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有人认为,细菌太小,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也有人认为,细菌生存能力强,分布特别广泛,几乎是无处不在。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细菌 怎样用肉眼来观察细菌呢
[问题导入] 为什么牛奶在常温下容易变质 牛奶是被细菌弄坏的。 使牛奶变坏的细菌在哪儿呢 你能用肉眼观察到变质的过程吗 自然界不仅生活着郁郁葱葱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还有一些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细菌和真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
[材料导入] 据专家研究,一个清洁的口腔,每颗牙齿表面有1000~100000个细菌;而一个不清洁的口腔,每颗牙齿表面有1亿~10亿个细菌。寄居在健康人皮肤上的细菌种类很多,高达1000多种,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提出问题:这么多的细菌你能看到吗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看到吗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有细菌存在吗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在感性认识常见食品的发霉变质、了解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观察和辨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并引导学生了解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总结它们生活所需的条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两种菌落的区别。
突破策略:
1.直观感受
播放食品中菌落超标的视频资料,了解细菌、真菌的广泛分布。
2.观察比较、表格归纳
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辨别它们的不同点,并用表格归纳两种菌落在形态、大小和颜色等方面的区别。
3.观看视频、归纳总结
观看培养细菌、真菌的视频,讨论、归纳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步骤,分析培养基中加入营养物质以及接种后恒温培养的目的,同时联系生活中食物发霉变质的现象,总结细菌、真菌的生活所需的条件。
4.交流展示
小组间互评归纳的表格,交流和讨论细菌、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
[重难点二] 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影响细菌、真菌分布的条件(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并且各小组初步制订了实施方案、活动的计划及观察记录的表格等。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探究活动总结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
突破策略:
1.讨论分析、明确目的和原因
督促各小组完成教材中需要讨论的问题,从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原因、器材的处理等多方面明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完善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对已经制订的实验方案重新讨论、修改,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步骤加以完善。
3.分工合作
强调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以达到高效合作的目的。
[重难点三] 总结提升(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帮助学生分析操作中的问题,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交流方案设计、讨论结果和体会,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突破策略:
1.建议不同小组尽可能选择不同的探究环境,设计多样化的方案,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真实情况。
2.各小组汇报探究活动情况,谈谈实验结果和体会。
3.分析实验结果,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的数量”。
5.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说明“除菌效果最好的是哪种洗涤用品”。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广泛分布的细菌
据调查报告:一根筷子上可能有700种细菌!每只脏手可携带40万个细菌;而刚洗过的手,每平方厘米亦可检验出3200个细菌;在抽查的700张人民币上, 竟有440张检出代表肠道细菌污染的大肠杆菌;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皮肤表面,也携带着大量细菌,每1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表面大约含有1~10万个细菌!各种细菌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许许多多的环境和物品,如抹布、垃圾筐(袋)、门帘、门把手、案板、钱币、 公用电话、书报、桌椅、电器开关、水龙头开关和卧具等,甚至某些食物常被一些细菌所污染。
2.人类头皮、深海火山和南极土壤有什么共同之处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某些种类的马拉色氏霉菌属与头皮屑或其他类型的皮肤病例(如湿疹)有关,但他们一直假设这种真菌只生活在皮肤上。真菌依赖于宿主提供的脂肪酸,科学家对其进行实验室培养有相当大的难度。现在这种菌出现在了龙虾幼体的内脏、深海火山口、兰花根部以及其他很多让人难以相信的地方。
在研究造礁珊瑚时,Amend发现了在他关注的海洋环境中存在这类真菌的证据。很快他就开始收集相关的科学论文以及基因测序数据,发现很多地方(如多数的海洋环境)都存在这类真菌。他推测在这些环境中忽视这类真菌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是一种与皮肤病有关的真菌,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把它当作是进入样品中的皮屑或头皮屑。
3.人民币:细菌的天堂
钱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中的各种交易大都需要借助钱币完成,所以钱币表面的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钱币流通性强,流通过程会经多人转手,接触多种环境,所以往往会沾上很多致病细菌。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显示,每张人民币平均含菌量17.8万个,1元、5角、1角面额的纸币,每张附带的菌数高达1800万个,在亚洲众多币种中“鹤立鸡群”。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接触的人员众多,层次复杂,已成为致病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碳源、氮源、基本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部分细菌的生长温度在37 ℃左右,大部分真菌的生长温度在28 ℃左右,当然,有些极端环境下的细菌或真菌,生长条件比较例外。比如温泉里的细菌喜欢在100 ℃左右的环境中生长,常温下不生长;海水里的部分细菌要在有盐的地方才能生长;冰川里的细菌则要在很低的温度下才能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所以干燥的东西不容易腐烂。一些微生物在有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另一些微生物则要在没有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少数微生物既能在有氧的环境中生长,也能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还有些微生物需要生长因子才能生长。
5.键盘远比运动鞋“脏”
实验结果显示,运动鞋前脚掌处的细菌数量远不如键盘上的细菌数量多。而电脑键盘因为数字键不常使用,其菌落数远远低于字母键盘。运动鞋中的菌类多为细菌,并没有真菌,而在键盘上,却发现了真菌的身影。为验证键盘和运动鞋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员用试纸进行了测试,幸运的是,测试结果为阴性,运动鞋和键盘上没有发现这种致病性较高的细菌。经过计算,运动鞋前脚掌处的细菌菌落数量为每平方厘米14000个,键盘字母位置的菌落数量为每平方厘米91万个,其中真菌的数量高达9400个。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让人下决心好好清洗一下电脑键盘了。
6.广泛分布的细菌和真菌
7.探寻地球上的极端生命:高压蒸煮10小时仍存活
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66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
现代化养鸡场中,鸡的活动空间很小,鸡群密度大,如果饲养员穿着随意,很可能会把病菌带入,使鸡患病。而且,养鸡场饲养的鸡抵抗力较差,疾病容易在鸡群中传播,导致鸡大量死亡。因此,饲养员要穿干净的白大褂,并在进入养鸡场时进行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入。散养的鸡数量少,活动的空间大,抵抗力相对较强,因此,喂养时不用穿白大褂。
[教材P68 探究·参考答案]
提示部分的答案
1.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使它们保持密封状态的目的是防止环境中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落在培养基上。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进行对照,一组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组在选择的环境中打开培养皿,为实验组。
4.实验中使用的培养皿要放在恒温箱中培养,或者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两套培养皿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因为此次进行的对照实验需要控制变量,除了检测环境(变量)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要保持一致且适宜。
讨论题的答案
1.对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高温处理,可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也是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第3条提示中的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4.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并密封的环境以及真空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若灭菌彻底且灭菌后保持密封状态,是有这种情况存在的。
5.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教材P70 练习·参考答案]
1.(1)√
(2)× [解析] 我们可以从菌落的大小、形态和颜色三个方面来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细菌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一般是白色或无色;真菌的菌落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2.C [解析] 霉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潮湿的粮食堆满足了霉菌生活需要的条件,容易生长霉菌。
3.这个实验结果表明A、B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区别。A细菌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而B细菌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同的。
