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力与运动——2025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
一、易错点分析
1. 轻杆或轻绳弹力分析技巧
(1)轻绳中间没有打结时,轻绳上各处的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如果轻绳打结,则以结点为界分成不同轻绳,不同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
(2)轻杆可分为固定轻杆和有固定转轴(或铰链连接)的轻杆。固定轻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弹力方向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判断;有固定转轴的轻杆只能起到“拉”或“推”的作用,杆上弹力方向一定沿杆。
2.注意:对摩擦力的理解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摩擦力不一定使物体减速,也可以使物体加速。
(4)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一定与接触面保持相对静止。
3. 求解竖直弹簧类问题的常见误区
(1)极易错将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认为是物体速度达最大时,须知,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不等于零,仍有加速度。
(2)主观上易认为小球的加速度、速度等物理量一定关于平衡点对称。若小球由弹簧顶端处无初速度释放,则小球的物理量便关于平衡点上下对称,最低处加速度恰好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上。若小球由弹簧顶端一定高度自由下落或以一定初速度释放,则不具备上述对称性,且平衡点距最低点的距离更大。
4. 超重、失重现象常见理解误区
(1)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不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物体的“视重”发生了变化。
(2)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只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如超重时,加速度方向一定竖直向上,但物体可能向上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做减速运动。
①物体超重或失重时,加速度方向不一定沿竖直方向,只要加速度有竖直向上的分量就是超重,加速度有竖直向下的分量就是失重。
②物体超重或失重时,加速度的大小不一定是恒定的。
5. 求解图像问题时的常见误区
(1)没有看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2)没有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3)不清楚图线的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4)忽视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
二、易错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孙颖莎用球拍将球原速率反向击出,此过程球的速度变化量为零
B.图乙,小红在下蹲过程中,因为小红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体重计的示数也不会变化
C.图丙,跳伞运动员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D.图丁,大象站着不动,大象此时没有惯性
2.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田径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位于第8道的中国队以43秒39的成绩夺得冠军,其中福建选手葛曼棋是第四棒运动员。如图所示为4×100米部分跑道示意图,分界线位于直道与弯道的连接处,比赛中( )
A.43秒39表示时刻
B.各队中中国队的平均速度最大
C.葛曼棋在加速冲刺过程中惯性增大
D.研究葛曼棋的接棒动作时可以将其看成质点
3.周末小红去超市购物,如图所示,当她开始用力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购物车时,购物车开始加速前进;当她停止用力时,购物车会慢慢地停下来。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购物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购物车具有惯性
B.购物车加速前进时,受到的推力大于摩擦力
C.购物车加速前进时,购物车所受合力为零
D.购物车减速前进时,购物车所受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4.如图所示,轻弹簧竖直自然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在弹簧正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从接触弹簧并竖直向下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C.弹力对小球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D.小球在最低点受到的弹力一定大于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质点来代替有质量的物体是采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是加速度的比值法定义式
D.千克、秒、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6.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的汽车(可视为质点),正以10m/s的速度在水平路段AB上向右匀速运动,时汽车驶入较粗糙水平路段BC,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保持20kW不变,汽车在时离开BC路段。通过ABC路段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时曲线的切线方向与t轴平行)。假设汽车在两个路段上受到的阻力(含地面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各自有恒定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在AB和BC路段上所受阻力大小比为1:4
B.汽车进入BC路段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
C.汽车刚好开过B点时加速度的大小为
D.BC路段的长度为68.75m
7.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用水平轻绳相连的物体A和B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某时刻轻绳断开,A在F作用下继续前进.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2m,物体B的质量为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为
B.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为
C.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0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一定为
D.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0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可能为
8.如图,质量为2.5kg的一只长方体形空铁箱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匀加速运动,铁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这时铁箱内一个质量为0.5kg的木块恰好能静止在后壁上。木块与铁箱内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对铁箱压力的大小20N B.水平拉力F的大小129N
C.水平面对铁箱的支持力小于30N D.铁箱的加速度为
9.如图所示,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物块M相对于车厢静止于竖直车厢壁上,当车的加速度增大时,则( )
A.M受摩擦力增大 B.物块M对车厢壁的压力增大
C.M受静摩擦力不变 D.物块M相对于车厢壁上滑
10.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1)除了图甲中所给器材以及交流电源和导线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选填正确选项的字母)。
A.秒表 B.天平(含砝码) C.刻度尺
(2)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A、B、C是3个连续的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得,,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电源的频率为50Hz,根据上述信息可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忘记平衡摩擦力
B.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C.没有满足砂桶和砂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________。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拉小车的细线与水平面保持平行
B.实验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后再放开小车
C.平衡摩擦力后,增减小车上的砝码后不需要重新调节长木板的倾角
D.小车撞击到滑轮后再关闭电源
(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标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则小车的加速度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在(2)得出数据后,该同学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得出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实验过程中细线与木板保持平行,图像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2.一热气球悬停在距地面25m处,工作人员发现热气球在很短时间内漏掉了部分气体并及时堵住后,气球竖直方向由静止开始向下以的加速度匀加速直线运动15m,此时工作人员立即丢下一些物品后气球系统的总质量为600kg,热气球接着做匀速运动8m后,工作人员再次丢下一些物品,气球开始做匀减速运动,气球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g取。求:(计算结果可带根号)
