继续激化体系内的固有矛盾。而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激化出来的体系矛盾会给世界体系带来影响,这个影响则促使世界体系的消亡。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张睿佳《世界体系视角下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对远东、奥斯曼帝国地区局势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英之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矛盾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对世界体系建设的启示。(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乃是所谓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在冷战格局之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形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一方面,于国家内部借助“重新私有化”之手段,重新塑造所谓的自由竞争态势与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利用“华盛顿共识”,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开辟疆土、拓展空间。
——摘编自周嘉昕《“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概念再考察》
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嘉靖(1522—1566年)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腹民背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匼民穷。
材料二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政令)朝下而夕奉行。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廷玉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高二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2.A3.D4.C5.B6.D7.C8.D9.B10.C11.C12.B13.D14.B
15.A16.A
17.(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复杂的城邦关系;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6分,
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城邦同盟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和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会导
致内部矛盾积聚;丰富的文化传承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文明延续;有限的教
育范围限制了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文明的全面发展。(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
18.(1)影响:影响了远东和奥斯曼帝国地区原有的殖民态势;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激
发了当地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抗意识: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为后来的冲突乃至世界
大战埋下了隐患。(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根本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德国民族主义情绪强烈;两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
剧;缺乏互信基础:国际形势复杂。(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启示:和平与合作是构建稳定世界体系的基础:应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公平公
正的国际秩序;重视国际规则和制度建设。(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示例一
论题:新自由主义改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2分)
阐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新自由主义改革,重新塑造自由竞争和市场
活力,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资
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华盛顿共识”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开疆拓土。资本的自由
流动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在全
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和销售网络,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同
时,新兴经济体也在这一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自身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8分)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使世界
经济联系更加紧密。(2分)
示例二
论题:冷战格局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具有局限性。(2分)
阐述:在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然而,这一市场受到冷战局
势的严重影响,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政治上的对抗导致经济
交流受到诸多限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及其“盟友”之间,与社会主义
阵营的经济往来相对较少。这使得两大平行世界市场的覆盖范围和资源配置均受到限制,
无法充分发挥全球资源的优势。在经济体制方面,冷战格局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存在着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