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3社会行为
【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楚军大败,一直退到乌江边。正当项羽要乘船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突然在江边看到有无数蚂蚁组成“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项羽大吃一惊,他不禁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也。”于是便拔剑自刎了,从此刘邦统一了天下。所以后来有“汉室江山,蚂蚁聚成”之说。请你动动脑筋,想想:蚂蚁真能自己组成字吗 蚂蚁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动物,你对蚂蚁的生活了解多少 请与大家交流一下!
[问题导入] 常言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你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你能读懂这些语言吗 动物的个体间能进行信息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解答这些问题。
[问题导入] 你熟悉的哪些动物过群体生活 你知道这些动物的群体生活对群体有什么意义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不如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的效果更为理想。
突破策略:
1.实例分析
通过分析羊、蜜蜂、猴等动物的实例,特别是白蚁的群体生活,让学生辨别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并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分工合作。分析黑长尾猴和昆虫的信息交流,明确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意义。通过分析狒狒群体中“首领”的特权和职责,让学生理解“有的社会行为还形成等级”的重要特征。
2.实际应用
播放狼群等营社会生活的动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交流展示
小组进行交流展示,讨论和补充蚂蚁的通讯行为。
[重难点二] 组织好小组探究活动(难点)
难点分析:
为了顺利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先做实验,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时间安排,并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观察蚂蚁的行为,思考实验方案。教师要合理评价学生的实验计划,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调整和创新。
突破策略:
1.布置学生在课前诱捕和饲养蚂蚁的课下作业。
2.引导学生设计、修订、完善和实施探究方案。
3.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组进行巡视,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4.引导学生安静实验,严谨操作,认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重难点三] 总结提升(难点)
难点分析:
“社会行为”和“群体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实例“成群的蝗虫”个体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不存在社会行为,让学生明确虽然动物的群体生活是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但是社会行为并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聚集。
突破策略:
1.观看大雁的迁徙、头羊的作用等资料,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
2.讨论分析“成群的蝗虫”为什么没有社会行为。
3.举例分析、总结社会生活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动物的集群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同种或异种个体聚在一起,就可视为是最简单的社会行为。但并不能把动物的一切集结现象都视为是社会行为。例如夏夜灯前聚飞的大群昆虫,可能只是分别受到灯光的吸引而来的。但人们逐渐发现,就是像树皮下土鳖群集的现象,也不仅仅是土鳖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反应,外激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非洲稀树草原地区,大量食草兽类夹杂着一部分鸟类逐水草而居,当遇狮豹来袭击时,某些个体惊叫告警,于是集群遁逃。这种聚合很松散,似乎是随机的,但却是互利的,离群个体只是偶见,而且难以存活。
2.动物的社会行为
3.狒狒的社会生活
4.动物的通讯行为
5.研究发现蚂蚁觅食路径遵循光线折射定律
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54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
火蚁是营群体生活的,组成“筏子”的工蚁虽然“牺牲”了,但是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得以生存下来,继续本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这种行为虽然对个体是不利的,但是对群体乃至物种却是有利的。
[教材P56 探究·参考答案]
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2.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教材P58 旁栏思考题·参考答案]
社会行为的动物单个力量不足以使自己和其他动物抗争,所以只好借助群体的力量,更有利于它们的觅食和逃避敌害,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如狼群就是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去的。
[教材P59 练习·参考答案]
1.(1)√ [解析] 释放一定量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交配,从而对其捕杀。
(2)× [解析]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不一定都有等级,一般高等哺乳动物才形成严格的等级,具有等级的动物群体,成员之间是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等的不同分成等级,而不是根据动物的年龄。
2.马、羊、鸡、狮等动物的群体中都有最占优势者。
3.虎是强壮的捕食者,它有能力孤军奋战获得食物。它的感官敏锐、行动敏捷,有足够的耐心和爆发力,捕食时用的是伏击战术。虽然单独作战胜算的可能性小一些,可一旦胜利就能独自享用食物。狼的耐力好,但单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于虎。因此集群捕食是狼的优势,因为这要比孤军奋战取胜的概率大得多,但得到的食物需要大家分享。
4.除蚂蚁外,许多动物都有通讯行为,如蜜蜂、猕猴、黑猩猩等。通讯行为在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单独生活的动物,在生殖期间也会进行信息交流,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5.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的答案。
提示:相似之处是,社会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个体之间有信息交流;社会群体中有等级之分;等等。
区别:人类社会要比动物群体复杂得多,如人类社会的行为受道德约束,由法律来规范;成员之间需通过复杂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等。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学分析 1.《社会行为》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上一节课《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认识到同种动物个体之间有的是单独生活的,有的是营群体生活的;并深入了解动物如何通过社会行为适应环境,在群体中如何进行通讯。 2.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分工合作”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体现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探究“蚂蚁的通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3.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分析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引导学生归纳社会行为的相关概念和特征;选用实验动物进行相应的探究实验,了解动物通讯的方式和意义。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 的观点。