(1)气球从开始向下运动到落地总时间是多少
(2)第二次丢下的物品落地时的动能是多少
13.如图所示,质量为的长木板B静止在地面上,质量为的木块A放在长木板的左端,一颗质量为的子弹以速度射入木块并留在木块中。已知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素,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素,求:
(1)木块获得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2)若木块不滑离木板,木板的最小长度为多少;
(3)木板与地面因为摩擦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速度变化量为末速度减初速度,是矢量,所以用球拍将球原速率反向击出时,速度变化量大小为初速度的二倍,所以此过程球的速度变化量不为零,故A错误;
B.体重计的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小红在下蹲着过程中,对体重计的压力先小于体重,然后大于体重,故体重计示数改变,故B错误;
C.因为跳伞运动员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向下,所以处于失重状态,故C正确;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质量有关,与所处状态或受力等情况均无关,即大象站着不动时,大象此时仍有惯性,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43秒39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故A错误;
B.中国队以43秒39的成绩夺得冠军,时间最短,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可知,中国队的平均速度最大,故B正确;
C.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葛曼棋在加速冲刺过程中惯性不变,故C错误;
D.接棒时候,不能忽略了葛曼棋的大小和尺寸,故不能看成质点,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A.购物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购物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做减速运动直到静止。故A错误;
BC.购物车加速前进时,受到的推力大于摩擦力,合力不为0,故B正确,C错误;
D.购物车减速前进时,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购物车所受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C.小球从接触弹簧并竖直向下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由于弹簧弹力对小球一直做负功,所以小球的机械能减少,故AC错误;
B.小球从接触弹簧并竖直向下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一开始弹力小于重力,小球向下加速运动,当弹力等于重力时,小球速度达到最大,之后弹力大于重力,小球向下减速运动,则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误;
D.设小球刚接触弹簧时的速度为,小球质量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处于平衡位置时,可得弹簧的压缩量为
根据对称性可知,当弹簧的压缩量为,小球的速度为,则小球处于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量满足
可得小球在最低点受到的弹力满足
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A
解析:A.用质点来代替有质量的物体是采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A正确;
B.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B错误;
C.公式
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表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不是加速度的定义式,C错误;
D.千克、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牛顿是导出单位,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解析:汽车在路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平衡条件,有,
汽车在路段末加速度为零,,
故阻力大小比为,选项A错误;
汽车进入路段,阻力突然增大,牵引力不变,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故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选项B错误;
,
刚好开过B点时汽车的牵引力仍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选项C错误;
对于汽车在路段运动,
由动能定理得,解得,选项D正确。
7.答案:B
解析:A、B匀速运动时,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可得,在物体B的速度大小减小到0的过程中,A和B所组成的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该系统的动量守恒,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时,有,解得,故A错误,B正确;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刚减小为0时,有,解得在F作用下继续前进,物体A继续加速,当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0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不一定为,故C、D错误.
8.答案:AB
解析:AD.对木块受力分析,竖直方向有
其中,
解得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即铁箱的加速度为
铁箱对木块的支持力大小为
木块对铁箱压力的大小
故A正确,D错误;
C.水平面对铁箱的支持力大小为
故C错误;
B.对铁箱及木块整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水平拉力F的大小为
故B正确。
故选AB。
9.答案:BC
解析:以物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如图:重力Mg,车厢的弹力N和静摩擦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当加速度增大时,N增大,M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物块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即不变,A错误,C正确;当加速度增大时,N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知,物块M对车厢壁的压力增大,B正确;因为最大静摩擦力增大,物块仍然能相对于车厢壁静止,D错误。
10.答案:(1)BC(2)1.20(3)B
解析:(1)需要天平测小车质量,需要刻度尺测纸带中打点的间距,通过打点计时器可以得到纸带上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不需要秒表。
故选BC。
(2)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则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根据
可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3)由图丙图像可知,当时,小车已经有了一定的加速度,所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故选B。
11.答案:(1)ABC(2)0.42(3)平衡摩擦力过度
解析:(1)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拉小车的细线与水平面保持平行,选项A正确;
B.实验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后再放开小车,选项B正确;
C.平衡摩擦力后,因满足
两边消掉了m,则增减小车上的砝码后不需要重新调节长木板的倾角,选项C正确;
D.不要等到小车撞击到滑轮就要关闭电源,选项D错误。故选ABC.
(2)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标出,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由可知,加速度为:
;
(3)由图像可知,当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零,可知其原因是木板的右端抬得过高,平衡摩擦力过度。
12.答案:(1)(2)2400J
解析:(1)由运动学公式可得,匀加速直线运动15m时的速度为,所需时间为,故
,
解得
,
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匀减速阶段
可得
故气球从开始向下运动到落地总时间是
(2)第二次丢下的物品的速度为
设堵住后,热气球受到的浮力不变,则第二次丢下一些物品之后,由牛顿第二定律
第一次丢下一些物品之后
联立可得被丢下的物品质量为
由动能定理
联立解得第二次丢下的物品落地时的动能是
13.答案:(1)(2)(3)24J
解析:(1)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动量守恒:
解得:,之后木块匀减速运动,故最大速度为
(2)木块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由:
解得:
木板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由:
解得:
设经过t时间木块与木板速度相等为,由:
解得:
木块位移:
木板位移:
木块不滑离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块与木板速度相等后一起做匀减速运动,设加速度为
由
得:
设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由,得:
木板与地面因为摩擦产生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