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dd your title
中国政法大学
明德任责
Add your title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目录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教学活动一
知人论世
名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作者: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意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文学影响: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其为“四书”之首。
了解《礼记》
戴圣(别名戴次君,小戴,字次君)
时代:西汉
祖籍:梁国甾县
身份: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学者
学习经历: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主要成就: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主要作品: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教学活动二
研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题目解读——大学之道
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动>亲近爱抚
状语后置
<动>彰明
美好的德行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止于至善
共同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最终追求
三纲领
明明德
内圣
低
个人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外王
高
群体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在亲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处事合宜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根本枝末
<动>接近
心不妄动
而:顺承
而后:以后、然后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静
心不妄动
安
性情安和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实现“三纲”?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的人
使……整齐有序
古今异义:古:宗族、家族 今:家庭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使……端正
获得知识
使……真诚
推究事物的原理
状语后置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使>
<使>
<使>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意念真诚
修养自身品性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古今异义:古:<动>到+<介> 今:<介>表示另提一件事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八目
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探究事物的原理,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修养自身的过程中,做到诚实、不自欺,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治理好国家,彰显美好品德
1、何为“八目”?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根本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方法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3、《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一段说人要有目标,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段则是细细分析怎么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3、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有何联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方法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的
八目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步骤
目标
人生进修阶梯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八目
三纲
指导思想
具体步骤
教学活动二
拓展延伸
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体系: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思想:
仁
孟子思想:
仁政、王道
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本文总结
谢
谢
观
看
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
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