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从种到界【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2从种到界【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素材+教案+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12 08: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2从种到界
【2024秋人教八上生物精彩课堂(教案+素材)】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我们常用“桃李芬芳”来赞誉老师在教育方面的成功,那么,你知道桃、李、杏、蔷薇等植物在分类中有不同远近的亲缘关系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吧。
[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然而地球上的生物总是千差万别的,那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它们呢 这就需要了解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为你解开亲缘关系之谜。
  [问题导入] 在生物学界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林奈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林奈的贡献吗 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从而开创了生物分类命名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双名法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方法。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 生物分类的单位及特点(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之间相似程度的角度,将生物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
突破策略:
抽象、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话剧的欣赏,保证其较高的学习热情。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人为分类法
2.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界是生物科学分类法中最高的类别。一开始只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界,微生物被发现后,也长时期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界:好动的微生物被分入动物界,有色素的(藻类)或细菌被分入植物界,有些甚至被同时放入两界。后来,没有细胞核的细菌被独立为一界,再后来真菌被分出植物界,也成为独立的一界,最后自立为界的是古细菌。
最新的基因研究发现这种分类法并不十分正确,因此引入了域作为生物最高的类别。现有的生物被分入非细胞生物域、真核生物域或原核生物域,没有细胞核的生物(细菌和古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域。只有在真核生物中还有界的分法。真核生物中分四个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生物总共分九个界:类病毒界、病毒界、古细菌界、细菌界、蓝藻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卡尔·林奈简介
教材参考答案  
  [教材P101 想一想,议一议·参考答案]
不同的类群名称属于不同的分类等级。给蜜蜂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是分类上的需要,它表明了蜜蜂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的位置。同时,不同的类群名称也为研究生物提供了便利。
[教材P104 练习·参考答案]
1.同一种内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同一界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因为分类时是按照不同生物的共同特征来进行的,分类等级越高,它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即共同特征越少,反之亦然。种是七个等级中最低的,因此,这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2.虽然蝙蝠会飞,但它与鸟不同:没有羽毛,不产卵,因此,不属于鸟纲。蝙蝠是胎生、哺乳的,与哺乳动物的特征一样,因此属于哺乳纲动物。
3.略。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第二节 从种到界
教学分析  1.《从种到界》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相关的内容要求:学习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要求“2.1.1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等级”“2.1.2‘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2.本节内容与前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在前一节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生物分类的单位。从上一节到这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生物分类单位对于生物分类的意义。
教学目标 (基于核 心素养 叙写)  1.通过对绿孔雀分类地位的了解,能够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及分类的科学思维。  2.通过体验生物分类的过程,能够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意义,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难点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准备  相关生物的分类资料、相关图片、PPT课件。
教学策略  结合上一节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知识,以绿孔雀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特征及分类地位为主线,体验生物的分类,并且学习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在此过程中,总结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与生物的亲缘关系、共同特征等的关系。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绿孔雀和蓝孔雀。提出问题:图中的孔雀一样吗 你能找出图中孔雀的不同之处吗  绿孔雀是珍稀濒危物种,如果要保护它,首先要了解它,《中国动物志》中就有关于绿孔雀的资料,我们该如何快速准确地从《中国动物志》中找到它的资料呢  2.假设你请一位身处国外的朋友帮忙代购一件物品,快递单上应注明哪些信息使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快递呢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说出图中孔雀的不同之处。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按照“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地址。  通过观察绿孔雀与蓝孔雀的不同之处,再次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通过寄快递的生活实例,引出地址的书写规律。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规律思考,在生物的分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单位”的存在。
任务一 生物分类的等级  1.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1)亚单位,举例比较种和亚种。  引出种是最小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易错易混辨析:种和品种的比较。  2.呈现已经学过的动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所属的分类等,提出问题:一种动物如何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  3.呈现绿孔雀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1)结合例子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物种,从而理解“种”这个单位的意义。  (2)结合绿孔雀与其他生物的分类比较,引导学生体验分类方法,总结生物分类的依据。  (3)思考: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分类等级中,哪个等级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 哪个等级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哪个等级的生物包含的物种数量最多  (4)比较几种动物在分类中的位置:绿孔雀、蓝孔雀、刚果孔雀、角蜂鸟、马等,结合分类等级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4.结合生物分类的等级,比较其他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比较人与黑猩猩、人与猕猴的亲缘关系。  (2)比较肾蕨、银杏、玉米、梅中,谁与杏的亲缘关系最近  (3)总结生物分类的意义。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学生结合对绿孔雀的分类位置的学习,理解生物分类七个等级之间的关系。  结合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再次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七个等级之间的关系。  除了绿孔雀的分类位置,再给出人、黑猩猩、猕猴的分类位置,肾蕨、银杏、玉米、梅、杏的分类位置,让学生再次体会分类等级存在的意义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任务二 如何科学地表示一个物种  1.介绍最初生物学名混乱的情况及带来的麻烦  引出问题:如何科学地表示一个物种  2.林奈及双名法  (1)举例:绿孔雀和蓝孔雀的生物学名,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生物学名,并找出之间存在的关系。  (2)举例:银杉的生物学名。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名的组成。  (3)写出四种生物的生物学名:豆角、西红柿、红薯、茄子。提出问题:哪两种的亲缘关系最近  学生阅读课本105页科学家的故事,了解林奈和双名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学名,分析生物的亲缘关系。  学生通过对生物学名组成的学习,观察绿孔雀和蓝孔雀的生物学名,发现二者的属名相同,由此判断二者同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四种生物的学名,学生通过比较,从学名分析出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锻炼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点。  思考、讨论、总结、补充。  归纳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更容易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生物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生物分类的规律  1.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2.同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3.同界生物包含的物种最多  三、生物命名  林奈——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者姓名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较抽象的课,如何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多处应用具体事例加以类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图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关系同样利于学生理解。课堂的活动、师生交流、学生间交流活跃,民主、积极、和谐的课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导学设计  
探究点 生物分类的规律
[情境展示] 观察教材P102~103中的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图,尝试总结出狼的分类地位。
[问题探究] 通过对狼分类地位的分析,你认为哪个等级的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哪个等级的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思考交流]
  。
[归纳提升]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课堂速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