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1 21: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壶身刻有采桑、宴乐、渔猎、水陆攻战等场景
镇国之宝:战国铜壶
时光如舟,承悲载喜。这尊2300多年前的水陆攻战纹铜壶,记录了战国时期的生产、生活、军事、礼仪等社会万象,如同一本战国的“百科全书”,生动地再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战国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导入新课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 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标要求:通过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通过史料阅读和合作探究,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认识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改革和创新精神。
通过观影学史,了解都江堰工程的构造和功能,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大国工程对世界的贡献。
重点
难点
通过观察地图和对比分析,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兼并战争的特点。
第一篇章PART 01

军事的大动荡
——战国七雄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七雄
2.对比图一和图二,找出两图的不同。
战国初期形势图
1.观察对比图一和图二,诸侯国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图一
图二
趋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
3.在图二的地图上找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图
4.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桂陵之战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孙膑率军救赵。
孙膑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都城。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桂陵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后被放回国,再度为将,遂解救赵围。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围攻
求救
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图
4.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马陵之战
战国时(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孙膑出兵救韩。
魏国庞涓带兵迎战孙膑。孙膑撤军并使用减灶计。第一天,齐国军营留下10万人的灶台,第二天留下5万人的灶台,第三天留下3万人的灶台。庞涓不知是计,以为齐国惧怕魏国,纷纷逃跑。直追齐军到马陵,进入齐军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折戟沉沙,庞涓拔剑自刎。



围攻
求救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图
4.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赵奢之子赵括,从小熟读兵法,
谈起兵事来父亲也辩论不过他。
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
启用名将廉颇,起用赵括为将,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5.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春秋
战国
战争目的
战争方式
战争特点
战争结果
与周天子关系
规模大、参兵多、区域广、时间长
争当霸主
大国兼并小国
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征战
各自为政、发展疆域、互相战争
规模小、时间短
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积极)
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消极)
先后出现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诸侯国仍承认周天子的地位
诸侯称王,周天子名存实亡
战争影响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
跨学科 语文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朝 胡曾《流沙》
1.结合语文所学知识,分析诗句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当时的民众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3.为了成为天下共主,结束战乱,各诸侯国怎样做?
厉行
变法







诗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争,兵荒马乱的景象。
人民反对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
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
公元前307年
韩国申不害变法
公元前351年
齐国邹忌变法
公元前355年
燕国乐毅改革
公元前311年
成效最大
魏国李悝变法
公元前422年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第二篇章PART 02

政治的大改革
——商鞅变法
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後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一《史记.秦本纪》
商鞅变法
根据材料,分析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
材料一
材料二
变法
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我该
怎么办?
秦孝公
秦国处于最西边,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落后。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
1.变法目的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生产
力水
平提高
大量私田被开垦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变法
各诸侯国统治者
经济
政治
军事
商鞅变法
2.变法背景







商鞅舌战群臣



立木为信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祖宗之法不可变
商鞅变法
3.变法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封地在商,因此也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
入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也损害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贵族
地主
农民
士兵
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
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打击旧贵族(奴隶主阶级)的势力
富国
集权
强兵
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
商鞅变法
4.变法内容
小组 合 作
全班分成4个组,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造成的影响。
5.变法影响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商君”在谁的支持下在哪年开始进行了变法
(2)根据材料二,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一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
⑤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一
商鞅。秦孝公。公元前 356年。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
推行县制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等。
——《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商鞅变法
(1)从材料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商鞅最后被处死,请你说一说这次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2)结合材料和课文,说一说这次变法的作用。
商鞅被处死
成功
商鞅变法
可以看出商鞅推行改革时,法令严明,公正无私,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使秦国各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在于变法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目的实现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提示:可从历史发展、支持者、变法者等角度分析)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③商鞅个人公正无私,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5)从商鞅变法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根本原因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青少年要树立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
第三篇章PART 03

经济的大发展
——大国工程都江堰
经济发展
项目 发展特点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1.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冶铁技术迅速提高;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任务:根据课文,独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楚国的龙凤虎纹丝织物
战国铜冰鉴,(青铜酒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
观看视频,了解都江堰的概况,并完成表格填写。
都江堰
时间
地点
特点
功能



公元前 256 年(战国后期)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四川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使提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修建者
都江堰




李冰(生卒年不祥)石像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唐.岑参《石犀》
李冰太守的功绩,连治水的大禹也比不上。
李冰任郡守后,和他的儿子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李 冰
材料一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蜀志》
材料二 2000年11月29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不仅是中国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的宝贵遗产。
1.都江堰建成后,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农业的灌溉,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工程。
都江堰
成都平原
根据图文结合,归纳都江堰建成后的作用。
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军事
政治
经济
大动荡
大改革
大发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兼并战争
变法运动
兴修水利

国富兵强

统一天下
课堂总结
实战演练
1.战国中后期,有一种策略叫合纵,即“合众势以攻一强”,这里的“一强”指的是(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A
2.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
C.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
C
实战演练
4.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治秦,“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直接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