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4 鱼
【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准备一个装有4~5条鲫鱼的鱼缸,上课时展示给学生。鱼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动物,富含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可是你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吗 它们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呢 下面我们通过对鲫鱼的形态、结构、呼吸、运动等方面的观察,一起来探究一下。
[图片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在海洋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鱼类、贝类、虾、蟹等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千差万别,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思考:水中活动的动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与水生生活相适应呢
[诗歌导入] 欣赏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呢 在水中生活的还有哪些生物 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鱼的主要特征(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鱼是脊椎动物,与前三节中介绍的无脊椎动物不同,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脊椎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进化地位更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种类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也是学生比较熟悉但很少仔细观察的水生脊椎动物。
突破策略:
首先,通过直观图片观察脊椎动物的骨骼,归纳出脊椎动物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其次,利用直观材料(如鲫鱼实物)组织学生观察鱼的体形、体表特征以及鱼的运动和呼吸特点,来全面剖析鱼类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它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重难点二]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
重点分析:
在人类的生活中,鱼因为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除此之外,鱼还具有观赏价值,并且与鱼相关的格言、成语、年画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我们应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并加大保护力度。
突破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资料的过程中感悟到鱼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鱼类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
[重难点三]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难点)
难点分析:
鱼的呼吸对鱼在水中的生存至关重要,鱼鳃是鱼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鳃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活中,人们对鱼很熟悉,但很少有人仔细观察过鱼鳃,大多数人不知道鳃的结构和特点,也很少有人研究鱼的口和鳃盖为什么不停地开合,它们是同时开合还是交替开合。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
突破策略: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其次,用墨汁(或蔬菜汁)实验证明“水流入鱼口后,从鳃盖后缘流出”,使学生明确鱼的呼吸器官是鳃。然后通过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鳃的结构和功能,得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鱼鳍
鱼类的附肢为鳍,是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运动器官。鳍由支鳍担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角质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支,由表皮发生,见于软骨鱼类;另一种是鳞质鳍条(或称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分节分支或分节不分支,见于硬骨鱼类。骨质鳍条分鳍棘和软条两种类型,鳍棘由一种鳍条变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节的硬棘,为高等鱼类所具有;软条柔软有节,其远端分支(叫分支鳍条)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鳍条),都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鱼鳍分为奇鳍和偶鳍两类。偶鳍为成对的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1对,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后肢;奇鳍为不成对的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肛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帮助游泳,尾鳍如船舵一样,控制方向和推动鱼体前进。一般常见的鱼类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种鳍。但也有少数例外,如黄鳝无偶鳍,奇鳍也退化;鳗鲡无腹鳍;电鳗无背鳍等。
2.水温影响鱼类
3.宽咽鱼
4.毒蛇鱼
5.海底“忍者”——石头鱼
6.中国的鱼文化
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19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
鱼、青蛙、蜥蜴、鸟、虎等动物是有脊柱的,水螅、涡虫、蛔虫、蚯蚓、河蚌、昆虫等动物是没有脊柱的(答案不限定此处所列举的动物,只要能正确区分有脊柱的动物和没有脊柱的动物,其他答案亦可)。脊柱对鱼的身体具有支撑作用,脊柱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使鱼可以在水中游泳。
[教材P22 观察与思考·参考答案]
1.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2.这种说法不全面。自然界中的大多数鱼主要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进行运动,鱼鳍在鱼的运动中起协调作用。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水流入鱼口后,经过鳃,然后从鳃盖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鳃丝中的二氧化碳则排放到水中,所以和流入的水相比,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4.鱼鳃是鲜红的,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很多细细的鳃丝构成。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鳃的这两个特点对鱼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粘连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加上空气干燥,鱼会因为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教材P23 旁栏思考题·参考答案]
在水中生活的其他动物,有些是用鳃呼吸的,如河蚌、虾,有些是用肺呼吸的,如海豚、鲸,有些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如水螅。
[教材P24 练习·参考答案]
1.体形:流线型;体表特点:体表常有鳞片覆盖;呼吸器官:鳃;运动方式: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章鱼”“带鱼”“墨鱼”“鱿鱼”虽然名称里都有“鱼”字,但只有带鱼是鱼,章鱼、墨鱼、鱿鱼都是软体动物,它们虽然也用鳃呼吸,但体内没有脊柱,体表没有鳞片覆盖,不是鱼。
3.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且鱼和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黎明时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小。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当水流经鱼鳃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则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与流入鱼体的水相比,经鳃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二氧化碳量增加。
实验设计方案:将鱼放在BTB溶液中,由于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了溶液中。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第四节 鱼
