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12 08:2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自然界的动物种类很多,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给动物进行了分类。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动物体内有脊柱,有的体内没有。脊柱内有一根装脊髓的管道,是由许多块脊椎骨构成的。于是,人们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大家能按这个标准把刚才所说的各类动物进行分类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栖动物。
  [图片导入] 出示青蛙、树蛙、蜥蜴、响尾蛇、蝾螈的挂图(也可让学生看教材挂图),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组织讨论:这些动物中哪些是两栖动物 为什么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两栖动物的特征(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两栖动物是由水中逐渐适应陆地生活的过渡类群,与鱼类相比,这两个类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突破策略:
1.讨论问题,引出概念
充分了解学生对两栖动物的概念理解,并以此作为关注点和线索展开学习和讨论。
2.有目的、有逻辑地比较
本章按照进化的大致顺序呈递,在介绍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之后,介绍两栖动物是由水生逐渐适应陆生的过渡类群,因此,两栖动物与鱼类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物分类的依据,认识动物的进化趋势。
3.多渠道,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提供方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涉及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并始终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即“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了解青蛙发育的任何一个阶段,并通过文字介绍了解发育的特点。
[重难点二] 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
重点分析:
介绍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应立足于整个生物圈,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渗透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突破策略:
除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外还可以开放网络环境,让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中检索所需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如了解两栖动物的其他种类,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生存现状。
[重难点三]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生活,与两栖动物相比,这两个类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突破策略:
1.备学情,充分了解疑惑
充分了解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概念的疑惑,并以此作为关注点和线索展开学习和讨论。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海龟、鳄是两栖动物,但是有的学生知道它们属于爬行动物,却也无法用较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教师在了解这些学情特点后,就可以在导入时直指疑惑点,在教授过程中回扣,使迷茫转为清晰。
2.有目的、有逻辑地比较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特征并不是割裂的。本章按照进化的大致顺序呈递,在介绍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之后,介绍两栖动物是由水生逐渐适应陆生的过渡类群,爬行动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因此,两栖动物也就成为本节课比较的中心——两栖动物与鱼类和爬行类的分别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物分类的依据,感悟动物的进化趋势。
3.重合作,促进能力培养
研究表明,不同风格和层次的学生一起学习,能丰富各自的学习经验,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有时还会擦出新的思维火花。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学习中,均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和表达,可以结合小组评价的方式促进小组学习的发展。
4.勤反馈,靶向重点难点
在课程的最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事先在网站上设计的检测题,让学生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获取检测题目,并在线上提交反馈。教师当时即可获得学生题目反馈的数据,并对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当堂讲评。对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进行靶向攻破。
  [重难点四] 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
重点分析:
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应立足于整个生物圈,引导学生关注爬行动物的生存现状,渗透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突破策略:
除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外还可以开放网络环境,让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中检索所需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生存现状。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两栖动物
2.青蛙
3.大鲵
4.十大濒危两栖动物
5.爬行动物
6.非洲死神——黑曼巴蛇
7.蛇之煞星——眼镜王蛇
8.蜥蜴与蛇的区别
9.扬子鳄
10.恐龙时代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6亿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现在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匀,热量的传导也被海洋阻断,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在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燥寒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再加上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25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是因为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离水不远的陆地,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可辅助呼吸。龟用肺呼吸,体表覆盖有角质的甲,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龟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属于爬行动物。
[教材P25 观察与思考·参考答案]
1.青蛙身体背部一般呈绿色,在稻田、池塘、溪流边的陆地等绿色的生活环境中青蛙不易被天敌发现,又便于捕食,有利于青蛙的生存。
2.把青蛙握在手中,会感到湿滑。因为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
3.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便于跳跃也能划水。
  [教材P29 练习·参考答案]
1.(1)× [解析] 乌龟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但乌龟是爬行动物。判断是否是两栖动物必须符合两栖动物的概念。
(2)√ [解析] 有些种类终生保持幼体形态,可终生生活在水中,例如,北美洲特产的穴居蝾螈。
(3)√
  2.
