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4七上·清远期末)在北京人洞穴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石制品,复原图如下,据此可以推断北京人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在北京人洞穴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石制品”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项符合题意;
B: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B项不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属于青铜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进入铁器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七上·清远期末)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下列遗址
中,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相似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可知,“磁山文化遗址”属于北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应该相似,D项符合题意;
A: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分布在北京周口店,靠采集、狩猎为生,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遗址分布在云南,靠采集、狩猎为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上·清远期末)传说时代,尧、舜、禹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权力的交接标准是贤与能,这种交接方式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符合题意;
A: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分封制是西周地方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D: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清远期末)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研究下列文物有利于了解( )
A.远古传说的印证 B.青铜工艺的发展
C.农耕文明的发展 D.人类文明的起源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青铜鼎体现了青铜工艺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A:远古传说的印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农耕文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工艺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可知,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巩固国家政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分封对象是周王室贵族,与有功之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明确分封范围不是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上·清远期末)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反映出当时判定牛品种优良与否的标志为是否“有力”。据此推断当时的牛用于( )
A.祭祀 B.殉牲 C.食用 D.耕作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祭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殉牲,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食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图是汉字「田」的书写演变,这种最早以象形为造字形式的文字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汉字【田】的书写演变体现了甲骨文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造字形式,A项符合题意;
B: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项不符合题意;
C: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出现在秦朝民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七上·清远期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齐桓公意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取霸主地位
C.为周天子服务 D.发展齐国经济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和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意在谋取霸主地位,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维护国家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为周天子服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发展齐国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七上·清远期末)《中国考古通论》提及,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铁器取代青铜器 B.铁制工具流行
C.铁器用于祭祀 D.铁器技术先进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说明铁制工具流行,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铁器取代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铁器用于祭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铁器技术先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上·清远期末)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及“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七国遂惟秦独强”。由此可见,秦国强大的关键在于( )
A.秦处西陲风气诚朴 B.奉行法家打击贵族
C.支持商鞅实行变法 D.发动战争谋求出路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七国遂推秦独强”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国强大的关键在于支持商鞅实行变法,C项符合题意;
A:秦处西陲风气诚朴不是关键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奉行法家打击贵族不是关键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D:发动战争谋求出路不是关键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上·清远期末)《古今集记》提及:“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材料意在强调李冰的成就在于( )
A.防洪 B.灌溉 C.运输 D.控流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和结合所学可知,李冰遵循大禹治水“疏导”的方式治理并修建都江堰,不仅使人们免于水患,而且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题干强调李冰的成就在于“防洪”,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灌溉,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运输,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控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冰修筑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七上·清远期末)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这反映孔子主张( )
A.“因材施教” B.“无为而治”
C.“道之以德” D.“有教无类”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题干反映孔子主张是“道之以德”,C项符合题意;
A:“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列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的共同特征是( )
学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A.以德治国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休养生息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中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B项符合题意;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
C:墨子主张崇德尚贤,C项不符合题意;
D:道家主张休养生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七上·清远期末)“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对此评价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 )
A.晋文公 B.秦孝公 C.汉武帝 D.秦始皇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功过参半。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D项符合题意;
A: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秦始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七上·清远期末)历史学与汉语言文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科领域,下列历史事件与成语典故相符的是( )
A.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B.长平之战一—破釜沉舟
C.黄巾起义——闻鸡起舞 D.巨鹿之战——卧薪尝胆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A项符合题意;
B: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闻鸡起舞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祖逖、刘琨,C项不符合题意;
D: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七上·清远期末)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兵皆罢归家”、“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这些措施意在( )
A.减免赋税 B.强化军事 C.增加劳动力 D.减轻刑罚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招抚流亡”、“释放奴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C项符合题意;
A:减免赋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强化军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减轻刑罚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七上·清远期末)汉初经济萧条,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使得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史称( )
A.开元盛世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C项符合题意;
A: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B: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不符合题意;
D: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七上·清远期末)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新铸货币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因质量上乘使盗铸成本较
高,所以民之铸钱益少。汉武帝这一举措( )
A.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B.加强了盐铁的专营