教学分析 1.《鱼》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该主题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节开始进入脊椎动物的教学,与前面介绍的无脊椎动物相比,脊椎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进化地位更高等,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 2.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先通过直观图片认识脊椎动物的骨骼,进而归纳脊椎动物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类群和无脊椎动物类群及其主要区别。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种类、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学生比较熟悉但很少仔细观察过的动物。本节教学重点为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主要采用观察法。通过观察,认识鱼类的外形特点以及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仅靠观察,无法了解到鱼类运动和呼吸的本质,因此需要一些辅助手段。例如,观察鱼类的运动,需要借助捆绑鱼鳍的方法,来证明鱼的游泳不仅靠鱼鳍还要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观察鱼的呼吸,则需要用墨汁或蔬菜汁来指示水流进出鱼体的过程,进而证明鱼鳃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关于鱼类的呼吸,应理解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调查收集资料的形式来直接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鱼类的措施,通过自主学习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体验活动和观察图片,学生能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别,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等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 2.通过观察图片、探究实验等活动,学生能概述出鱼的主要特征,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及探究实践能力,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对我国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及其保护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准备 活鱼、鱼缸、色素水、滴管、溴麝香草酚蓝试剂、鱼的相关图片及视频。
教学策略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个课外实践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1.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活动,观察鳃的结构和呼吸过程。建议教师为每个实验组提供一只鱼缸和一条活鲫鱼,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鲫鱼的呼吸活动,特别关注口和鳃盖的活动状态。然后,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水(或蔬菜汁),慢慢滴在鲫鱼的前方,仔细观察墨水(或蔬菜汁)的流动情况,推断出鲫鱼呼吸时水流经途径。再掀起鳃盖,仔细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推断鳃的功能。
2.重点观察与对比观察:鱼的呼吸。首先是重点观察: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有何规律,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不同时开(或闭),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墨汁(或蔬菜汁)是如何从鱼的口流入鳃,再由鳃盖后缘流出的。其次是对比观察:在学生观察鱼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后,最好让学生观察鳃丝在水中的舒展状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贴在一起的现象,以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体验活动:请用手触摸自己脊背中央的位置,你感觉到了什么呢 你知道这个结构的名称吗 2.展示人体骨骼图。 亲身体验感知脊柱的存在及特点。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一 动物的分类 1.认识脊柱:组成及作用。 2.展示之前所学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的图片,思考它们体内是否有脊柱。 3.展示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图片,思考它们体内是否有脊柱。 4.引导学生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对动物进行分类,并引出将要学习的鱼类。 结合脊柱的特征及生活经验,分析脊柱的作用。 结合图片及已经学过的动物类群的特征,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通过直观教具,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任务二 鱼适于水中运动(游泳)的特点 1.展示各种各样的鱼类的图片。 我国的“四大家鱼”的图片(按照生活环境进行排序),引导学生分析其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质疑: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 2.鱼适于水中运动的特点 提出问题:鱼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游泳的经历进行思考) 实验: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方法:看外形、摸体表、观运动)。 (1)分析鱼适于克服阻力的体形特点。 (2)分析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源。 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观察“四大家鱼”的特征及分布的水层,分析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结合自身的游泳经历,分析出鱼在水中运动不仅需要动力来源,还需要克服阻力。 以小组为单位对鱼的外形进行观察,思考鱼有哪些特征与运动相适应。 感知鱼的多样性。 通过“四大家鱼”的体色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通过对鱼的生活环境的认识,引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设计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对鱼的外形及运动的观察,小组合作分析鱼适于水中运动的特点。
任务三 鱼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特点 1.观察与思考:观察鱼的呼吸(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或者通过PPT中的视频观察)。 (1)鱼的口和鳃盖是同时张合 还是交替张合 (2)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 (3)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2.观察鱼的呼吸器官 (1)思考鱼鳃的哪些特点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2)通过鱼鳃在水中和不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分析鱼为什么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的原因。 3.归纳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鱼的呼吸,分析鱼适于水中呼吸的特点。 归纳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确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任务四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展示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破坏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观看图片或视频,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保护鱼类资源、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意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所学总结归纳。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梳理所学知识,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鱼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章节,应该精心选取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师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辅助和引导,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变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鱼的呼吸
[情境展示] 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在两只烧杯中各滴入数滴0.1%的BTB溶液,使溶液呈蓝色。再取一条小鱼放入甲烧杯中。20~30分钟后,观察甲、乙两烧杯中水色的变化。在甲烧杯中由于小鱼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使水中的BTB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而乙烧杯中无颜色变化。
[问题探究] 观察鱼的呼吸。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 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水流入鱼口后,从鳃盖后缘流出。和流出的水相比,流入的水溶解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课堂速记]
。
探究点二 探究鱼的游泳
[情境展示] 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盛水的玻璃缸中,先观察它的外形,再观察它在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
[问题探究] 观察鱼的游泳。思考各结构起什么作用 鱼只靠鳍进行游泳,这种说法全面吗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包括:
(1)体形:流线型;
(2)体表:有鳞片、黏液;
(3)动力: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4)协调与平衡:鳍;
(5)呼吸:鳃;
(6)沉浮:鳔。
[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