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病毒【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5病毒【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12 08: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5病毒
【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教案+素材)】
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 有一次,小明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这只鸡可能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小明马上说他一定查不到。提出疑问:小明为什么这么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了。
  [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禽流感时期的视频,禽流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恐慌和经济损失,你知道罪魁祸首是哪一类生物吗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
重点分析:
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及细胞构成的生物之后,再学习特殊的生物——病毒时,学生很容易混淆细菌和病毒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进行设疑分析,引导学生的学习。
突破策略:
1.举例:用篮球和摩天大厦的大小来比喻病毒和细菌的大小,并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明确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病毒大小;在此基础上推测病毒结构的特殊性。
2.学习病毒发现史时,设置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认识细菌和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3.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识别病毒的三种类型。
4.分析禽流感、疫苗的实例,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二] 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难点)
难点分析:
分析示意图可以直观地了解病毒的结构特征,再加上动手制作病毒模型可以加深印象。而病毒的繁殖仅靠阅读文字不能很好地理解,借助于动画演示则一目了然。
突破策略:
1.观察病毒结构示意图,理解病毒的结构。
2.利用手中的材料(棉线、硬质纸、铁丝、废弃螺丝、胶水等),制作病毒模型。
3.观看动画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并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重难点三] 总结提升(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储备了生物的特征“除了病毒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概念。对于病毒的结构和寄生的生活方式,可以与植物细胞的结构相比较,从自养和异养的角度区分理解。在观看“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繁殖”的动画时,教师要适时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突破策略:
1.展示植物细胞的图片,回忆叶绿体的功能,引出自养和异养的生活方式,理解病毒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营寄生生活的原因。
2.引导学生观看“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繁殖”的动画,明确病毒复制的步骤,让学生归纳和描述过程。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病毒的重要性
  在现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下,人类基因组已经得到破译,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竟然有高达10万条片段来自病毒,这些病毒基因片段占据了人类基因组的8%,而编码人类细胞所有蛋白质的序列仅占据了人类基因组的1.2%~1.5%。如此大量的病毒基因片段在人类基因组中可能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其中还有大量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没有这些病毒基因片段,人类细胞将无法正常工作。
病毒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洋里,每秒钟大约会发生1023次病毒感染,这些感染是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小虾还是鲸,都难逃病毒的攻击,它们在死后所释放出的内容物会成为其他生物的养料。除了动植物,细菌也是病毒感染的重要目标。据估计,病毒每天会杀死海洋中几乎半数的细菌,释放出数十亿吨碳供其他生命体使用,这个过程也是大自然碳循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如果海洋中没有病毒,物质循环中就缺失了一个重要的链条,许多生命将难以得到生长繁衍的机会。
另外,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聚球藻,它们承担了地球上约四分之一的光合作用,为地球制造大量的氧气。科学家发现在这种藻类里,编码进行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基因中有一些来自病毒。而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有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除此之外,地球上的藻类和细菌在维持地球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平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它们的数量,病毒也在间接地影响着气候。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病毒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在我们的肠道里大约栖居着超过10万亿个细菌,它们构成了人们常说的肠道菌群。这些细菌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们不但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参与能量代谢,还影响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有研究表明,人类肠道里病毒的数量比细菌还要多,它们除了帮助人类控制肠道菌群的平衡,可能也具有直接的益生作用。比如,有研究发现小鼠肠道内的诺如病毒能帮助小鼠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和维持肠道黏膜正常的免疫功能。另外,一些温和的病毒,比如鼻病毒,还能够锻炼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对轻微的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减少过敏反应。
  2.病毒疾病
  3.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其预防措施主要有:
(1)监测及控制传染源
卫生部门与农业部门合作,同时开展人间和禽类H5N1疫情监测,互通情报,加强检疫,防止禽流感病毒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入我国。特别应注意加强对来自动物疫情流行国家或地区的运输工具的防疫消毒,禁止旅客携带或邮寄相关动物及其产品入境。坚持禽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平时加强消毒,做好一般疫病的免疫,提高禽类的抵抗力。
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早期进行快速诊断,若发现和确诊为高致病性毒株如H5、H7型,则要对病鸡群进行严格隔离、封锁、扑杀、销毁,对鸡场进行全面清扫、清洗、彻底消毒。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扑杀疫源地3 km范围内所有鸡场的鸡群,并对3~5 km范围内的鸡群进行强制免疫,养殖人员和所有相关人员做好防护工作并加强监测。当这类人员中出现流感样症状时,立即将其隔离并报告疫情,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防止病情恶化和疫情扩大。在隔离治疗患者的同时,采集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漱口液、痰或气管吸出物和血清送至指定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尽快明确诊断。
(2)切断传播途径
一旦发生人禽流感疫情,对禽类养殖场、市售禽类摊档、屠宰场及患者所在单位、家庭进行彻底消毒,对死禽及禽类废弃物应销毁或深埋;医院收治患者的门诊和病房做好隔离消毒,防止患者排出物及血液污染院内环境及医疗用品;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接触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进行禽流感病毒分离的实验室应达到P3级标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感染和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3)生活注意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
由于医务人员比普通公众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机会更多,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接诊疑似或确诊禽流感病例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即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89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
从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病毒比细胞小很多,据此推测出病毒可能没有细胞结构,因为细胞必须具有一定的大小,才能容纳细胞器等结构。
  [教材P92 练习·参考答案]
1.(1)√ [解析]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
(2)√
(3)× [解析] 人们将减毒或无毒的病毒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且不会引起人体患病。当这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的时候,不会引起人体患病。
2.
