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12 醉 翁 亭 记
素 养 目 标
(一)
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二)
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
了解创作的背景,探寻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文学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
(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出 处
时 间
背景
缘由
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
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就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正值盛年却遭贬谪,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抑郁掩藏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了解创作背景
滁州人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全文在石碑上。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lánɡ琊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mín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朗读课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ɡōnɡ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望之蔚然 而 深 秀者,琅琊也。
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环绕
各
山谷
尤其
听到
茂盛的样子
从
倾泻
走
幽深
秀丽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沿着山路
峰回 路转, 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曲折、回环
转弯
居高面下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建造
命名
命名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命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就
取别号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于
意趣,情趣
寄托
领会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环滁皆山
全景
主景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效果:
①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②给人一种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西南诸峰
思考探究 P56
一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
第一层
第二层
亭的周边环境
亭名的由来
如果把第1段分为两层,要怎么分,为什么?
奠定全文抒情基调
若夫日出而林 霏 开, 云 归 而岩穴 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 暮也。
早晨
昏暗
昏暗
散开
弥漫的云气
聚拢
山谷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傍晚
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花
返回
露出
落下
季节
茂盛
好的
开放
穷尽
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下落,石头露出,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概括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了山中景色(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早晨
傍晚
春
夏
秋
冬
结构:分-总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背
休息
弯腰曲背,指老人
牵扶,指儿童
断绝
来到
钓鱼
做
呼喊
应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
清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
山肴野蔌, 杂然 而 前 陈者,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 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 其间者,太守醉也。
菜蔬
杂乱的样子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下棋
酒杯
酒筹
交互错杂
容颜
倒下的样子
宾客
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的酒宴。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
投壶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概括第3段描绘了哪四个场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不久
返回
遮盖
离开
快乐
跟从
高处低处
不久夕阳落山,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禽鸟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
乐趣
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 述 以 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为乐
快乐
记述
用
为,是
跟从
游人知道跟从太守游玩的乐趣,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思考探究 P56
二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若夫”:
“至于”:
“已而”:
作用:表示转接的词语,标记语意转变。
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
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
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2-3段的顺序:
写人→
写景→
写“乐”
思考探究 P56
三 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滁人之乐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
思考探究 三 P5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主旨句)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
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醉”的含义:
于“山水之乐”
陶醉于“与民同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①喝醉
②陶醉
积累拓展 P56
四 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陈述,语气和缓
表判断,语气肯定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今义相同)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今义相同)
积累拓展 P56
五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醉翁亭记》: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积累拓展 P56
五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叙述游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主旨归纳
一、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写作顺序和方法:
(引入) 亭名的由来
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抒情基调: )
二、 山间朝暮变化 早晨: “ ”
(写景) 傍晚: “ ”
春: “ ”
夏: “ ”
四季的不同景色 秋: “ ”
冬: “ ”
滁人游
(写人)滁人的游乐
太守宴
太守的宴饮 众宾欢 酒醉
太守醉
陶醉
四、 禽鸟之乐
(写乐)太守醉游归来 游人之乐
自得其乐 太守之乐 “ ” : (政治理想)
“乐”为线索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作用: )
顺序
结构:
(主旨句)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
(核心)
山水之乐
宴饮之乐
一、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引入) 亭名的由来
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抒情基调: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 山间朝暮变化 早晨:“ ”
(写景) 傍晚:“ ”
春: “ ”
夏: “ ”
四季的不同景色 秋:“ ”
冬:“ ”
滁人游
(写人) 滁人的游乐
太守宴
太守的宴饮 众宾欢 酒醉
太守醉
陶醉
四、 禽鸟之乐
(写乐)太守醉游归来 游人之乐
自得其乐 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 :与民同乐(政治理想)
(作用: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移步换景)
时间顺序
结构:先分后总
(主旨句)
山水美景
看见自己治理下滁州百姓安居乐业,心满意足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
“乐”为线索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核心)
山水之乐
宴饮之乐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游人之乐衬禽鸟之乐,又以禽鸟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B.滁人出游的场面,体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以及太守治理有方。
C.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出水游记,体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D.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为下文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二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三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了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A
C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相关语句。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醉翁”的由来是 。
(3)写出醉翁言在此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4)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5)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山间之四时也。
环滁皆山也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18、全文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体会它们的妙处。
也
“也”字匠心独运,化呆板为神奇,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了一种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
①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③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深入探究
而
“而”字的使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
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凡连接词语而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