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叁
肆
孟 子 其 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提倡“以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人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名言名句
(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每篇分为上、下章,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其书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于是有思想的有识之士,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主张。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辩难、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诸侯,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中的著名篇章。
创作背景
解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残忍;狠心
初读感悟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明确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填好下面行文结构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心论点:
论证
过程
举例引入:
恻隐之心:仁之端
排比
正反
反:不足以事父母
初读感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入井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正:足以保四海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 主张
性善论
疏通文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指上古的圣贤之君。
则,就,才
凭借
施行
运转,转动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上古的圣贤之君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来施行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了。
于
省略+状后
狠心对待别人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先王以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古代君王为例,突出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有说服力
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仁心
仁政
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研读文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心论点
孟子从人皆有“仁心”来论证推行“仁政”的可行性,即论证“仁心”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毕生的追求——“仁政”。
既然首句已经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后面为何还要推论仁政?仁心和仁政有何关系?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个主张?
仁心
仁政
目的
基石
性善论
研读文本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译文: 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现在有人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的原因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结交的,不是因为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同“邀”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之所以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假使,如果)
疏通文意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1.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2.这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连用三个“非....”,强调人的“不忍之心”,增强气势。
作用: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作铺垫。
研读文本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萌芽,发端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判断句
由此看来
疏通文意
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列举实例理解内涵。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张定宇)
羞恶:就是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廉颇负荆请罪)
辞让:就是谦逊推让。(孔融让梨)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3.第三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1,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2,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研读文本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
就像
连词,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主谓取独
四肢
这
宾语前置
自身
表并列
疏通文意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们,就像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流淌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明确: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问题探究:2.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问题探究:1.这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通过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拥有“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本
问题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2.孟子为什么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而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还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子。因而,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关系重大,把四端由个体的特殊体验向外扩充,于家可以侍奉父母、尊长,于国可以为政治民,乃至于统御天下。反之,则连个人的身家性命都难以自保。“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深入研读
3.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认礼智”的四种美德?如何才能达到“仁认礼智”的的境界?
明确 不是。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
4.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深入研读
整体框架
论证过程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论证
孺子将入井
排比
犹四体
比喻
论证
四心—四端
可行不忍人之政
对比假设
论证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有“四端”
若火、泉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2.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了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递进。
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说理更加有力。
①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还要不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呢?(根据原文回答)
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刚刚燃烧的火或者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有意识地主动修炼养成自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孟子的“扩充”论背后,实质上是对于个体责任担当的要求。
思辨性探究
思辨性探究
思考2: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明确 例如,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对比并思考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思考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对比并思考
思考2:比较《论语》《孟子》的言说、形式、说理、风格,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 《论语》 《孟子》
语言
形式
说理
风格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
语录体,孔子语录或孔子和弟子谈话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和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
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
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善用比喻、寓言说理;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气势浩然
雍容和顺、迂徐含蓄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