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理观念: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科学思维:
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意识,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趣味导入
课件呈现天宫课堂(水球光学实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什么有关?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1)两个物理名词及实验前的调节:
(2)如图所示,为了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应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观察成像情况,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及成像的特点。
(3)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上,蜡烛、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有什么要求?
调节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4)实验表格
凸透镜焦距f=________cm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虚实 大小 正倒 像距v/cm
……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按照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仍使u>2f,仿照步骤(2)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5)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仿照步骤(4)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6)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3.分析与论证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u>f时成实像,u<f时成虚像。(一倍焦距点分虚实)
(2)像的大小:
①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在成实像的情况下,u>v时,得到缩小实像;u<v时,得到放大实像。
②难道实像只有放大和缩小两种情况?
当u=v=2f时成等大的实像。二倍焦距点分大小。(没有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u>f时成实像,是倒立的;u<f时成虚像,是正立的。
(4)物距连续变化时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
当物体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所成的像变小。简记为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第二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像距(v)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f 不成像、得到一束平行光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对于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