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插秧歌》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1 22: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插 秧 歌
杨万里
课前任务: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206年)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吉州吉水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所创诗体名。具有如下特点:
①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学习任务:《插秧歌》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六年(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你插过秧吗?描述一下插秧的场景。
活动1:初读《插秧歌》,感悟音乐美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反复朗读这首诗,认真体会诗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此基础上,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体现诗歌韵律美和节奏美的。
“接”不押韵,可否换一个字?换成哪个字?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参考:活动1:节奏与押韵
田夫/抛秧/田妇/接,(jie)
小儿/拔秧/大儿/插。(cha)
笠是兜鍪/蓑是甲,(jia)
雨从头上/湿到胛。(jia)
唤渠/朝餐/歇半霎,(sha)
低头/折腰/只不答。(da)
秧根未牢/莳未匝,(za)
照管/鹅儿/与/雏鸭。(ya)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歌”“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参考:活动1:韵律美和节奏美
活动2:再读《插秧歌》,赏析画面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人劳动场景,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让我们走进诗人描摹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1、《秧歌》一诗中,诗人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劳动场景?请结合诗歌加以概括。
2、结合诗中词句,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的插秧的情景。
参考:活动2第1题
一共描写了4个劳动场景: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②“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中插秧图。
③“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呼唤早餐图。
④“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应答图。
参考:活动2第2题
①动作描写。第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第五、六句通过写插秧人无暇吃早饭和劳作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第七、八句以田夫的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管好鹅鸭,不要让它们破坏了秧苗。连送饭人也被安排了护秧苗的任务,于是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活动3:三读《插秧歌》,品味语言美
1、诗歌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诗人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简要分析。
2、《插秧歌》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这首诗在描绘劳动图景时都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参考:活动3第1题
“抛”“接”“拔”“插”等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了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参考:活动3第2题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了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从“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都没有,如此便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赶紧照看好那帮鹅鸭。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活动3第3题
①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系。“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 的紧张与忙碌。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②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
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
活动4:比较阅读:《芣苢》与《插秧歌》
1、从表现手法运用、劳动场景描写和表达的情感三个方面,分析《芣苢》《插秧歌》的差异,填写表4-1。
2、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体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
表4-1:两首诗的差异比较
角度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的运用
劳动场景的描写
表达的情感
参考:活动4第1题表4-1:两首诗的差异比较
角度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的运用 采用重章叠句 运用白描、反衬和对话
劳动场景的描写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表达的情感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形象表达了劳动的紧张和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参考:活动4第2题
①从精神内涵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②从场景画面上看,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的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
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
积累任务:素材积累
一、课文材料运用示例
课文素材运用:
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精神。劳动虽然也让人劳累,但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适用角度:劳动 文化传承
二、关于“农事”的古诗词名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话出自李绅的《悯农》,表达了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自然规律,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辛勤与收获的喜悦 。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同样出自李绅的《悯农》,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中午依然辛勤耕作的情景,体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
3、“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唐王维的《春中田园作》诗中提到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象和农民的劳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农民的勤劳 。
4、“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宋代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诗中生动描绘了春天插秧后的田野景色,以及白鹭在田野中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农民的辛勤 。
课堂练习
一、阅读《插秧歌》,回答1-2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B.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C.后四句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
D.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
2、《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鳌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泊平江百花洲
【南宋】杨万里
吴中①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③,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②王程:指被君王差遣办理国事的旅程。③棹(zhào):船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题中的“泊”字便可见出;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且颔、颈两联对仗颇为巧妙。
B.首联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表达了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以游赏吴中佳胜的幸运之感,渲染了喜庆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愉悦的情感基调。
C.颔联中,诗人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游历过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
D.“眼底云山苦见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明是诗人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说成是眼底云山依依挽留自己。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6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