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观察《五四运动》油画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五四运动概况
导火索
时 间
地 点
主 力
1919年中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919年5月4日
北 京
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学 生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意大利
奥匈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中国要求:
取消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一切
特权。废除日
本对中国的
“二十一条”
收回山东主权。
中
国
代
表
顾
维
钧
被无视
启示:弱国无外交
1919年5月3日19:00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
北大法律系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破衣襟,用血大书——“还我青岛”
北大法律系学生
谢绍敏
“同学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了。日本得到了在山东的特权”
大会决定5月4日召集所有北京的大专学生举 行示威游行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警察、军队和宪兵赶来镇压,大部分学生已经散去,但仍有32名学生被捕,其中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8人,工业专门学校2人,中国大学和汇文大学各1人。
“爱国何罪”?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
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
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上面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为什么?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响应,掀起全国性的反 帝浪潮
陈独秀亲自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各界奋起斗争。
帝国主义挑衅
全国200多个城市学生罢课
6月3日
北京学生再上街头,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
多名学生被捕。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6月5日
6月5日
6月5日至11日,上海参加罢工的人数初步估计约6万到7万甚至更多。
罢工罢市风潮迅速席卷全国,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罢课、罢工、罢市)三罢 运动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在举国上下的反帝浪潮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通告(右图);
其他各国代表的签字(左图)
结合所学,完成表格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结 果
时 间
主 力
阵 地
斗争方式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已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运动中的新力量。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
材料三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
干部上的准备。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四
(4)五四运动使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者“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
思考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爱国
民主
自由
进步
1、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 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课 堂 检 测
2、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C
B
3、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反帝爱国运动
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5、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还我青岛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