C.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D.强化了国家大一统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新铸货币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因质量上乘使盗铸成本较高,所以民之铸钱益少”和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题干“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新铸货币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因质量上乘使盗铸成本较高,所以民之铸钱益少。”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强化了国家大一统,D项符合题意;
A: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盐铁的专营,B项不符合题意;
C:“推恩令”解决了王国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帝时期,有的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有的诸侯王设法谋害朝廷命官,企图摆脱中央制约。为解决此问题,汉武帝( )
A.推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
C.建立刺史制度 D.平定七国叛乱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帝时期,有的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有的诸侯王设法谋害朝廷命官,企图摆脱中央制约”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了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符合题意;
A: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A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叛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4七上·清远期末)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这一做法得益于(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北方人大量南迁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变废为宝”,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北方人大量南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列表格反映了东汉时期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 )
汉殇帝、安帝时期 邓骘(邓太后哥哥)掌握国柄,后被宦官李闰等人铲除
汉冲帝、质帝和桓帝时期 梁太后掌权,梁冀(梁太后哥哥)专权
A.动摇了东汉统治― B.推动了光武中兴
C.加速了诸侯割据 D.维护了政权稳定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
B: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诸侯割据,C项不符合题意;
D:维护了政权稳定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4七上·清远期末)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这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
C.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D.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可知,发现了中原、中亚、南亚、东南亚、罗马的物品。说明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C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4七上·清远期末)最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一位名医“治未病”的思想,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治未病”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符合题意;
A: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善长实施外科手术,C项不符合题意;
D: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被后人尊称为“药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史话》中记载,某战役中“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此战役为( )
A.桂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反映了赤壁之战,D项符合题意;
A: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截击战,A项不符合题意;
B: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由此可见,蜀国谋求经济发展可( )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善与魏关系
C.开发西南地区 D.积极联系台湾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可知,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发展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蜀汉改善与魏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吴国积极联系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蜀国开发西南地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2024七上·清远期末)西晋曾颁发给一些内迁少数民族首领“归义金印”(注:“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据此推知西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政权正统地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晋武帝为笼络少数民族,常常颁赐金印给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政权的正统地位,D项符合题意;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不是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7.(2024七上·清远期末)东晋初年将长江南北流民单立户册,后因出现户籍管理的困难,东晋将他们的户籍改为与原住民相同的户籍。据此可知东晋( )
A.政策缺乏稳定性 B.政策具有灵活性
C.推动了中外交流互鉴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东晋初年将长江南北流民单立户册,后因出现户籍管理困难,东晋将他们的户籍改为与原住民相同的户籍”可知,东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户籍政策,说明东晋的政策具有灵活性,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政策缺乏稳定性,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推动了中外交流互鉴,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政策的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2024七上·清远期末)有学者认为,“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下列可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休养生息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汉初的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2024七上·清远期末)北魏洛阳宫城在继承了汉、魏城市布局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宫城形制,此后各个王朝宫城的布局均承袭此形制。据此可知,北魏( )
A.促进了文化继承发展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提升了民族的自尊心 D.奠定了古代建筑的基础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魏洛阳宫城在继承了汉、魏城市布局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宫城形制,此后各个王朝宫城的布局均承袭此形制”可知,北魏促进了文化继承发展,A项符合题意;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升了民族的自尊心,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奠定了古代建筑的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2024七上·清远期末)七(17)班展开历史主题研究活动,收集了以下地图资料《三国鼎立形势图》、《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据此知研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地图资料《三国鼎立形势图》、《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可知,此时中国面临的是国家分裂,政权分立,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研究的主题是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C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不符合题意;
D:清朝晚期的时代特征是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2024七上·清远期末)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备注: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早期1号墓,剑体正面铸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铭文。...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基。…..吴越兵器同出于楚墓。
材料二
项目 李悝变法(节选) 商鞅变法(节选)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内容 政治 颁布《法经》(刑法法典)。 颁布法律。 推行县制。
经济 政府制定农业生产政策。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制; 统一度量衡。
军事 \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按人口征收军赋。
——整理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
(1)材料一文物从类型上属于 (A.文献材料;B.实物材料;C.口述材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序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与此文物相关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商鞅变法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拟定一个标题。
【答案】(1)类型:B.实物材料。史实: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其中吴越两国的国王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告终。(或答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2)不同: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商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军事领域;商鞅变法更彻底,涉及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3)标题:社会大变革。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早期1号墓,剑体正面铸有‘越王鸩浅(勾践)自作用剑’铭文。……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吴越兵器同出于楚墓”可知,勾践剑、夫差矛属于出土文物,是B实物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其中吴越两国的国王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告终。(或答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根据材料二“颁布法律,推行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可知,商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军事领域;商鞅变法更彻底,涉及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3)根据材料可知,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属于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走向统一时期,所以拟定标题为:社会大变革。