4.泡菜坛加盖后用水封口,目的是防止外界的空气进入坛内,创造坛内缺氧的环境,泡菜发酵所需的乳酸菌能够在缺氧的环境下生存,把蔬菜中的有机物转变为乳酸。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分析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标中相关内容要求“2.3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2.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本节课从宏观上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征,是学习后续几节课的基础。 3.本节课利用观察体验和比较总结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形态、颜色和大小”三个方面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科学方法”小栏目中介绍了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菌落是怎样形成的。教材呈现的“深海热泉中的部分生物”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细菌分布的广泛性。最后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特殊条件,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及分布的特点,能够通过外观辨别生活中某些食品或物品上的菌落,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准备 1.过期变质的牛奶、长“毛”的橘子和面包、带有黄曲霉粉末的花生、有关菌落的图片、PPT课件。 2.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材料用具: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两套,已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教学策略 1.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各小组组长培养菌落及准备自然状态下发霉变质的食物,课堂上分发给各小组同学,也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呈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教材插图,分辨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并进行列表比较。 2.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在课堂上我们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小组内成员间交流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并选好本小组发言的同学。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小组在对方案进行修改后进行探究活动。 3.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感知身边的微生物。 提出问题: 1.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吗 2.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我们怎样观察和检测它们呢 观看视频,感知身边的微生物。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
任务一 如何才能看到个体微小的细菌和真菌呢 1.借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个体微小的细菌和真菌。 展示图片:人头发表面的细菌和人舌头表面的细菌。 2.怎样不用显微镜就能看到细菌呢 引出菌落和菌落的概念。 3.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较(比较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图片,判断图中的菌落是细菌菌落还是霉菌菌落。 4.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及各步骤的目的(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结合馒头发霉、牛奶变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思考方法步骤中的目的)。 学生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永久装片,并观察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图片。 结合老师给出的发霉的馒头,学生感知什么是菌落,并结合教材说出菌落的概念。 结合图片比较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并由此得出可以通过比较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判断是细菌菌落还是真菌菌落。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讨论、交流得出方法步骤中的目的。 在观察实物、图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任务二 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问题举例: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中有细菌和真菌吗 为什么饭前要洗手呢 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真菌吗 由问题引出: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设计实验。 3.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思考以下问题。 (1)在生活当中哪里有细菌或真菌 (2)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在这个探究中,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为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提出有关细菌和真菌的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生通过问题分析,得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总结出细菌、真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二 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4.提出问题: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得肠胃炎的人也较多,这是为什么 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鞋就容易长霉,这是为什么 由此概括总结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5.生活链接: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口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讨论、分析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再结合泡菜制作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与生活密切结合,对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探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任务三 课堂小结 1.菌落的概念。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4.细菌与真菌的生活条件。 思考、讨论、总结、补充。 归纳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二、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细菌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多为白色真菌菌落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霉菌形成的菌落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三、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四、细菌与真菌的生活条件 1.基本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2.特殊条件:氧气等。
课后反思 1.运用实物和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用课件展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以及展示变质发霉的食物,利于学生直观了解两种菌落的形态,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实物,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与讨论,用列表对比的方法来探究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培养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加深印象,增进理解。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培养基要含有丰富的营养 高温灭菌和恒温培养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问题纳入将要新构建的认知结构中,领略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
[情境展示]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下图是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你能辨认出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吗
[问题探究] 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有什么不同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白色或无色
真菌菌落 较大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霉菌形成的菌落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课堂速记]
。
探究点二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情境展示] 小时候你有过不洗手就吃水果的习惯吗 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设计一个实验:说服小朋友养成自觉洗手的好习惯。
[问题探究] 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一样多吗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1)作出假设: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不一样多。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步骤: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接种→恒温培养→观察。
(3)实验设计思路:
取相同的三组培养基,一组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外两组洗手前、后分别进行接种,然后在恒温下培养。
(4)预测实验结果:洗手前培养基上菌落的数量较多,洗手后培养基上菌落的数量较少,不做处理的培养基上几乎无菌落。
[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