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对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的分析,学生能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形成动物的行为能够使其适应环境的生命观念。 2.结合生活实例及图文资料的分析,学生能够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通过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学生掌握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难点 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教学策略 1.课前收集资料。在自然界中,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们也会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更多有关动物社会行为的资料。 2.课堂讨论交流: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3.无论是社会行为还是动物的通讯,都要让学生多举例子,教师随时指导、纠正,通过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行为和动物的通讯。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 1.根据经验作出假设:提示学生可以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例如,学过“飞蛾扑火”的成语,我们就知道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 2.设计实验有讲究:首先是要设计成对照实验,提供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让昆虫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火蚁面临洪水时的表现有哪些特征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学生初步认识社会行为,感知社会行为的意义。
任务一 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1.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资料,思考白蚁群体中有哪些成员 怎么分工 2.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辨认图片中狒狒群体的首领,找出它与其他个体的不同,以及它的特权和职责,归纳出社会群体中具有组织和等级关系的特点。 3.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举例。(播放蜜蜂群体生活的视频) 4.结合例子进一步思考:群体生活的动物都有社会行为吗 5.展示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 分析白蚁和狒狒的社会生活,认识社会行为的特征。 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并进行举例。 学生根据具体例子,分析得知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一定都具有社会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不仅是营群体生活的,还必须具有社会行为的特征。 结合资料,分析并讨论社会行为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更易获得食物和御敌,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分析多种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并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总结对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的认识,并将群体生活的动物是否都具有社会行为这个易错点提出来,引导学生结合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强化社会行为的概念。 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阐明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任务二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提出问题:人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典型代表,人类的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的 2.进一步提出问题:动物群体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它们怎样交流信息呢 (分析图片中的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并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例子,思考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有什么意义 4.展示概念:动物的通讯。 结合判断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动物的通讯。 学生举例说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结合例子,分析讨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学生在理解“动物的通讯”的概念基础上,判断乌贼遇到敌害时释放出墨汁的行为不属于通讯,并讨论归纳概念中的要点。 分析实例和资料,应用概念辨析实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任务三 探究蚂蚁的通讯 1.各小组展示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假设、实验设计及注意事项。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实验。 3.汇报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过程设计、实施和结论。 4.举例说出人类对动物通讯的利用。 分小组展示实验设计,其他小组找出不合理之处,并且提出修改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实验。 分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学生结合课本例子,认识人类对动物通讯的利用。 课内外结合开展探究,提高效率;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任务四 课堂小结 1.社会行为的特征及意义。 2.动物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3.动物的通讯的概念。 思考、讨论、补充。 归纳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 2.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课后反思 1.突出问题式教学 为了避免单纯的讲解、机械的记忆,本节课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借助于大量的趣味性实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让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 2.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蚂蚁的通讯”的难点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和实施方案,以及如何让不同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学生轻松地走进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该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对他们的活动及时做出积极的评价。
导学设计
探究点 蚂蚁的通讯
[情境展示] 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就会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
[问题探究] 蚂蚁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作通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蚂蚁就是靠气味来交流信息的。
[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