故答案为:
(1)类型:B、实物材料。史实: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其中吴越两国的国王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告终。(或答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2)不同: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商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军事领域;商鞅变法更彻底,涉及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3)标题:社会大变革。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2024七上·清远期末)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材料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所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并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答案】(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可知,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根据材料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文化开始趋同”。
(3)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连续性。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故答案为:
(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中华文明的特点、传承中华文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2024七上·清远期末)历史悠久、卷蛛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朝代 典籍代表 内容简介
①____时期 《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等。
②秦汉时期 《史记》 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史 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伤寒杂病论》 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该书,该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 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 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该书总结了农、林、 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撰写,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河道、支流,介绍了这些 河流流经地区的水文、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等。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所处的时期。
(2)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内容简介,归纳该时期典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任意选择两本典籍,从“中华典籍的作用”的角度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
典籍:《史记》、《伤寒杂病论》
观点:中华典籍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说明:《史记》开创了采用纪传体通史的形式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史事,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伤寒杂病论》能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该书,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有利于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继承发展。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典籍:《论语》、《齐民要术》。观点:中华典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说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代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论语》”和结合所学可知,《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2)根据材料《论语》、《史记》、《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水经注》的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水经注》等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等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中任选两部典籍,围绕“中华典籍的作用”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论语》、《齐民要术》。自拟观点为:中华典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根据材料“《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可知,《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根据材料“《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代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故答案为:
(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典籍:《论语》、《齐民要术》。观点:中华典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说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代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论语》、《史记》、《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水经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4七上·清远期末)在北京人洞穴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石制品,复原图如下,据此可以推断北京人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期
2.(2024七上·清远期末)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下列遗址
中,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相似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4七上·清远期末)传说时代,尧、舜、禹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权力的交接标准是贤与能,这种交接方式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4.(2024七上·清远期末)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研究下列文物有利于了解( )
A.远古传说的印证 B.青铜工艺的发展
C.农耕文明的发展 D.人类文明的起源
5.(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6.(2024七上·清远期末)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反映出当时判定牛品种优良与否的标志为是否“有力”。据此推断当时的牛用于( )
A.祭祀 B.殉牲 C.食用 D.耕作
7.(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图是汉字「田」的书写演变,这种最早以象形为造字形式的文字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8.(2024七上·清远期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齐桓公意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取霸主地位
C.为周天子服务 D.发展齐国经济
9.(2024七上·清远期末)《中国考古通论》提及,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铁器取代青铜器 B.铁制工具流行
C.铁器用于祭祀 D.铁器技术先进
10.(2024七上·清远期末)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及“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七国遂惟秦独强”。由此可见,秦国强大的关键在于( )
A.秦处西陲风气诚朴 B.奉行法家打击贵族
C.支持商鞅实行变法 D.发动战争谋求出路
11.(2024七上·清远期末)《古今集记》提及:“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材料意在强调李冰的成就在于( )
A.防洪 B.灌溉 C.运输 D.控流
12.(2024七上·清远期末)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这反映孔子主张( )
A.“因材施教” B.“无为而治”
C.“道之以德” D.“有教无类”
13.(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列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的共同特征是( )
学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A.以德治国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休养生息
14.(2024七上·清远期末)“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对此评价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 )
A.晋文公 B.秦孝公 C.汉武帝 D.秦始皇
15.(2024七上·清远期末)历史学与汉语言文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科领域,下列历史事件与成语典故相符的是( )
A.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B.长平之战一—破釜沉舟
C.黄巾起义——闻鸡起舞 D.巨鹿之战——卧薪尝胆
16.(2024七上·清远期末)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兵皆罢归家”、“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这些措施意在( )
A.减免赋税 B.强化军事 C.增加劳动力 D.减轻刑罚
17.(2024七上·清远期末)汉初经济萧条,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使得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史称( )
A.开元盛世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18.(2024七上·清远期末)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新铸货币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因质量上乘使盗铸成本较
高,所以民之铸钱益少。汉武帝这一举措( )
A.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B.加强了盐铁的专营
C.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D.强化了国家大一统
19.(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帝时期,有的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有的诸侯王设法谋害朝廷命官,企图摆脱中央制约。为解决此问题,汉武帝( )
A.推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
C.建立刺史制度 D.平定七国叛乱
20.(2024七上·清远期末)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这一做法得益于(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北方人大量南迁
21.(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列表格反映了东汉时期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 )
汉殇帝、安帝时期 邓骘(邓太后哥哥)掌握国柄,后被宦官李闰等人铲除
汉冲帝、质帝和桓帝时期 梁太后掌权,梁冀(梁太后哥哥)专权
A.动摇了东汉统治― B.推动了光武中兴
C.加速了诸侯割据 D.维护了政权稳定
22.(2024七上·清远期末)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这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