  3.腮腺炎病毒使人患腮腺炎,麻疹病毒使人患麻疹,冠状病毒使人患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 H1N1流感病毒使人患甲型流感等;甜菜黄化病毒使植物患甜菜黄化病毒病,水稻矮缩病毒使水稻患矮缩病等。防止动植物疫病跨境传播的途径:①在进境渠道加大对外来物种的拦截、查处力度;②加强与农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③完善全球动植物疫情疫病风险监测机制,强化进出境动植物及产品检疫管理,多措并举严防重大动植物疫情传入。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第五章 病毒
教学分析  1.《病毒》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相关的内容要求: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要求“2.3.1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2.3.4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节介绍了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2.七年级上册内容中生物的特征之一“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本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都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3.本节课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使学生认识到病毒个体非常小,并推测病毒与细胞结构的不同。学生通过对病毒发现史的学习,可以体会科学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更加形象地了解病毒的类型、结构和繁殖,延伸病毒的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最后通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课堂微型辩论赛“病毒有害 病毒有利 ”,引导学生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辩证的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本内容,能够简述病毒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2.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能够说出病毒的主要特征,提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思维,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查阅资料和开展微型辩论赛活动,能够从益害两方面看待病毒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提升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合及分析能力,形成辩证的科学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关于“病毒有害 病毒有利 ”的微型辩论赛。  教师:病毒发现史、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禽流感、艾滋病、疫苗等的视频或图片及PPT课件。
教学策略  1.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三年,学生对病毒的危害性有了具体的认识,再结合日常所知道的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学生对病毒都会产生畏惧之心,但是对病毒本身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病毒对学生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要想攻克病毒,就要对病毒有足够的了解”以此作为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将病毒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微型辩论赛,辩证地认识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考虑问题,增加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抗击新冠疫情。  2020-2022年,是抗击新冠疫情的三年,是与病毒抗争的三年……  人类历史上,与病毒的抗争从未停止过……(SARS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  学生回忆三年抗疫,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导致的传染病。  以学生最深刻的经历作为切入点,结合师生对历史上病毒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困扰的补充,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任务一 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  结合学生对病毒发现史的描述,展示图片(发现者伊万诺夫斯基和病毒发现的实验过程),提出问题:科学家从病毒发现的实验过程中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从科学家的结论“比细菌还小”引出接下来病毒的主要特征中的病毒的大小。  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简述病毒的发现过程,并依托科学家的实验,试着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感悟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任务二 病毒的主要特征  1.病毒的大小  播放视频:不同病毒的大小  引导学生与细菌进行比较,并总结病毒非常小,只能用纳米表示,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展示图片: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杆状的烟草花叶病毒(由此引出病毒的形态和分类)。  2.病毒的分类  (1)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形态,并根据形态对病毒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由此引出病毒营寄生生活,并且可以按照寄主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分类。  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让学生根据寄主不同再次对这三种病毒进行分类。  3.病毒的结构  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特征。  4.病毒的繁殖  播放视频:噬菌体侵染细菌。  引导学生说出病毒的繁殖方式。  5.病毒的结晶体  展示图片:电镜下观察到的病毒的结晶体。  6.思考与讨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属于生物吗 为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图片、视频,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说出病毒在大小、形态、组成、生活方式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将病毒的特征通过更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病毒的特征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  在认识病毒特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任务三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活动:微型辩论赛  主题:病毒有害 病毒有利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准备微型辩论赛;  (2)课堂上,学生进行认领正反方任务,进行辩论;  (3)总结:由辩论赛主席做出总结。  2.展示图片: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举例。  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赛,最终,由辩论赛主席做出总结:病毒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需要辩证地看待病毒。在生活中,人类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去研究病毒,减小病毒对人类的伤害,发挥病毒积极的一面。  从准备辩论赛,到课堂上开展辩论赛,能够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最终的总结,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病毒,并在学生心中种下继续探索的种子。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点。  思考、讨论、总结、补充。  归纳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病毒
课后反思  1.本节课,从身边的热点“新冠疫情”,到人类历史上与病毒的每一次抗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一直持续下去,只有更加透彻地了解病毒,才更有可能在与病毒的较量中取得胜利,由此激发了学生对病毒的探索欲。  2.通过播放“不同病毒的大小”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等相关图片,能够再现或模拟病毒的真实状况,克服了由于病毒微小、种类多样、生活和繁殖方式特殊给学生认知上带来的困难,增大了教学信息容量,凸显直观性好、参与性强的特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开展微型辩论赛,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对学生的未来有着持续的、积极的影响。
导学设计  
探究点 病毒的结构特点
[情境展示] 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病毒结构特点。
  [问题探究] 病毒是生物吗 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因此病毒是生物。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