  3.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较大,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蛇虽然四肢退化,但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符合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蛇是爬行动物。
5.现在,许多稻田里都施用农药以防治害虫,保证水稻的产量,但却造成了环境污染,不利于青蛙的生存。另外,乱捕滥杀及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水域面积缩减,也使得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我们应加大保护两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力度,禁止乱捕滥杀,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情景。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分析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本节按照进化的大致顺序呈递,在介绍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之后,介绍两栖动物是由水生逐渐适应陆生的过渡类群,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本节可以通过比较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异同,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更好地体会动物分类的依据,感悟动物的进化趋势。  2.本节教材在呈现上和本章的其他各节具有共性,都是从不同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和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同时,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认识,例如本节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中,呈现出“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的相似点,进一步提问“为什么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直指学生的困惑点——依据生活环境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分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特点等更具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与生物的分类有更密切的关系。
教学分析  3.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基础和认知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在教材中已经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建议在导入环节后,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随后的观察和思考将更紧密地围绕目标进行。例如,关于两栖动物的“观察与思考”,无论是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还是青蛙(或牛蛙)的实物,在明确目标后,学生都会更紧密地围绕“特征”进行观察,即青蛙区别于其他动物类群的特点进行观察。另外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观察方法的辅导,如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的观察,与曾经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特征进行比较的观察,注意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联等。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具有一些前概念,他们了解两栖代表的是“水”和“陆”这两种环境,但是简单地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因此很多学生将鳄、龟、海蛇等也归类在了两栖动物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充分表达他们对“两栖”这一概念的理解,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迷惑认识,并利用这些作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分别进行分析,分析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栖动物特征的认识,分析得出两栖动物既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又有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并且分析得出两栖动物是不能脱离水环境的。在对两栖动物的认识基础上,分析爬行动物作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能脱离水环境的原因。
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观察图片(观察实验)及观看视频资料,学生能概述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及生物进化的观念。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水污染对两栖动物生存状态影响的认识,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活体牛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源、PPT课件。
教学策略  1.观察与思考:本节强调通过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概括的能力。  (1)通过观察图片(或活体牛蛙),得出青蛙在外部形态结构适于水中和陆地生活的特征,再通过皮肤的介绍,得出青蛙呼吸的特点。重点关注青蛙的呼吸方式和运动的内容,总结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图片,以蜥蜴为代表,了解爬行动物的有关特征,了解蜥蜴的身体结构适于陆生生活的特点。  (3)通过蜥蜴与青蛙的对比,得出爬行动物是陆生生物的原因。  2.查找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全面了解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自觉保护动物和全面认识事物的习惯。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想一想,议一议: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问题,进行回答。通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示疑惑,并认为龟也既能够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应该也属于两栖动物。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提出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一 两栖动物——青蛙的特征  1.展示图片:蝌蚪和青蛙  (1)二者是什么关系  (2)比较蝌蚪和青蛙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  2.两栖动物——青蛙的特征  (1)观察与思考:观察青蛙(或牛蛙)的形态特征,思考教材P25讨论题。  观察模式有以下A、B两种选择。  模式A:阅读教材、观察图片;  模式B:阅读教材结合观察牛蛙、触摸牛蛙。  (2)归纳(表格):青蛙对环境适应的特征(从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归纳)。  (3)延伸: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结合生活常识,知道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并能够简单描述蝌蚪和青蛙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  对青蛙和蝌蚪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青蛙适于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特征,并得出青蛙不能脱离水环境。  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分次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青蛙和蝌蚪的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任务二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展示图片:其他的两栖动物。  2.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观察、对比,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任务三 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课前搜集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展示图片。  2.引导学生从两栖动物的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出发,认识动物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自己对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  认识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任务四 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1.展示图片:青蛙和乌龟  提出问题:从青蛙的特征可以看出,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那么,爬行动物作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具有哪些适于陆生生活的特征呢  2.展示图片:各种各样的爬行动物  提出问题:种类多样的爬行动物,不仅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异,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3.以蜥蜴为例,分析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4.总结: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观察思考: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方面的特征。  总结归纳: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对蜥蜴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五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对乌龟、鳄鱼、壁虎等爬行动物进行分析,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观察、对比,归纳出爬行动物的特征,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任务六 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有害)。  课前学生活动:搜集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分享收集到的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相关资料。  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常识,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不仅可以提升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认识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梳理所学知识,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青蛙的特征  (1)适于陆生环境  (2)适于水生环境  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蜥蜴适于陆地环境的特征  五、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反思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体验掌握的,比老师讲授的更容易接受,所以,本节课还是尽量让学生能够自己观察活体动物,比较容易找到的活体动物材料有牛蛙、小巴西龟等。
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两栖动物的概念
[情境展示] 比较蝌蚪和青蛙,认识两栖动物。
  [问题探究] 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属于两栖动物吗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才属于两栖动物。由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不能脱离水的限制,因此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是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
[课堂速记]

  。
探究点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比较
[情境展示] 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探究] 比较青蛙和蜥蜴的特征,完成表格。
项目 青蛙 蜥蜴
所属类群
皮肤
呼吸
生殖和发育
生活环境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项目 青蛙 蜥蜴
所属类群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皮肤 裸露,有黏液,可辅助呼吸 干燥、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既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又具有保护作用
呼吸 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需通过皮肤辅助呼吸 用肺呼吸,肺发达
生殖和发育 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为蝌蚪 在陆地产卵;卵内养料多,还有卵壳保护,能够在陆地孵化为幼蜥
生活环境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 终生生活在陆地上
[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