C.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D.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
23.(2024七上·清远期末)最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一位名医“治未病”的思想,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24.(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史话》中记载,某战役中“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此战役为( )
A.桂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5.(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由此可见,蜀国谋求经济发展可( )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善与魏关系
C.开发西南地区 D.积极联系台湾
26.(2024七上·清远期末)西晋曾颁发给一些内迁少数民族首领“归义金印”(注:“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据此推知西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政权正统地位
27.(2024七上·清远期末)东晋初年将长江南北流民单立户册,后因出现户籍管理的困难,东晋将他们的户籍改为与原住民相同的户籍。据此可知东晋( )
A.政策缺乏稳定性 B.政策具有灵活性
C.推动了中外交流互鉴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8.(2024七上·清远期末)有学者认为,“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下列可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休养生息
29.(2024七上·清远期末)北魏洛阳宫城在继承了汉、魏城市布局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宫城形制,此后各个王朝宫城的布局均承袭此形制。据此可知,北魏( )
A.促进了文化继承发展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提升了民族的自尊心 D.奠定了古代建筑的基础
30.(2024七上·清远期末)七(17)班展开历史主题研究活动,收集了以下地图资料《三国鼎立形势图》、《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据此知研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31.(2024七上·清远期末)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备注: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早期1号墓,剑体正面铸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铭文。...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基。…..吴越兵器同出于楚墓。
材料二
项目 李悝变法(节选) 商鞅变法(节选)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
内容 政治 颁布《法经》(刑法法典)。 颁布法律。 推行县制。
经济 政府制定农业生产政策。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制; 统一度量衡。
军事 \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按人口征收军赋。
——整理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
(1)材料一文物从类型上属于 (A.文献材料;B.实物材料;C.口述材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序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与此文物相关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商鞅变法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拟定一个标题。
32.(2024七上·清远期末)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材料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所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并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33.(2024七上·清远期末)历史悠久、卷蛛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朝代 典籍代表 内容简介
①____时期 《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等。
②秦汉时期 《史记》 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史 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伤寒杂病论》 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该书,该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 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 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该书总结了农、林、 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撰写,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河道、支流,介绍了这些 河流流经地区的水文、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等。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所处的时期。
(2)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内容简介,归纳该时期典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任意选择两本典籍,从“中华典籍的作用”的角度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
典籍:《史记》、《伤寒杂病论》
观点:中华典籍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说明:《史记》开创了采用纪传体通史的形式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史事,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伤寒杂病论》能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该书,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有利于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继承发展。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在北京人洞穴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石制品”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项符合题意;
B: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B项不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属于青铜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进入铁器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可知,“磁山文化遗址”属于北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应该相似,D项符合题意;
A: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分布在北京周口店,靠采集、狩猎为生,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遗址分布在云南,靠采集、狩猎为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符合题意;
A: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分封制是西周地方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D: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青铜鼎体现了青铜工艺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A:远古传说的印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农耕文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工艺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可知,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巩固国家政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分封对象是周王室贵族,与有功之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明确分封范围不是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祭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殉牲,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食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汉字【田】的书写演变体现了甲骨文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造字形式,A项符合题意;
B: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项不符合题意;
C: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出现在秦朝民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和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意在谋取霸主地位,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维护国家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为周天子服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发展齐国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说明铁制工具流行,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铁器取代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铁器用于祭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铁器技术先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七国遂推秦独强”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国强大的关键在于支持商鞅实行变法,C项符合题意;
A:秦处西陲风气诚朴不是关键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奉行法家打击贵族不是关键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D:发动战争谋求出路不是关键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和结合所学可知,李冰遵循大禹治水“疏导”的方式治理并修建都江堰,不仅使人们免于水患,而且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题干强调李冰的成就在于“防洪”,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灌溉,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运输,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控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冰修筑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题干反映孔子主张是“道之以德”,C项符合题意;
A:“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中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B项符合题意;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
C:墨子主张崇德尚贤,C项不符合题意;
D:道家主张休养生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生前雄兵扫六合,死后江海日月明;春秋成秦经二世,一世功过后人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功过参半。最符合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D项符合题意;
A:晋文公是春秋第二位霸主,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秦始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A项符合题意;
B: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闻鸡起舞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祖逖、刘琨,C项不符合题意;
D: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招抚流亡”、“释放奴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C项符合题意;
A:减免赋税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强化军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减轻刑罚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C项符合题意;
A: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B: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不符合题意;
D: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新铸货币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因质量上乘使盗铸成本较高,所以民之铸钱益少”和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题干“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新铸货币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因质量上乘使盗铸成本较高,所以民之铸钱益少。”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强化了国家大一统,D项符合题意;
A: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盐铁的专营,B项不符合题意;
C:“推恩令”解决了王国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帝时期,有的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有的诸侯王设法谋害朝廷命官,企图摆脱中央制约”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了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符合题意;
A: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A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叛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变废为宝”,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北方人大量南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
B: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诸侯割据,C项不符合题意;
D:维护了政权稳定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可知,发现了中原、中亚、南亚、东南亚、罗马的物品。说明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C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治未病”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符合题意;
A: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善长实施外科手术,C项不符合题意;
D: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被后人尊称为“药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反映了赤壁之战,D项符合题意;
A: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截击战,A项不符合题意;
B: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可知,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发展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蜀汉改善与魏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吴国积极联系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蜀国开发西南地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晋武帝为笼络少数民族,常常颁赐金印给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政权的正统地位,D项符合题意;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不是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7.【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东晋初年将长江南北流民单立户册,后因出现户籍管理困难,东晋将他们的户籍改为与原住民相同的户籍”可知,东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户籍政策,说明东晋的政策具有灵活性,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政策缺乏稳定性,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推动了中外交流互鉴,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政策的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汉初的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魏洛阳宫城在继承了汉、魏城市布局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宫城形制,此后各个王朝宫城的布局均承袭此形制”可知,北魏促进了文化继承发展,A项符合题意;
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提升了民族的自尊心,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奠定了古代建筑的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地图资料《三国鼎立形势图》、《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可知,此时中国面临的是国家分裂,政权分立,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研究的主题是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C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不符合题意;
D:清朝晚期的时代特征是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答案】(1)类型:B.实物材料。史实: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其中吴越两国的国王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告终。(或答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2)不同: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商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军事领域;商鞅变法更彻底,涉及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3)标题:社会大变革。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早期1号墓,剑体正面铸有‘越王鸩浅(勾践)自作用剑’铭文。……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吴越兵器同出于楚墓”可知,勾践剑、夫差矛属于出土文物,是B实物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其中吴越两国的国王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告终。(或答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根据材料二“颁布法律,推行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可知,商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军事领域;商鞅变法更彻底,涉及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3)根据材料可知,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属于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走向统一时期,所以拟定标题为:社会大变革。
故答案为:
(1)类型:B、实物材料。史实: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其中吴越两国的国王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越国的胜利告终。(或答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2)不同:商鞅变法具有持续性,历经了两次改革;商鞅变法涉及范围广,涉及军事领域;商鞅变法更彻底,涉及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3)标题:社会大变革。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答案】(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可知,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根据材料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文化开始趋同”。
(3)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连续性。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故答案为:
(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中华文明的特点、传承中华文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典籍:《论语》、《齐民要术》。观点:中华典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说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代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论语》”和结合所学可知,《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2)根据材料《论语》、《史记》、《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水经注》的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水经注》等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等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中任选两部典籍,围绕“中华典籍的作用”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论语》、《齐民要术》。自拟观点为:中华典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根据材料“《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可知,《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根据材料“《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代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故答案为:
(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典籍:《论语》、《齐民要术》。观点:中华典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说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较为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和教育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整理古代的农业知识,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还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通过中华典籍能够有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论语》、《史记》、《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水经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